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童敏著《场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9-21 14:20 浏览量 147
01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老(老年人)、弱(贫困人群)、残(残疾人)三种主要帮扶对象,并且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需求、贫困人群的救助服务、精神残障人士的社区康复开展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本书从三种类型的服务中总结提炼实务逻辑和操作模式,发现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是紧密关联的,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一种场景实践的逻辑,即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服务,因此其理论建构也需要以场景实践为核心。据此,本书进一步建构“事-人”双维整合框架,把特定日常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的问题解决和“人”的自我增能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一种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理论体系,探究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自我的成长改变,延伸了社会工作理论的文化精神维度。
场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童敏 著
2023年9月出版
ISBN 978-7-5228-2083-5
02
作者简介
童敏,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厅和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发表社会工作方面的中文学术论文140余篇、英文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民政部以及横向的社会工作课题多项;荣获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2019年)、教育部社科司2019年“教育出版优秀图书、优秀文章”(2021年)、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1年)等奖项。
03
内容摘要
第一节 场景实践与情境
尽管西方社会工作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少学者关注到场景与社会工作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的甚至提出社会工作是一种场景中的实践,强调场景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现实基础,但是真正将场景实践作为核心概念建构社会工作理论的非常少见。可以说,场景只是西方社会工作实务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并没有成为理论建构的核心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建构基础的“人在情境中”一直被社会工作者视为这一专业的核心。因此,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者也就需要考察场景实践与“人在情境中”这一基本理论假设之间的关系。“人在情境中”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清晰的,它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既可以把情境作为一种环境,“人在情境中”变成人适应环境,也可以把情境视为一种处境,“人在情境中”也就需要理解成人在特定日常生活场景中寻找自身的成长改变,甚至可以把情境当作不断变化的环境,“人在情境中”也就有了随环境一起改变并且与环境共存共生的内涵。因此,“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丰富和理论思考的深入不断变化。
一 作为环境的情境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将专业服务实施出来。它是人们实实在在的助人服务过程,不仅仅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智力活动。这一点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诞生之初就被人们认识到,并且作为专业服务开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即“人在情境中”。玛丽·里士满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作为美国慈善组织会社的领袖,她在“科学慈善”服务基础上对深入贫困家庭的“友好访问者”的家庭入户服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提出“社会诊断”这一重要概念。显然,里士满把社会工作者当作“社会医生”,他们需要对贫困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诊断”。实际上,早在1901年里士满就在一次全美工作会议上把社会工作的助人服务原理总结为“在环境中帮助他人”。里士满强调,对贫困家庭的帮助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物质帮扶上,还需要结合促使人们认识和想法发生改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人们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拥有主动改变的意愿和能力,实现助人自助的服务目标。到了1922年,里士满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变得更为清晰,她认为人们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要么表现为个人的人格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环境的要求,要么表现为现实生活环境妨碍个人的适应,两者的核心都是个人与现实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失调。正因如此,里士满提出了一种综合服务介入的个案工作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针对遭遇困难的个人开展直接服务,也需要针对个人的现实生活环境开展间接服务。可见,在里士满看来,人们遭遇的问题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实施帮助,将个人的改变与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
简·亚当斯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另一位重要创始人。作为美国睦邻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她在贫困人群居住的社区创立综合服务中心,并且通过综合服务中心为所有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居民在社区生活中需要什么,她就提供什么服务。亚当斯认为,让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是推动整个社区发生改变的前提条件。因此,她为社区居民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服务,服务涉及范围很广,既包括社区普通居民需要的孩子课业辅导、休闲娱乐、职业培训和技能学习等常规服务,也包括社区特殊居民需要的艺术沙龙、俱乐部服务等非常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亚当斯并没有将社会工作服务停留在社区居民日常现实生活需求的满足上,而是通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以及社区骨干志愿者的培育等方式改善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推动社区居民深入了解社区,挖掘社区居民的社区改变动力,从而实现整个社区生活环境改善的目标。尽管亚当斯不赞同里士满提出的这种深入社区贫困家庭内开展个案工作的专业服务策略,但是她认同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提供助人服务这一观点,并且主张把现实生活环境改善也作为专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社区现实生活环境的改善从整体上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深受里士满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策略影响的高登·汉密尔顿继承了里士满对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她对里士满强调的个人需要适应环境的关系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人与环境不是两个可以独立的因素,无法简化为人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人这样的简单理解。汉密尔顿发现,人与环境根本无法单独拆分开来,因为人们在遇到问题寻求改变时,既需要心理做出调整,也需要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只有两者同时发生变化,人们的现实生活才能有所改变。显然,在汉密尔顿看来,人与环境不是指人们现实生活中心理和社会两个层面,而是人们寻求成长改变的两个核心元素。为此,汉密尔顿提出“人在情境中”这一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强调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人与环境始终无法拆分开来。也就是说,人的任何成长改变都无法脱离他所生活的环境,他在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影响他,环境就是人的成长改变的现实条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汉密尔顿把情境理解成人的现实生活环境,是那些能够被人直接感知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即“his situation”。显然,汉密尔顿所说“人在情境中”的环境是人生活的现实环境,是能够被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并且不随着人的意愿的改变而改变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为人的成长改变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成长改变设置了限制。它无法预先给定,是人在当下生活中遭遇的,绝不是某种概念中的环境。正是生活在这种现实环境中,人的任何成长改变都与环境紧密相连,根本无法脱离环境来谈人的成长改变;同样,环境的任何变化也会影响人的成长改变,那种不管现实环境条件的个人成长改变要求都会在现实环境中受到阻碍,最终影响人的成长改变。
弗洛伦斯·郝利斯是汉密尔顿的学生,她作为心理社会治理模式的集大成者,在汉密尔顿提出的“人在情境中”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郝利斯认为,“人在情境中”这个概念应该删除“在”,把人与环境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人与环境就无法被人为地拆分开来,成为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郝利斯称之为“人-环境格式塔”。显然,郝利斯通过这样的改造希望强调以下两个方面。(1)人与环境是人们成长改变的两个基本元素。只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寻求改变,就需要学会运用人与环境这两个基本元素,不能仅仅取其中一个元素,只针对个人或者环境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一点上,郝利斯的认识与汉密尔顿是一致的,只不过郝利斯更为突出心理社会双重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采用人与环境动态相互影响的观察视角推动服务对象发生积极的改变,把服务对象个人的心理改变与环境的社会改变紧密结合起来。(2)人与环境是人们生活的整体。人能够影响环境,环境也同样能够影响人,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并且不能拆分开来的整体。这样,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简单理解成人与环境相互影响这种两个独立体之间的联系,它们同时拥有了比独立体更高层次的整体内涵。也就是说,此时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够采用还原思维的方式,把它们理解成更小单位之间的联系。因此,为了强调人与环境的整体性,郝利斯用“gestalt”这个英文单词来描述“人在情境中”的内涵。郝利斯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站在人与环境整体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安排,不只是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是能够理解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郝利斯还对环境的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她认为人们生活的环境通常是一种社会环境,涉及家人、朋友、邻里、雇主等周围他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为此,郝利斯还引入了系统的概念,坚持认为环境中存在多个系统,每个系统都对人的成长改变发挥着作用,人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中才能找到成长改变的平衡点。
在社会工作不断强调环境的复杂性并且主动引入生态系统视角之后,环境成了不同系统的集合体,变得越来越抽象,而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直接交流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性和概念化解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们逐渐把“人在情境中”理解成“人在环境系统中”。显然,此时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与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环境被彻底地系统化,丢失了最初的生活现实性。这样,这种人与环境系统的关系如何平衡以及如何保持这种平衡就成为社会工作考察的焦点,被社会工作生态系统视角称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切性。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04
目录
05
拓展阅读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转载自:社会学之思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