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导读 | 《清华国学》第三辑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4-02-06 09:24 浏览量 324
《清华国学》第三辑
陈来 主编
2023年11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2757-5
反水投注网站
内容简介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三辑,共有“清华国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经典新诠”“思想与文化”“近现代国学研究”“书评”六个栏目。
主编简介
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
本期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清华国学
君子何以自强,何以载物
——从清华校训说起
张洪义
【摘要】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出的缘起是梁启超先生《君子》演讲。此演讲虽然论述到“君子”方方面面,但对君子如何效法“天道”“地道”未能周全交代。其实,君子之为君子的关键在于他对生存世界的思考永远保有超越维度,能够局部地体察“天道”“本性”。职是之故,他才能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而避免滑入“内卷”“乡愿”的境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味着学者向“道”敞开自己,在与“他者”的差异化互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力以及知识、能力的学习水平。同时,学者由此实现所肩负文化传统的自我更新和普遍性提升,达成君子的文化使命、社会使命。
【关键词】清华校训 君子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超越维度
(张洪义,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一哲学、宋明理学、道德哲学等。)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
经史传统与当代中国
张志强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要避免单纯从经学或者史学,或从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宋明理学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哲学传统、文明传统。要突破从特定时代看待历史的方式,用“源流互质”的方式,打开小我,与历史形成更大规模的内在融合。其次,本文重点讲述“重新认识中国的态度和方式”问题。历史学不能简单地是实证科学,而是要去寻找意义。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前提,应当是章学诚提出的“论古必恕”原则。接下来,本文具体论述“经史传统与中国原理”,首先评判了对中国认识的多种误区,其次指出,认识中国,就是去探究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本文最后部分重点阐述了“三代的历史与理想”内容与意义。本文认为三代政治文化传统的不同,恰恰是天道适应历史变化的不同展现,在天道的意义上是一 ——大一统的道理。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正是“大一统”的结果。大一统后面是一个中国文明的基本价值,即仁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成为贯穿中国文明的历史、制度、个人生命乃至生活世界的构造性力量。
【关键词】经史传统 中国文明 历史研究 大一统观念 三代理想
(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明清至近代学术思想史。)
中华文明的天道理想与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
周丹
【摘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从价值观基础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涵养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立足中国实际,不断中国化,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从天道理想到人民政治,从天下大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民本”“爱民”到以人民为中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凸显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自我锤炼中创造了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键词】人民至上 中华文明 共产党人的“心学”
(周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价值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经典新诠
“窃负而逃”解
赵晓力
【摘要】在《孟子》中,舜具有高尚的德行,其生活实践和哲学理念昭示了孟子“与人为善”的理念。他虽然面临父母不爱与误解的困境,却始终坚守孝道,这反映了他对尧治天下之道的深刻关注及其对人伦道德的深邃洞察。舜最终选择“窃负而逃”,既是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最终权衡,也是对个人精神自由和道德独立的追求,这为我们理解舜的形象与儒家的伦理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孟子 尧舜 窃负而逃
(赵晓力,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政治哲学、家庭法等。)
论尚氏易学之精义
黄黎星
【摘要】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出的缘起是梁启超先生《君子》演讲。此演讲虽然论述到“君子”方方面面,但对君子如何效法“天道”“地道”未能周全交代。其实,君子之为君子的关键在于他对生存世界的思考永远保有超越维度,能够局部地体察“天道”“本性”。职是之故,他才能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而避免滑入“内卷”“乡愿”的境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味着学者向“道”敞开自己,在与“他者”的差异化互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力以及知识、能力的学习水平。同时,学者由此实现所肩负文化传统的自我更新和普遍性提升,达成君子的文化使命、社会使命。
【关键词】清华校训 君子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超越维度
(黄黎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易学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等。)
巡守的憧憬
——“天王守(狩)于河阳”的诠释变化
黎汉基
【摘要】早期中国政治叙述中,巡守(或巡狩)作为圣王视察各地的常规活动,通常不仅被视为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是理论家(包括孔子在内)推许且倡导的政治理想。巡守作为历史实际与理想言说,原则上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判断。“巡守”是相对晚近的概念,尽管《尧典》谈的是上古历史的事情,但巡守之实则可能早已有之。本文以《春秋》一则经文解读为例,说明“巡守”概念的形成如何导致影响经传的误读。笔者将会仔细辨析经传,指出为什么这些观点是不能接受的,并且说明相关的诠释变化如何产生。
【关键词】巡守(巡狩) 政治理想 《春秋》 经典诠释
(黎汉基,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经典研究等。)
孔子、孟子、荀子对礼的合理性论证比较研究
李宗敏
【摘要】春秋末期,由于周礼与社会现状不相适应,孔子以周礼为主要论据,“纳仁于礼”试图消弭周礼中的宗教因素,赋予其道德性;而孟子则在强化礼的道德性,将礼与人的四心相结合。与孟子相反,荀子基于德、刑各自存在的不足,将二者相结合,弱化礼的道德性,呈现出道德的工具属性倾向。从孔子到荀子对礼的合理性的不同论证,可以看到人的主体性在先秦儒家思想的演变中的变化,由周礼到孟子,人的主体性强化,由孟子到荀子,人的主体性则弱化。这种转变也反映出,在周秦之变的社会大背景下,王权不断集中,民众对依附于士、卿大夫向依附于君王转变。
【关键词】去宗教化 道德性的强化 道德工具属性的倾向 主体性
(李宗敏,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思想与文化
李贽与佛教
——论李贽思想之基本立场与其会通儒、释之取径
戴景贤
【摘要】李贽思想自来以为乃出入于儒、释,而终究非儒、非释。本文以此议题出发,探究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关键。次说李贽思想立场——其兼涉儒、释,固自泰州来;其最终脱出泰州之外,则系被受当时禅风所影响,有其自身循议题而进展之脉络。后则探究卓吾思想之基本属性与其佛法观点,指出其以“道学”概念,统合儒、释、道三教,表明其核心之理念,本出于儒。末则为李贽思想做出定位,指出卓吾自始至终,皆自信己之所言,与己之所实践者,为“真道学”,并最终衡论其所处之思想环境,与彼所以参合“儒”、“释”之观点,从“思想史”角度总结其要。卓吾之变化“儒”、“释”,就其择用佛义而言,虽似有所掺和,依根本之性质论之,则仍应将之判归为“跻佛于儒”,而非“跻儒于佛”。
【关键词】李贽 佛教 道学 阳明学 会通儒释
(戴景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美学与文学批评、中西近代思想比较等。)
“回向三代”的政治理想与诗文革新运动
——以王安石为核心
李哲
【摘要】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北宋士大夫们承续了儒家文化传统。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节点,他们又深入地参与社会事务。儒生、官员的叠合角色让北宋士大夫们将儒家传统与当下的政治践履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政治践履又与文学观念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在“回向三代”的号召下,北宋士大夫们从制度建构到礼乐教化,从政治践履到文学变革,不断以“回向三代”的政治理想重塑社会的肌理和框架。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主导者和诗文革新运动的悍将,其 “回向三代”的理想追求在时人之中更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回向三代 诗文革新运动 王安石
(李哲,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文学。)
“德性所知”亦萌于见闻
——再论张载的两种“知”及其关系
焦德明
【摘要】学界从朱子慎言德性之知的角度,又开始讨论张载的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史研究把二者理解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而后来又有把德性所知理解为整全性道德直觉的观点。张载有“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的说法,传播广泛,但从张载诠释“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具有的次序性可以看出,“穷理”“尽性”“至命”正对应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和德性所知三个阶段。因而见闻之知作为德性所知的“启之之要”的观点更值得重视。德性所知,主要是指对于超越具体物的理念的直觉性认识,其中并不包含现代哲学对知识与道德的割裂。既然我们不必在道德本心的直觉与认识论对于理念的直觉之间做出本质区分,那么朱子、王阳明、刘宗周等人关于两种知是同一种心知能力的不同运用的观点,便也是解决二者关系问题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张载 德性所知 见闻之知 启之之要 朱子
(焦德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论朱子对《中庸》“致中和”的诠释
——兼与船山之诠释的比较
李彬 李明燏
【摘要】“中和问题”是《中庸》诠释的中心问题,但以往研究缺乏对“致中和”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关系的讨论。朱子从工夫论的立场出发,将“致中和”之“致”解为“推致其极”,认为基于“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前提,“致中和”的工夫可以产生“天地位”“万物育”的效验。船山进一步指出“天地位、万物育”不能仅从“效”上看,更应从“功”上看,圣人于此须有施功之处。针对朱子提出的“吾身之天地万物”,船山将“吾身”解为“切于身”,即只有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事物,才是所谓的“吾身之天地万物”。从“功”的角度,船山更强调“达而在上者”需要施展“裁成辅相”“赞育天地”之功,朱子则认为不管是“位育天地”之圣人,还是“燮理阴阳”之三公,或者一般的学者,都需要“随一个地位去做”,不管在“功”,还是“效”上都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
【关键词】朱子 《中庸》 致中和 天人关系 工夫论 船山
(张洪义,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经学等;李明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清代帝王与儒家文化
——由乾隆石经谈起
王琳琳
【摘要】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为勘正经典,统一教材,乾隆皇帝谕旨以江苏金坛贡生蒋衡耗时十二年手书 “十三经”为底本刻石,该古经被称为“乾隆御定石经”,简称“乾隆石经”。深入分析乾隆石经刊刻的动因、意义,以及清朝帝王的儒学活动,认识到清朝统治者通过研习、诠释儒家经典,继承儒家“道统”,证明其“治统”的合法性,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乾隆石经 儒家文化 道统 治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
(王琳琳,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石经、儒家思想。)
近现代国学研究
罗振玉、王国维在日本发表刻印的敦煌书籍跋文
孙宝山
【摘要】笔者在日本的《东亚研究》杂志发现了罗振玉、王国维发表的关于敦煌书籍的六篇跋文,这是较早的关于敦煌学的专业研究论文,有助于弥补罗振玉、王国维的年谱及敦煌学史在记载方面所存在的不足。本文首先对发表跋文的情况加以介绍,然后对发表跋文及收录发表跋文的《鸣沙石室佚书》版本进行考辨补充,最后对王国维的两篇跋文前后改动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罗振玉 王国维 日本 敦煌书籍
(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儒学等。)
德行与德性之间的《礼记·儒行》篇
——兼论章太炎、熊十力的诠释
魏鹤立
【摘要】《儒行》一篇列述儒者之行十五种,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儒学发展脉络和刻画儒者进退出处之节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以《儒行》文本中的儒者之行为核心,首先讨论这些行为究竟是必须放在特殊脉络下才能得到理解还是自有其普遍性意义。其次,在承认这些德行具有普遍性的前提下,分疏诸德,点出文本中的两种统一性要求。最后,将所论德行放在先秦儒学“德行”与“德性”发展流变的脉络之中,指出“德行可象”和“德行根源”两种不同的理解思路,并通过章太炎、熊十力的诠释考察这两种思路的疏释重点和理论性格。
【关键词】《儒行》 德行 德性 仁
(魏鹤立,清华大学哲学博士。)
论熊十力的《老子》诠释及其中国哲学观
——以《答马格里尼》为中心
孔维鑫
【摘要】在《答马格里尼》书信中,熊十力首先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色,即无宗教思想、为学重体认;其次重点展开了对《老子》若干章的哲学诠释。在对“道体”的诠释中,重点突出“道”即真理、宇宙实体、本心,对此需要加以体认才可得;在对“入道修行”的诠释中,重点突出客观认知、起意造作等外在方法不能见道,要反诸本心、致虚守静方可促成体道真功。此外,熊十力还重新解读了道家宇宙论,扬弃其虚无主义,注入儒家重有、生生的哲学理念。熊十力对《老子》的诠释体现着他自己的体用论哲学和翕辟论观点,当然更受到阳明心学影响和佛学心性论的助缘,此外还特别重视概念明确性、逻辑严谨性。以上诸种共同使得熊十力对《老子》的解读新颖独到而又自成一体。最后结合熊十力的《老子》诠释,简要讨论了诠释活动当允许对文本意义进行新的生发,同时文本或传统对诠释或思想活动的限制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熊十力 《答马格里尼》 《老子》 体认
(孔维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
冯友兰先生的朱熹研究
——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为中心
王天煜
【摘要】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两部哲学史著作中对朱熹的思想有丰富的讨论。冯先生以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的逻辑展开对朱熹思想的梳理,其中涉及理气关系、理气动静、理气同异、心统性情、格物穷理等多个具体问题。《中国哲学史》对朱熹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展现,而《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一步扩展、深化了讨论,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观点。冯先生的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典范,为朱子学研究提出了诸多经典的论断,值得我们回顾与总结。
【关键词】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 朱熹
(王天煜,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生。)
书评
吴震《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读后
蔡家和 黄爱智
(蔡家和,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清初哲学、易学、宋明理学等;黄爱智,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
刻意经学,推见实理
许家星《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读后
郭晓东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经学与宋明理学。)
推荐阅读
策 划:佟 譞
编 辑:商露元
审 校:卫 羚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