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限时秒杀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4-18 14:22 浏览量 232
新书限时秒杀活动又要开始啦~
扫码进群
享受今日秒杀福利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搭配购买《性别视角:婚姻与家庭》(限量10册)、《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可享受优惠,详情可加入社群获得。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ISBN:978-7-5201-6464-1
程萍 著
2022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
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国人生活的深度嵌入,婚外性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并呈现出新特点。在此背景下,本书以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为调查对象,前后花费三年时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28名已婚男性的网络约见行为进行了虚拟民族志研究。以此为棱镜,本书从日常生活实践的生活伦理视角,展布转型期已婚者特别是男性已婚者构建、演绎婚外性脚本的行为、过程和心理,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性认知,也丰富了性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目录/contents
程萍,法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在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省级党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融合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个。
在中国文化中,人格的基础并不是个体本位,而是家庭本位。邓晓芒(2003)分析了中国与西方的人格差异。他认为,中国人缺乏自我意识导致了人格结构上的缺陷。个体本位和家庭本位的深刻观念转换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在所有受访者中,M05学历最高,理工科博士,大学老师,跟很多人一样,刷来个人资料中的年龄也比实际年龄稍小两三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跟其他老练的搭讪者相比,他显得莽撞而真实:打招呼之后,在笔者还没有亮明身份和目的时,M05就在刷来中将自己的事情和盘托出,邀请笔者互加微信大号,加了微信大号也不屏蔽自己的朋友圈,还报上自己的真实姓名;目的直接明了,语言也比较“放得开”。
M05:在忙什么呢?约起来啊?
A:你美?
M05:我是男的,可以加微信聊吗?(偷笑的表情)
A:你帅?
M05:还可以(偷笑的表情),加微信看看?可以视频。刷来刚刚申请不太会玩。×××(微信号),加我微信,可以视频看看。
(系统提示:M05关注了你)
A:结婚了?“交友”的?
M05:喜欢就约,不喜欢也没关系,可以做朋友,做情人吧,我结婚了,方便的时候就聚聚,算是给生活一个出口吧。
A:现实生活很压抑?
M05:是的,有点(儿)乏味。你呢?
A:暂时单身。
M05:那你很自由啊,羡慕。
A:为什么乏味和无聊?
M05:生活就两点一线。时间长了就无聊。不知道你能体会吗?
A:能理解一点(儿)。(所以)希望艳遇?
M05:希望,但哪那么容易遇到啊,希望找个聊得来的情人吧,毕竟有感情好点。
A:情人要感情的,那就会有风险。
M05:有什么风险?
A:有感情的话,要你离婚,跟你过日子怎么办?
M05:如果两个人真的合适也可以啊,我和我老婆现在也是半离婚状态,但你肯定不愿意找一个离过婚的。
A:什么叫半离婚状态?
M05:分房睡。
A:为什么要分房?
M05:为了照顾孩子。
A:那不叫半离婚状态,你会舍不得孩子的,孩子多大?
M05:是的,孩子才11个月,要不是为了孩子,早离婚了。
A:都这么说,没感情,怎么生的娃?
M05:生完孩子才有问题的,婆媳关系。
A:这点(儿)事就要离婚?
M05:骗你干吗?都闹了两次离婚了。
A:哦,那你还有心思“交友”?
M05:我两边都搞不定,现在都不想回家,我现在在单位呢!
A:是搞不定,还是不够尽力?
M05: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婆媳关系如果一开始处不好,以后就很难相处。
A:搞不定,结什么婚?
M05:谁会想到会这样啊,主要我老婆和我妈都很固执,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我比较随和一些。主要我老婆也想离婚了,不想提这些烦心事了,脑子疼。你做什么工作呀?
A:文化传播,你呢?
M05:教育工作,大学老师。
A:你呀?不错哦。
M05:自惭形秽啊,其实我想保密的,但又觉得这样不真诚,不要取笑我就好。
A:没什么,这是个传统问题。
(系统提示:A关注了你,你们已经是好友,订阅对方动态成功,可互发语音)
A:你约到几个了?
M05:一个都没有,我不经常上刷来。
A:为什么呢?看你打招呼的方式,貌似玩得很溜啊!
M05:哈哈,谢谢夸奖,骗你不是人的,刷来我刚注册的。
A:嗯嗯,没必要发这个誓。为啥注册它呀?
M05:就是想找刺激呗,不过很少上刷来,没有事情才上一下,平时也忙。
A:找刺激?你咋知道刷来刺激啊?
M05:刷来软件大多不就是“交友”的吗?
A:你的微信?
M05:×××(微信号),加我微信吧!如果可以的话,请加我微信,刷来我很少上,如果你愿意约的话,我也不会亏待你的,很希望可以认识你,交个朋友聊天谈心。可以躺着聊嘛!刷来我很少用,微信经常用。(微笑的表情)
A:不常用还不卸载?
M05:不是因为还要和你聊天吗?把你的微信给我,我加你可好啊?(微笑的表情)
…………
正如诺曼·霍兰德所观察到的,“在网上聊天时,人们就会退行(regression)。就是这么简单……人们会退行,用他们在面对面交往中绝对不会使用的方式表达性欲和攻击性”,在网上有种“无所谓”的态度和一种刀枪不入的感觉(Holland,2008:22)。M05作为大学老师,网上的言语跟现实中显然相差很大,这种退行也是主体对于焦虑的一种抵御机制。
中国人的家庭和外国很大不同,柴米油盐,老婆孩子父母,一堆人一堆事……刚结婚那会儿(对“交友”)应该有(愧疚感),现在估计没有了……家人一起,基本时间都不是自己(的)……难得偷闲,享受自己的时间。(M12)
在现代大都市生活中,双职工要独立承担起照顾、养育孩子的责任,是无法承受之重,所以,基于工作、经济、安全等综合因素的考量,养育孩子不仅是中国核心家庭的事情,也成为主干家庭的头等大事。孩子成为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也容易成为代际矛盾的导火索,婆媳关系更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问题。
我老婆和我妈搞不到一起去,我们现在在小区单独又租了一套房子,远香近臭。(M01)
我最烦老婆的就是好不容易周末休息,非要我开车陪她去爸妈家,也不管我累不累,愿不愿意。(M15)
如果只给老婆,我打九十分,如果考虑她的家庭,我给她打七十分。(M10)
有的受访者为了爱情而结婚,然而“原来谈恋爱结婚以为会一万年,最终没冲出七年之痒,突然觉得那么没意义”(M24)。有受访者因为害怕孤独而选择成家,选择结婚。“一个人孤独终老,你能接受吗?”(M10)然而,在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中,“经常会有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我对这种孤独感又爱又恨……让我有一种需求感、虚弱感、孤独感,深入骨髓,感觉内心有点(儿)冷。同时又有渴望被理解被温暖的躁动。这种混合在一起的感觉不知你有没有过”(M13)。
成家、结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受访者常见的困扰。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知乎上得到热烈的讨论,即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有个回答点赞特别多,得到了网友的高度认同。他说:“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根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责任导向”的婚姻原则也许更能解释M24、M10、M13对待婚姻的纠结。刘雅格和孙中兴于1995~2002年对69位涉入婚外恋的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指出,尽管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会更加强调夫妻间的浪漫感觉和性爱亲密,但在婚姻中仍然以“责任”为基础,尤其强调父母-孩子的关系(Farrere & Sun,2003)。
在当今的中国城市,通常在结婚前都会有浪漫的追求过程,但大多数对于婚姻关系的描述仍然强调责任而非感情。受访者一般都将结婚描述为“建立家庭”。对于家庭的“责任”,而不是夫妻间的“交流”是用来描述维持婚姻关系的努力的主要语言。而且,这些责任所指的对象不是配偶个人,而是家庭,尤其是孩子。责任意味着可以维护家庭成员间利益的各种实际的互助(包括照顾配偶的性需求)。(Farrer & Sun, 2003:19)
节选自本书第八章 自我审查与疗愈
有删减
推荐阅读
策划:wyb
编辑:wyb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Adem AY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