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潘晓霞|《近代中国金融的非常与日常》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2-06-02 22:30 浏览量 561
新书推介
2022/6/1
在中国近代金融史著作和教材的框架体系中,各次重大的金融风潮通常有专门章节,以特定金融风潮案例为对象的论文也时有刊行。但是,如何从长时段和多视野的角度看待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背景与成因、各方对风潮的应对,以及如何深化对金融风潮的认识,这往往是通贯性金融史著述没有聚焦讨论,而单个案例的专题研究无法阐释的。潘晓霞的这本书(《近代中国金融的非常与日常》)把近代中国的金融风潮定义为“经济金融运行的非常状态”,认为“近代中国金融的非常态已几成常态”,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结合宏观审视和微观剖析,不仅推进了对金融风潮的研究,并由此“看到近代中国金融的日常”,提出了若干重要学术见解。
——吴景平(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
✦
本书关注点
✦
近代中国的金融风潮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也成为历史研究聚焦的话题。金融风潮是经济金融运行的非常状态。在近代中国,金融风潮频频发生,加上长期处于外国入侵、战乱状态,几乎有由非常变成日常之势,即非常态的日常化。如何理解这种日常中的非常及非常中的日常,是本书最重要的着眼点。大致而言,本书将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一般而言,历史研究者比较注重挖掘风潮个案,从中发现历史事件本身的成因、经过及影响,重实证,而从近代中国经济金融的整体运行脉络中,捕捉风潮发生内在机理的探求还不是很多。问题在于,如果不从长时段中探究风潮的发生机制,就很难对风潮背后隐含的社会经济与金融运行脉络做出相对全面的把握。相对而言,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者比较注重综合性分析,对金融风潮的研究也是如此。他们多注重在对金融风波的研究中提炼、抽象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观照现实,对具体的历史运行状态及历史的复杂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应该正视这种情况,历史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各有倾向,但是二者之间更多的应该是促进的关系,绝非对立、挑战。
历史研究需要有视野,更要有事实。了解金融风潮,仅从宏观着手往往会忽视影响金融运行的一些关键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了各次风潮的发生和走向。相似的表现背后,影响金融的因素却各不相同。然而,如果仅从微观着手,难以从宏观把握近代中国金融运行的趋势,无法把具体的风潮放到历史的大趋势下予以准确定位和剖析。正因此,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中审视微观的历史事件,以微观的历史视角印证和阐释宏观规律,实现宏观与微观、个案与整体的有机结合,对于厘清金融风潮这样一种来去如风、不易捉摸的历史运动,不失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由于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经常性,非常态的金融风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常态,这是考察近代中国金融风潮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视角。非常态成为常态,不断考验中国本来就脆弱的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备感痛苦。后来人们熟知的华人圈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表现出的高度波动性,和这样的历史经验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颇值得讨论的话题。民众对金融风潮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反过来,金融风潮又如何塑造民众心理,都是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书尝试从金融风潮个案切入,但不局限于危机与个案,而是希望通过近代中国常态化的非常态金融风潮,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金融的流变。通过充分考察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生成、发酵与最终爆发的过程,区别了解各个时期不同风潮的酝酿、形成、发生机制,探究政府和社会应对风潮的前后变化,从百年的长时段中发现金融风潮的不变与变,揭示社会、民众在非常态风潮下的日常。这样既可加深对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了解,找到金融风潮的定位,又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金融的脉动。
近代中国金融的非常与日常
潘晓霞 著
2022年5月出版
反水投注网站
作者简介
潘晓霞,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副编审,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金融史、经济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908—1937年的交通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关联阅读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