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10-07 09:24 浏览量 173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第9期目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北部边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贡献
崔思朋
祖与国:中国宗教中的血缘祖先崇拜演变与国家认同
张雪松
新现象学研究
从纯粹行为到他心并现:一项同感现象学考察
陈 巍
新现象学的气氛概念及其哲学潜能
王 旭
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
不同资金成本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
——基于中国债券市场
胡志浩 李晓花
财政补贴对提升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影响分析
——以我国中部地区A市为例
都闪闪 王延中
青年:探索与争鸣
东汉社会的请托风气及反思
——情、法之间的政治博弈
张 越 王 尔
再类型化:境外型缺席审判程序的实践困境突破
王一超
第9期摘要
北部边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贡献
【摘要】
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过程中,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形成了紧密相联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对这种民族关系的精炼概括。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其疆域与周边民族地区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促进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北部边疆,伴随着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边疆范围也出现反复波动,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各民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作者简介】
崔思朋,历史学博士,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祖与国:中国宗教中的血缘祖先
崇拜演变与国家认同
【摘要】
商周时期的国家认同是通过祖先崇拜及宗法分封建立起来的血缘祭祀认同。汉唐时期的国家认同是通过以皇族始祖为感生帝建立起来的天子祭祖,即天人之间的象征性血缘关系实现的。宋明时期平民开始大规模编制宗族谱系、敬宗收族,并祭祀始祖,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姓氏都追溯到了黄帝,打破了以往由皇族贵胄垄断的国家认同。然而,这种通过象征性血缘谱系构建的国家认同带有种族排他性,因此清代统治者力图构建更具超越性的儒教观,任何一种宗教只要能够得到这种儒教观的认可,被判定有益于世道人心,就可以在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中生存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国家认同的讨论离不开中国宗教思想史视角,而这又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张雪松,宗教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从纯粹行为到他心并现:一项同感
现象学考察
【摘要】
他心问题的笛卡尔式怀疑经由密尔的论证变得愈发顽固,由此造成了不可见的心灵与可见的行为之间的鸿沟。当我们观察他人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他人的心理生活,而是一种“纯粹行为”。因此,我们相信不可见的他心之存在必须建立在对可见行为证据的推理基础上。通过梳理胡塞尔与施泰因的同感现象学线索,结合来自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前沿论据,本文尝试为史密斯提出的他心并现论做一种自然化的辩护:具身性决定了纯粹行为在概念上的不融贯性,而假装行为作为一种表达统一体是不完整的。
【作者简介】
陈巍,心理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新现象学的气氛概念及其哲学潜能
【摘要】
气氛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寻常的现象。20世纪下半叶,气氛在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中被概念化和专题化。在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中,气氛概念主要用于说明弥漫于身体在场空间中的情感现象,但气氛本身不限于情感,还包括了身体在场的空间中显现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等。如此复杂多元的气氛被施密茨和伯梅理解为作为影响力显现并作用于身体的半物、身体在场的场域、身体主体和绽出的客体共同在场的源始间现象。通过现象学的解读,气氛概念不仅在与艺术评论、教育学等领域的结合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解释力,而且为哲学内部的情感、知觉以及存在论诸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能。最后,本文还简要描述了气氛概念的跨文化比较的潜力,以及气氛与中国气哲学之间可能的对话。
【作者简介】
王旭,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不同资金成本下的资本资产定价
模型研究
——基于中国债券市场
【摘要】
基于资金稀缺性和投资者风险厌恶性,本文修改了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无风险利率融资假设。在考虑不同资产融资成本差异的基础上,本文推导出不同资金成本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从理论上指出资产的期望收益由资金成本和市场风险共同决定,从而拓展了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通过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新模型在债券市场中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考虑到债券信用等级因素导致的资金成本差异,不同资金成本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能够对债券收益率进行有效的解释。同时,从模型推导中还能看到,收益率波动衰减的速率小于期限增加的速率,这正是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充分必要条件。
【作者简介】
胡志浩,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李晓花,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
财政补贴对提升农村居民养老金
待遇水平的影响分析
——以我国中部地区A市为例
【摘要】
具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征。A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2010年该地区实施“新农保”制度的第一批试点城市。本文基于A市2009—2021年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及财政补贴数据,使用精算模拟分析的方法,以参保者养老金终身净转入额为衡量标准探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对提升其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政补贴额度、居民缴费档次、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养老金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等因素都影响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对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提升作用。“多缴多得”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高缴费人群产生的激励和养老金待遇提升效果更明显。
【作者简介】
都闪闪,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
王延中,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东汉社会的请托风气及反思
——情、法之间的政治博弈
【摘要】
东汉时期的请托行为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权贵向三公、九卿、尚书等官员的请托,涉及中央官主导的选举和监察;其二,权贵向州刺史、郡国守相等地方长官的请托,常发生于州郡察举的过程中;其三,州刺史、郡国守相向权贵的请托,旨在寻求对其用人的袒护及违法行为的包庇;其四,地方豪族向州刺史、郡国守相的请托,以便使察举更有利于己方,扩大其乡里私利。请托行为构成了官员之间互利互庇的关系网络,蔓延至官僚系统的各个层级,形成以情代法、以私御公的官场风气。清廉士人虽检举、揭发请托行为,却始终难以将之根除,反映了东汉请托政治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反思东汉社会的请托风气,考察人情与法度之间的博弈,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张越,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王尔,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再类型化:境外型缺席审判程序的
实践困境突破
【摘要】
《刑事诉讼法》第291~295条未区分案件类型对境外型缺席审判程序适用统一的送达标准,并在裁判生效后一律给予重新审理机会。这种一体化设计易导致程序虚置的风险。比较法经验显示,境外型缺席审判程序可包含被告人主动放弃出庭权和未主动放弃出庭权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程序的适用条件不同,对送达要求及裁判生效后是否允许重新审理的态度存在差异。我国境外型缺席审判程序欲走出当前的实践困境,须进行再类型化改革:国家机关在送达方面应足够勤勉,但是否允许缺席审判不再“唯送达结果论”,而是通过送达结果识别程序类型;重新审理亦非普惠性救济,应根据不同类型给予分殊化的救济保障。
【作者简介】
王一超,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