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新书|《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0-09 13:50 浏览量 274
前 言
文 | 张雄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财富的学问,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反思对象的哲学批判程式,它既是思辨的政治经济学,也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存在论追问,其要义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与哲学的实现”。马克思曾把“政治经济学”表述为关于“市民社会的解剖学”,而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直接作为《资本论》的副题。政治经济学批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实践变革力,其独特优势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始终坚持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互动的传统,对经济所关涉的思想维度、政治维度以及历史价值维度的偏重,使其单一的经济学分析视角,直接转入综合系统分析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术资源中,从而使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在考量物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运动的同时,对追求历史进步和人类解放亦给予高度关注。
本书第一章主要探讨苏格兰启蒙运动与西方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勾连关系。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早期思想生成的摇篮时期。作者认为,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率先讨论现代文明社会如何走向“世俗生活”,主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建构当时正在孕育的现代文明思想体系,框定了西方现代性发育所关涉的三个逻辑命题的预设,而这些问题,事实上已成为后来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学者们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焦点问题。
第二章内容涉及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查审,它是对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发生认识论”的考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古代社会单纯的感性需要及其满足方式过渡到有思想地认知人类“需要体系”并自觉组织生产与交换形式,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17~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成,给了我们如下重要启示。
第三章内容主要论述19世纪政治经济学批判时代到来的背景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政治经济学的自我革命,就是从追求自然和谐的个人经济学,转向与思辨哲学、“高等政治”相融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性发展模式受到19世纪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激化不无关系。
第四章重点讨论了19 世纪初政治经济学批判先驱人物西斯蒙第的思想。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命题:政治经济学是以财富为目的,还是以人为目的?西斯蒙第是法国19世纪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具思想个性的理论家。马克思指出:“如果说在李嘉图那里,政治经济学无情地作出了自己的最后结论并以此结束,那么,西斯蒙第则表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自身的怀疑,从而对这个结束作了补充。”西斯蒙第的批判意识形成有如下背景:“工业化消极后果”深层次地暴露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种种谬误。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制度所拥有的“资本支配一切”“只关心物的进步,不关心人类的进步”的属性,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导致生产与消费背离,导致劳资关系极端对立。这些深刻的社会矛盾自然都会在19世纪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中得到反映。被认为与传统政治经济学彻底决裂的西斯蒙第,深深感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极为不符的学说体系,为此他在颇具影响力的批判性著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专门针对古典理论预设的两个严重错误进行了批判。
第五章重点讨论了19世纪另一位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学者李斯特的思想。他倡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预设:经济分析是从现状出发,还是从乌托邦式的遐想出发?李斯特的批判,重点揭示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预设的三个重大缺陷,“第一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第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于社会劳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力量联合在更大关系中的作用一概不顾,只是把人类想象成处于没有分裂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下与社会(即全人类)进行着自由交换,只是在这样情况下来考虑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私人事业”。
第六章重点讨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核心要义。关注德国现代性发育、发展之命运,成为青年马克思早期学术思想兴奋点之一。青年马克思告别自我意识哲学后,特别注重德国现实批判的逻辑。关涉到观念论还是实践论的选择。它首先反映在国家和经济这两个最具活力的核心领域,市民社会是现代性关注的焦点。现代性的所有创构,都聚焦于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共同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哲学模式:展现自由个体性、倡导普遍的理性化制度,尤其是拥有以劳动、土地、所有制、资本为基础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市民社会的本质。它正冲击当时普鲁士王朝封建割据的德国落后体系。一个世界已经死亡,一个世界尚无力诞生。青年马克思为德国现代性发育而激动,因批判西欧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特征的现代性发展模式的抽象教条(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而成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发展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受黑格尔晚年著作《法哲学原理》的启示,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3月中至9月底,撰写了第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命题是: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第二阶段是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无产阶级立场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命题是:思想闪电必须击中人民园地。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找到应有的价值坐标点。重要经典文献是马克思在其间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三阶段是1844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深度研究及批判时期。该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命题是“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异化本质。这种批判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分析的逻辑通道——关注市民社会,深究生产关系的本质。主要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四阶段是1845年至1846年,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走向成熟期。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书评中指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世界观。第五阶段是1857年至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中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互关系原理阐发时期,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核心原理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分析方法。第六阶段是1867年至1883年,《资本论》问世及其进一步研究时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的主题应当是资本与精神的对立关系问题,其旨在客观思考资本运动规律,尤其在价值判断上,澄清资本的历史积极作用和反人性的消极作用。
从第七章开始到第十一章结束,主要论述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诸如卢卡奇、马尔库塞、阿尔都塞、鲍德里亚、哈贝马斯等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叙述,本前言不再一一赘述。
笔者以为,这项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首先,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虽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国内学界有着诸多有价值的论文和著作,但以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梳理政治经济学批判脉络,实不多见。其次,本书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性原理的理解。从而提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深度发展问题。再次,为当下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路创新,提供必要的思想明证和价值导向,为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获得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权,提供学科交叉的重要思路。
注:本文节选自《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前言。
书籍信息
张雄 等著
2023年10月出版/定价128.00元
ISBN 978-7-5228-2149-8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较为熟悉的叙事,由此在感性及表象事实的基础上,将其再次翻转为新的反思对象,通过对一种“在场形而上学”的文本解构,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在思想的预设和内容得到显现,为当下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路创新提供必要的思想明证和价值导向,为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获得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支撑,提供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思路。
作者简介
张雄,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复旦大学经济系博士后。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经济哲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原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郭秉文奖”获得者。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十五大报告宣讲团成员,上海市十七大报告讲师团成员,总政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局级、大校军衔),全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空军首批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二等奖若干。主持国家重大、重点、一般基金课题若干。
书籍目录
策划:马云馨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