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2024年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报告
摘要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中国加入该公约,2024年是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我国非遗门类众多,数量庞大,乡村作为非遗的主要孕育地,蕴藏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焦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有助于乡村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本文系统梳理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政策支持、实践及问题等,提出推动国家文化公园与乡村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探索不同门类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等是当下促进乡村非遗活化利用的有效举措。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还有效提升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充分展示了我国在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方面的坚定立场与卓越成就。
作者
石美玉 ,博士,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闫玉英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Shi Meiyu
Yan Yuying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一 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现状
- (一)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
- (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探索方面
-
二 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政策支持
- (一)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政策
- (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
- (三)非遗工坊政策
- (四)非遗整体性保护政策
- 1.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2.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三 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及问题
- (一)非遗整体性保护
- (二)非遗分类保护
- (三)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四)非遗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
四 中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策略
- (一)推动国家文化公园与乡村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 (二)创新探索不同门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