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读懂爱的催眠,再继续爱吧!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5-23 08:47 浏览量 209
“在爱情的领地里,没有道理可讲,也没人跟你讲道理。在爱情的领地里,是数学家与逻辑学家最无用武之地的地方。”
无论是在文学、影视还是现实生活中,爱情故事从未停止上演。人在其中,在似真似幻的爱的情境中沉醉,书写着各自爱的宣言。
本篇摘取5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片段。让我们一同读懂爱情的催眠戏法,然后继续清醒地爱着吧!
01
爱情“催眠术”
相恋的人解释不出相爱的原因,于是想象出月下老人的红线,拴住彼此不能分开,想象出前世今生的姻缘,坚定地认为此生相爱是注定的。其实,爱情并非如远古的经文那样神秘不可言传。观察陷入恋爱的人的状态,那种迷恋、痴迷的心境,爱情原来是盲目与非理性的一种鲜活写照,无一例外是精神恍惚的类催眠心理状态。
且看心理学家对爱情的一些研究。
爱情体验主要是由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体验到这种情感时还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满足、扬扬自得甚至欣喜若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者更加接近,关系更加亲密。而且爱者感到自己所爱的人要么是美丽的,要么是善良的,要么是富有魅力的,总而言之是称心如意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看到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处,爱者就感到愉快,一旦分开,就感到痛苦。也许由此就产生了将注意力专注于爱人的倾向,同时也产生了淡忘其他人的倾向,产生了感觉狭窄从而忽视其他事物的倾向。并且,爱者还经常表现出一种想要与被爱者分享愉快经验的愿望,以至于平时常听人讲,这种愉快的经验由于心上人的在场而变得令人愉快。
在西方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中,还听到过来自情人的自我报告。他们说:时间的迁延全然消失了。当他处于销魂夺魄的时刻,不仅时间风驰电掣般飞逝而过,以至于一天就宛如一分钟一样短暂,而且像这样强烈度过的一分一秒也让人感到好像度过了一天甚至一年。他们仿佛以某种方式生活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在那里,时间停滞不动而又疾驰而过。有人曾要求爱因斯坦用通俗的方式解释相对论。爱因斯坦答道:当你伸手向父亲要钱的时候,20分钟会像两个小时那么长;当你与相爱的人在一起时,两个小时只有20分钟那么长。
这就是爱情中的人们。
02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人们常常不无悲怆地大发感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客观地说,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
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被一个潜意识里“婚礼就是爱情的完满结局”的社会迷梦所催眠了。这个社会迷梦就是“婚礼迷恋”。小时候我们都是听灰姑娘、白雪公主的美好童话长大的,这些童话故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盛大的婚礼标志着故事的美好结局。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是相爱的人最后结婚了,举行了婚礼,就是尘埃落定了,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幸福的。但对婚后的现实问题没有做好准备。
婚礼是不是美满爱情的最终结局?熏陶我们长大的美好童话故事没有对此向我们交代。但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让我们在潜意识里产生了爱情的最终结局是美好的婚礼这一欺骗性结论。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对涓生和子君这对夫妇婚后生活精彩的描写,将女人对婚礼的过度迷恋体现得淋漓尽致。
涓生已经记不清楚他当时向子君示爱的场景了,然而子君什么都记得,能滔滔不绝地背诵他的言辞。他求婚时的场景,子君可以描绘得栩栩如生,不会落下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子君就要求涓生把当时的场景重新温习一遍,然后由她纠正、补充。涓生像是一个学生一样被质问、被考验。
妻子热衷于反复和丈夫描述求婚的情景,并让丈夫不断地配合自己,以至于发展到了一种对求婚的痴迷。其实,很多少女也同样做着一个长长的婚礼梦。不断地在脑中描绘着,穿什么颜色的婚纱,摆什么样的喜酒,怎样求爱的场面。很多女人中了童话故事里婚礼这个大型的催眠术。在我们早年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成年后的我们对宛如童话般的婚礼如此迷恋。很多女孩被“新娘”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了,因为在婚礼的当天,她可以成为童年时童话中的主角。
然而这个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存在。结婚的当天是新娘,第二天就是老婆了。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婚礼的短暂。
03
初恋的“契可尼效应”
台湾歌手刘若英有一首歌《后来》,曲调简单但意蕴深长,俘获了很多人的心。在这首歌中,刘若英用她感性的嗓音缓缓地诉说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
为什么初恋如此的刻骨铭心,让人难以忘怀?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发现:人们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未获成果的初恋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初恋中的美好时辰和景象,大多深深地印入恋人的脑海,使他们在一生中都难以忘却。因而未果性是我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人们留恋初恋,往往不是留恋初恋的情人,而是留恋初恋本身的新奇;不能忘怀的不是初恋情人,而是初恋的情感体验。最后,初恋本身已经渐渐失去了若干具体内容,而变成了美好的永远的记忆。
初恋是盲目的,初恋是闭着眼睛的自我催眠。初恋时,我们被催眠了;多少年后我们回想起初恋时分,我们又进入了催眠状态。重逢,则可能返回到清醒状态。所以,为了永葆青春时“最美”的形象,还是像很多人提倡的那样:“相见不如怀念。”然而,很多人用了一生的时间,才从迷梦中苏醒过来。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不会苏醒。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为了自己的初恋倾家荡产、中了对方的圈套快丢失性命的时候,还是念念不忘初恋。
我们虽然知道了初恋的这些心理原因,但初恋的心理原因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原因有待于我们在成长和生活中继续探索。最重要的是,了解了原因,我们能开始正视现实,不必对过去耿耿于怀,也不必拿初恋和现在的恋人做比较,用现实的理性思维去面对生活,同时保留着一份幻想和回忆,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04
闪恋:爱在一念之间
闪恋,又称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出自清末时期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一见到你就爱上了你,在心中感慨无限。指男女一见面就产生爱情,比普通爱情来得更迅速,爱得更深刻,时间更持久。
所有进行闪恋或者崇拜闪恋的人,心中几乎都有一个信念:我们的婚姻冥冥中有神做主。西方有丘比特,本土有月下老人。
厄洛斯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弗洛狄忒(维纳斯)所生的儿子,罗马名字叫丘比特(Cupid)。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中,最叫人无可奈何的,就是小爱神丘比特。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他有一张金弓、一支金箭和一支铅箭,被他的金箭射中,便会产生爱情,即使是冤家也会成佳偶,而且爱情一定甜蜜、快乐;相反,被他的铅箭射中,便会拒绝爱情,就是佳偶也会变成冤家,恋爱变成痛苦,妒恨掺杂而来。据说丘比特射箭时眼睛是蒙起来射,因此人们说爱情靠缘分。他每天背着他的箭袋飞来飞去,一会儿把金色的箭射向这个,一会儿又把铅色的箭射向那个,搞得众神晕乎乎的,一出出爱情的悲喜剧就不断地出现。
本土的爱神是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我们中国的爱神月老,便没有那么暴力,他是用红线牵住有情人,月老的红线将哪两个人搭上,哪两个人便相爱。
月老说:此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异域,此绳一系之亦必好和,终不可违也。这个绳子连起来的就是结婚的两个人,即使两家是仇家,贫富差距大,或是相距甚远的两个人,最终都会走到一起,这是不可违抗的天意。这话说得多有力量,让那些一见钟情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引用。
神是由人造的,是出自人的某种愿望而造的。陷入爱情的人们被美好的感觉所包围,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这样的感觉,于是宁愿相信有神灵的存在,将自己和心爱的人以某种方式绑定在一起。
并不是所有的一见钟情都能过渡到持久的婚姻。不然婚姻登记处那里,也不会有一半是去结婚,一半是去离婚的了。这些被丘比特的箭一箭射中的人们,有的是得到了祝福,有的似乎得到了诅咒,而月老的红线也往往有搭错的时候。被爱情催眠的我们,宁愿相信一见钟情的刹那是月老或丘比特的撮合,而随着恋爱的告终,又宁愿怪罪月老或丘比特乱点了鸳鸯,鸳鸯成了“怨”“殃”,或是自己遭到了命运的齿轮的报复,也不愿意相信是自己的原因,尤其是当自己处于恋爱的催眠状态下,连自己是怎么想的都不知道了。
05
暗恋:秘密的美妙
心理学家认为,暗恋是自恋的一种,是一种自我催眠。说到自恋,这里要讲一讲水仙花的故事: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恋的情结,只是程度不同。那么自恋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出生之后3年左右,幼儿开始有了“我”这个概念。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妈妈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因此我是可爱的。”即使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意识:“妈妈是爱我的”,因此“我很可爱”。这种由“妈妈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最初的“自恋”情感。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是偷偷地喜欢上什么人,然后把这种细腻的心理感受写进日记里,在日记本上上锁,甚至有人写过之后撕掉烧掉。在很多情况下,写日记表达恋情可以记录当时的细腻的内心感觉,比如幻想彼此牵手相爱的样子,这可能是出于对恋人的爱。但从动机层面看,可能是为了满足自恋。因为以往那个依赖着父母的“我”,一直是家庭生活中的主角,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因此,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观念——“我很重要”。我们一旦来到学校,或者踏入社会,不再有人那么无条件地关注你,保护你,自己不再是那个主角,于是便将自己写进日记里,因为在日记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作者却永远是主角。
还有一种心理学现象是鸡尾酒会效应,这种效应指的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筛选功能,跟自己有关的,会迅速反应;无关的,不会进入。就好像是在鸡尾酒会上,在很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谈论什么似乎都是听不见的,人们似乎是被这种嘈杂的环境催眠了,处在一种意识放松的状态。别人谈什么自己都不会去在意,但当别人喊自己的时候,自己会马上做出反应。当陷入暗恋的人将对自己的爱投射到暗恋的对象身上时,当有意无意地在人群中听到谈论关于他/她时,就会立即开始注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潜意识会帮助我们只看到我们“想”看见的东西。
(本篇摘自《爱情催眠术(第2版)》,邰启扬、林琳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书籍简介
爱情催眠术(第2版)
邰启扬 林琳 著
2018年2月出版/68.00元
978-7-5201-1914-6
内容简介
每时每刻发生于人类社会中的爱情现象竟有那么多的难解之谜。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什么“坏女人”却那么有魅力?为什么有人爱到非死不可?原来,他们都是被催眠了!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与深度心理分析,让这林林总总的谜团大白于天下。
书籍目录
策划:张思莹
编辑:王 雪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