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文章 | 谁和中国人过端午?
作者:先晓君
发布时间 2022-06-02 23:55 浏览量 231
端午节就要到了。街头商家货架上都摆上了粽子,电视里也出现了许多端午专题的节目预告。在北京海淀区一个街角,一块非常大的广告牌主板上,只写了七个大字——“端午,我们的节日”。看到这行字,突然想到一个题目:除了我们过端午,在这个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上,还有谁和中国人一起过端午节?
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历史上那里是“三韩旧邦,诗书礼义之风不减中国”,其与中国文化渊源最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也最大。读一下朝鲜李朝学者洪锡谟《东国岁时记》,可知李朝端午习俗几乎到了和中国亦步亦趋的程度。
中国古代端午有使用艾草编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并粘上艾叶为冠而戴之的习俗。李氏朝鲜也在端午把制作好的艾虎和用小杆缠束彩花制成“蓛蓛如蓼穗”的头饰品颁于阁臣。中国古代宫廷和民间,均有端午节赠扇之俗。盖扇为人们夏天最常使用的乘凉用具,而端午节正值暑热,在这个节日赠扇,正当时宜。这一风俗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流行。《宋书》记载宋废帝刘昱接到了皇太后赐给的玉柄毛扇,但嫌扇毛不够华丽,竟由此产生酖酒毒杀皇太后的念头。史载唐太宗曾按照风俗赠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扇各两把。太宗善写飞白书,作鸾凤蝶龙等字,这次赠赐的扇子就是写的飞白书。既然上有所好,民间赠扇之风自是大盛。据说端午前二日,长安东市成为扇市。逮及宋明,扇已经成为端午节礼。此俗也流传到朝鲜半岛。按《东国岁时记》记载,为了过端午节,李朝的工曹专门制造出各种扇子,用来颁赐宫掖宰执和侍从。扇子有非常大的,有漆扇,有画扇,扇面上一般画上桃花、芙蓉、蝴蝶、银鲫、鹭鸶等。而赐京官的宫扇,则用竹骨纸面,画上艾虎的图案。
中国古代五月端午很多地方用红纸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菖蒲如剑斩八节妖邪,艾叶如旗招四时吉庆”等天中节赤符,张贴于门外以祛除邪气。这种习俗在汉代已经流行,《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即保留有“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的残卷。而在朝鲜半岛,同样有贴天中节赤符于门楣以除不祥的习俗。这类符咒当时要由观象监特殊制作进于大内。朝鲜半岛的天中节赤符以朱砂拓写,赤符上书“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这种把祈福和消灾合于一身的赤符,明显和中国有极深的渊源。
端午起于屈原的传说,也传入韩国。人们在端午这一天把饭投入水中纪念屈原。这一节俗让朝鲜李朝学者金迈淳非常感动。他在《洌阳岁时记》中写道,朝鲜与楚地相去万里有余,从战国数起,世之相后千年有余,可朝鲜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做法与中国居然如出一辙,他不由得感慨“谣俗不改,精爽如在,何令人感慕至此也”。
在今天的韩国,端午节仍旧是重要的节日。并且随着历史发展,从中国传来的端午节俗与韩国本地习俗相结合,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在韩国的端午节,很多地方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祀山神、土地神的仪式,祈祷丰收,驱鬼辟邪。几年前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在韩国很多地方,端午节妇女流行用菖蒲浸过的水洗头洗脸,很多漂亮的姑娘这一天会头戴用菖蒲根水泡过的红色头簪,据说这样就一年不会头疼。韩国端午节还有很多户外活动,比如斗石、荡秋千、摔跤等。在端午节的摔跤比赛中获胜,在当地是非常大的荣誉,胜者被称为“壮士”。而高丽时代称为“勇士”,朝鲜时代称为“都结局”。“都结局”一词今天不太容易理解,盖李朝时代的摔跤比赛不是像今天这样的分组淘汰赛,而是很多人一起下场,一场混战到最后,胜者就是最后还站在场上的那一位。如此他可不就是“都结局”吗?
日本是全世界每年最急着过端午节的国家。早在端午节到来一个多月前,漫天飘飞的鲤鱼旗下,日本人已经过上了端午节。这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采用西洋历,同时直接把大部分传统节日直接挪到了西洋历法中,所以日本人的端午节,就是每年阳历的5月5日。
在日本,端午节是男儿节,在节日到来前半个月左右,日本各地都会看到许多家有男孩的家庭挂出的鲤鱼旗。按照日本民俗学家的解释,挂鲤鱼旗是为祈愿自己家的男孩子顺利成长。至于为什么选择鲤鱼,是因为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出世鱼,这源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还有一个原因,是鲤鱼生命力强,繁殖能力也强,鲤鱼旗有祈求多子多孙的含义。鲤鱼旗有大有小,颜色缤纷,各不相同。大的高悬旗杆飘舞于蓝天之中,小的插在门楣之上烘托节日气氛。大大小小的鲤鱼旗,飘飘扬扬,如宣告家业后继者在茁壮成长。
日本史书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见于《日本书纪》:“夏五月五日,药猎於菟田野。取鸡鸣时集于藤原池上。以会明乃往之。粟田细目臣为前部领,额田部比罗夫连为后部头。”古代天皇的出行狩猎,含有宣示自己对领域占有和支配的意义,但“五月五日”的药猎与一般的天皇出行狩猎有明显区别,其目的为采集山野的药草和猎取可以成为药材的鹿茸。一般认为,日本“五月五日”的药猎之俗,与中国端午岁时节俗有联系。中国古代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为了禳解毒气,不仅有采集艾草悬门户之上的习俗,还盛行端午采药之俗。《荆楚岁时记》即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又云:“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以猎鹿为目标的狩猎,也见于朝鲜半岛。《三国史记》载:“高句丽常以三月三日,会猎乐浪之丘。获猪鹿,祭天及山川。”古代日本的药猎,当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端午起源于屈原的传说,很早便传入日本。公元753年正月四日,日本博士中臣丸连张弓等曾就中国古代节日的起源,向日本孝谦天皇提出了一份勘奏。勘奏中关于端午节起源有如下记载:“昔楚屈原为惠王以被放湘南,遂无所返征,则亥时而怀沙入汨罗之水而没已。其灵化而为鬼神,为天下做旱涝疫气之灾。或梦想诲曰,为天下做不祥之灾者,皆我灵气所成。欲消灾者,五月五日于汨罗水祭我灵者,即消灾矣。则风俗此日连楝叶之玉并茎,黏裹而投汨罗水之中祭之。依此而天下无灾。”这很明显是对中国古代屈原传说的改写。
日本的端午节常用菖蒲为缦。《续日本纪》“天平十九年(747)五月”条载:“太上天皇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用菖蒲为缦,比来已停此事,从今而后,非菖蒲缦者勿入宫中。”五月五、六日所用菖蒲,通常为每年五月三日由六卫府献上,这些菖蒲四日由内药司、典药寮用来装饰成菖蒲舆(又称菖蒲案、菖蒲蓬),五月五日,中务省率内药司、宫内省率典药寮分别将之献给天皇。这一使用菖蒲的习俗,后来更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日本人端午使用菖蒲的习俗应当源自中国。端午采菖蒲的习俗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吕氏春秋·任地》说:“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古人认为菖蒲不是一般的草木,而是先百草而生、代表农耕时期到来的标志性植物。在中医那里,菖蒲还是一味很宝贵的药材。《本草》说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正因如此,端午节采药中的大宗就是菖蒲。端午节一名天中节,古人有“天中五瑞”的说法,五瑞之一瑞,就是菖蒲。《荆楚岁时记》云:“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岁时杂记》记载:“端午刻菖艾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王沂公帖子云:‘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要辟邪。’”菖蒲在端午使用的范围非常广。古人过端午除了悬菖蒲于门首、做蒲剑和蒲人、浸酒而饮之外,还有喝菖蒲粥、食菖蒲果子、泡菖蒲浴等习俗。这些与菖蒲相关的习俗尽管变化万千,但其目的是一定的,大致都不出延寿辟邪之域。不过日本人在端午用菖蒲,除了延寿辟邪,还有自己的文化寓意。菖蒲一词在日语里的发音和“尚武”相同。男儿节挂菖蒲,亦是希望自己家的男孩子将来成为盖世英雄。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到武士社会的遗痕。
古代日本端午节这天,还有晒武士的头盔和衣甲的习俗。因为日本每年的三月三,有为家里的女儿摆放人偶的习俗,所以如今也有商家开发出武士人偶,供有男孩子的家庭购买,端午摆放,但流行范围不广。
除了韩国和日本,还有一个非常重视端午节的国家,那就是越南。朱云影先生曾指出:“越南自秦汉以降,为中国郡县有一千年之久。在这悠长的期间,中越相处无异一家,越人耳濡目染,自然不知不觉染上华风。”端午传入越南很早就有记载。《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五《陈纪》记载:“天应正平五年(1237)夏五月,端午节,吊屈原及古贤人如介子推者,每年是月皆举行之。”可知屈原传说在越南也广泛流传。今天越南人在端午这一天采药、驱虫、饮雄黄酒,很多地方和中国一样流行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王字,这和我们的端午节俗都是很接近的。
东南亚地区除了越南,应当还有其他过端午节的国家,但可惜很少看到相关史料。很希望有一天能有高人填白补空,写文章做具体介绍。历史上,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核心,对周边民族和社会有过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文化共享。端午节不仅是我们的节日,也是东亚地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共同的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加强地域认同、增进文化共识并寻求建设新的合作关系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时,这份共同的文化财富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摘自图书《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