章节

民族地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传统技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在乡土情境中通过“造”的行为串联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群,赋予物以意义。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探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实践问题,以武陵山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土家族传统技艺西兰卡普为例,以“记忆—空间”为识别主线提取西兰卡普的文化记忆要素,归纳总结西兰卡普文化记忆体系包括文化记忆表征、文化记忆场、文化记忆空间,并以此提出2类文化记忆表征、8类文化记忆场和4类文化记忆空间。本文提出大众参与记忆书写、文化记忆媒介的更新及民族符号审美价值重构是激发地方居民对于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的途径,并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及文化共同体的价值构建逻辑,旨在为传统技艺创新实践与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作者

陶慧 ,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人类学、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重构、文化遗产与旅游。
王哲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旅游。
Tao Hui
Wang Zhe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民族地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5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引言
  • 二 “记忆—空间”交互分析框架
  • 三 传统技艺类非遗西兰卡普发展情况
  • 四 忆之所忆:传统技艺的空间表征
  • 五 忆之如何忆:传统技艺的记忆空间类型
    1. (一)生产生活型文化记忆空间
    2. (二)功能表征型文化记忆空间
    3. (三)精神意识型文化记忆空间
    4. (四)社会表征型文化记忆空间
  • 六 忆之何为忆:非遗地方认同价值的实现路径
    1. (一)大众参与记忆书写
    2. (二)文化记忆媒介的更新
    3. (三)民族符号审美价值重构
  • 七 结语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