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社会工作——以专业塑造美好生活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6-02 22:30 浏览量 170
社会学之思读书会
2022 No.4
5月26日晚,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利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周晓春以及《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任敏,共同围绕“社会工作:以专业塑造美好生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举办了2022年的第四期读书会,通过B站@SSAP社会学之思、微信视频号@社科文献 @社会学之思 进行直播,《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营销编辑马云馨主持本次活动。三位老师在现场不仅围绕书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还对一些提前收集来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在这里为大家提炼了部分干货,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完整版视频观看。
任敏老师介绍,《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是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探索出来的作品,社工是“助人为乐”的专业,社工们以其所学帮助身边人改善生活与关系,也因此吸引了很多美好靠近。任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立下标签:“写一本有反馈的书”,并分享了参与写作的学生们和读者投来的正向反馈,看到了社工的理念多领域运用的可能性。这本书揭示了高校的社工课堂如何展开,为不了解社工行业的人解释了“社工是什么”,同时也解答了大家“意义的贫困”下的追问。
—如何定义这本书?
任老师
对这本书进行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笔的时候意在将自己教学中的摸索形成分享,著成社工课堂案例教学的案例册,但简单将其定义为教辅又比较狭义,根据不同多元主体的反馈,也有多元的定义方式。
—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参与的自主性?请分享写作的幕后故事。
任老师
从本心、设置、获得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看到学生内在的主动性,作为老师不辜负学生对世界的信任,保护大家的专业热情,鼓励知识用活;其次将写作的任务嵌入到作业中,用“加分不扣分”的设置促进专业知识传播的训练;提供专业的督导,让学生获得以专业改变生活的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从轻研究开始,在小文章中窥见深思考,让学生学术研究的热情和挫折在轻研究中得到慰藉和缓冲。
—怎样实现一本书的多元产出?
任老师
将轻研究视为抵达学术追求的桥梁,在研究的过程中回避了刻意引用,强调调动学生们内在的认知。任老师以“爱的第六种语言”畅想为例,讲述了进行研究性思维训练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实现从发现问题,参阅文献,寻找差异,到形成焦点小组进行访谈、研究的过程。
周老师
社工研究领域缺少具体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策略和尝试,轻研究过程本身即一种本土化的尝试,单纯交流感受缺乏理论脉络框架,实践的记录是对文献的一种回应,具有教学及理论层面的意义。
—关于《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使用的设想。
周老师
本书为社工专业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切入点,因此可以列入入门书单,作为教学抓手;也启发教学工作者补益课堂教学与日常服务,肯定多元产出的价值。
吴老师
书中的案例可以促进课堂上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设想,补足案例成功背后的前提条件。
任老师
轻研究书写形成张力。传统规范化的写作方式在加长篇幅的同时也容易破坏故事的生动性、活泼性和悦读性,通过比较的方式讨论每个案例背后未言明的基础,可以由此实现案例到教学的延伸。
吴老师
非高校背景及社工体系里的人,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试图帮助和影响他人时受挫,在没有专业督导的情况下,书本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微小的可能性。
任老师
为枯竭的社会工作者带来动力,提供技术与情感的双向支持。
—如何在社工中实现多元需求平衡原则?
任老师
一个情境中的多个主体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方将自己的需求放大,多方的诉求便达不到平等的平衡,就不能有好结局。应当用社工思维来看问题,聆听弱者的声音,反思当前理所当然的假定和认知框架,看到它们的不足,也看到社工专业可以作为的地方,如此,就能够生产知识,摸索到所谓的专业性何在。秉持差异化的思考方式,警惕隐性的权力框架。
观众提问
1
自认是缺爱且敏感多疑的人,而社工是一个需要爱的专业,我还能够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吗?
任老师
缺爱本身意味着需要治愈,社工是可以帮我们治愈的专业。《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展现了自助助人的过程,社工强调反思,应当参考群体的命运和社会结构的要素来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认知到自己缺爱的问题后就可以在学习社工专业的同时学习如何治愈“缺爱症”。
吴老师
对“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理解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开始的嗤之以鼻,认为其太过傲慢到重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社工的生命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工作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形塑、改变,社工与服务对象互相影响,可以借助学习社工专业让自己的生命获得成长。
2
如何将社会工作的实务工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任老师
生命影响生命,事情影响事情,从症状入手改变内在,回答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研究作为依据,研究与实践交互着进行。
吴老师
理论使用时要强调与实务相契合。
周老师
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做实务的过程中发现盲点,提供视角与框架。实务和研究间应有良性循环,不可偏废,识别问题、选用研究方法、确定干预成效都需要有理论有依据,希望研究可以直接对实务产生帮助,让人切实受益。
体验陪跑文化
扫码加入社群↓↓↓
策划:cyj
编辑:cyj
审校:myx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