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丨《哲学动态》2023年第9期目录与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10-07 09:24 浏览量 366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1963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动态性、研究性、前沿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刊登哲学论文和学术评论;开展对哲学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促进哲学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投稿网站:zxdt.cbpt.cnki.net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哲学动态》2023年第9期
★
目 录
摘 要
▶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应用伦理为社会治理提供实践智慧
孙春晨(5)
摘要:技术治理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一种新形态,但技术治理具有“双刃剑”的特征。社会治理如果过度依赖技术手段,无视技术治理的基本伦理准则,技术治理所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也将随之暴露出来。技术治理的工具理性使得技术治理过程与治理伦理目标逐渐分离,社会治理的价值理性维度被忽视,过度技术化的社会治理必然导致公共权力的越界或滥用。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通过对现实社会伦理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应用伦理学提出解决现实社会伦理问题和进行社会治理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应用伦理是各种社会生活伦理形态的集合,是专业性的道德实践系统,其目标是通过不同应用场景的职业活动实现对具体社会问题的伦理治理,以改善现实的伦理生活世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向着合乎人的内在价值需求和社会伦理之善的正确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了多种新型的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伦理交往和道德生活场景,科技创新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亟需应用伦理的实践智慧。应用伦理是实现社会治理“伦理先行”的专业支撑,“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为社会治理供给专业伦理人才,伦理委员会是应用伦理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行动机制。
关键词:应用伦理 社会治理 实践智慧 伦理先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当代应用伦理学与中国应用伦理专业学科建设
张霄(12)
摘要: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哲学门类人才培养格局,推动科学研究领域分化与重组,带来新一轮哲学研究生教育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应用伦理专业有其特定问题域,是一种多元化策略决策系统。它不仅仅关注哲学、伦理学理论的应用,也关注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特定伦理问题提供判断和决策。应用伦理专业应围绕职业伦理实践开展跨学科研究并培养从事职业伦理实践的专门人才,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应用伦理专业“三大体系”建设是核心价值引领、职业伦理治理、交叉学科教研、参与全球治理的“四维一体”工程。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贯穿应用伦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指引应用伦理专业学术体系建设;以“自主知识”为素材,丰富应用伦理专业话语体系建设。
关键词:应用伦理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
▶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本雅明的“起源历史”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尝试
邹诗鹏 杨冉(21)
摘要:如何切入对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第二国际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反思,是包括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等在内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难题。他们都强调现实历史的变革要以历史哲学的重构为底色,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以摆脱“经济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其中,本雅明试图以“起源历史”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起源”概念是其理论的难点。学界对“起源”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和《拱廊计划》中的内在作用存在争议。对本雅明而言,《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时期的“起源”概念侧重于将真理从主客认识论的困境中分离出来,内蕴着柏拉图的理念和歌德的表达性生命的影响;《拱廊计划》则进一步将“起源”批判性地内化为对19世纪现代性之自然历史性质的辩证揭示,并识别为一个过去与当下充满张力的、“起源历史”的真理性时刻,以便从历史连续体的叙事中剥离出来。通过这一工作,本雅明不仅破解了新康德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历史主义变体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理论困境,还为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历史”意识。但在现实性上,这种历史意识过于倚重主体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领会,而忽视了经济作用及其内在张力,存在着主观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风险。
关键词:认识论批判 起源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 表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权力逻辑与帝国霸权的超越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新帝国主义的批判
冯旺舟(29)
摘要:以伍德、哈维、福斯特、奈格里和哈特等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继承列宁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从本质、逻辑、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新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当代全球化的本质是新自由主义、垄断资本的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新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剥夺性的积累,这也是新帝国主义之“新”和“病”的重要体现。旧帝国主义在进行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的时候,一般采取军事、政治等强制手段。相比之下,新帝国主义则更加侧重于运用经济强制进行全球的资本扩张,其目的是实现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西方左翼学者对新帝国主义加剧生态危机、金融危机的行径进行了批判,也对新帝国主义谋求世界霸权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以批判的视角研究新帝国主义,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两个必然论断”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新发展。
关键词:新帝国主义 全球化 资本逻辑 领土逻辑 霸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哲学的话语与形态
“形”的哲学:张载思想的一个侧面
傅锡洪(40)
摘要:古代东西方的思想传统中不乏对人的身体和知觉予以负面评价的。在宋儒张载那里,形(质、形质)和知觉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有关形的论述构成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宇宙原始的混沌之气必然发生聚散的分化和对立,这就使形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对佛教以现实世界为幻妄之观点的直接回应。形的作用体现在形本身的作用和形所发之知觉的作用两方面。一方面,形的出现使得个体性和多样性成为可能,这是以形对气之聚散变化有一定程度的阻隔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若要突破形的阻隔,除心要发挥所具的神之作用以外,还要重视形所发的知觉的作用,且知觉不仅有助于使人突破形的阻隔,还能承担起宇宙自我观照的作用,因而构成了人“为天地立心”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太和 形 知觉 为天地立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罗钦顺是否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
——罗钦顺哲学与张载哲学的关系再探讨
秦晋楠(50)
摘要:罗钦顺哲学对张载哲学的继承性并不似传统哲学史中所表述的那么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证明:其一,在北宋五子中,罗钦顺主观上更欣赏的是程颢,而非张载。其二,在问题意识方面,罗钦顺讨论张载时更关心的不是气本,而是理气一物。这本质上是朱子学的问题意识,而非气学。其三,罗钦顺对张载的理解与传统气论学者对张载的理解不同,他对张载的理解毋宁说也是朱子学式的。故而,罗钦顺在气本论的意义上继承了张子之学这一观点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宋明理学史的脉络也应当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气本论 朱子学 理气一物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论王阳明思想中的物与知
张锦枝(57)
摘要: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物一直是在人文主义的观照之下,被礼序和理秩所规定的成物。儒家物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物我同源于性,互相涵摄、感通,“我”能知物推物,物是“我”的延展,物与“我”皆具有无限性,人、物各自循性而互相成就。阳明的物论继承儒家的传统,同时在他的良知学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明。一方面,阳明物论充分尊重物的独立性,与心相区别;另一方面,良知被提升为本体,物在良知学的伦序中被重新规定,良知不能理所当然地像性理一样成为万物的本体,形成知体物用,而是在知为意之体、物为意之用的独特结构中,与物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阳明没有最终证成天理和良知为一,他在儒家传统物论和良知本体基础上的物论之间的罅隙也没有弥合。
关键词:良知 物 意 感应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良知如何呈现:经验知识的解释进路及其反思
——以“体知”与“动力之知”为例
王顺然(67)
摘要:从“四端之心”开始,以经验知识的解释进路来叩问良知之存在、表述良知之呈现,存在着一条值得被注意的哲学史发展脉络。通过简要梳理这一哲学史源流,并特别说明杜维明、黄勇在回应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的“体知”与“动力之知”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以经验知识的进路解释良知如何呈现,需要以良知不学而能的先天性与其呈现于经验中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给予“经验知识如何触发良知”和“良知如何运用经验知识”两个核心问题以有效的解释。同时,认知能力的提高与经验知识的积累都影响了主体对当下道德场景的把握,从而也参与到良知直下的判断中。
关键词:良知呈现 体知 动力之知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思想
张东辉(76)
摘要:在《精神现象学》这部波澜壮阔的意识发展史中,黑格尔在“自我意识”“理性”和“宗教”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其中,劳动对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学界关注最多的话题,甚至被视为《精神现象学》关于劳动的唯一观点。这种看法有失片面。因为苦恼意识使得劳动和享受丧失了意义,最终自我意识仅凭劳动无法确立起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论述还涉及劳动与苦恼意识的关系、劳动对交往的作用、宗教中的精神劳动等多维面向。
关键词:现象学 自我意识 交往 精神劳动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格尔哲学的导论问题:
基于耶拿手稿的文本学研究
朱渝阳(86)
摘要:学界对黑格尔哲学导论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围绕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至今尚未达成共识。随着耶拿文献群考据工作的完成,对此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面向。黑格尔在1801—1802年《哲学导论》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两部讲义中,首次提出哲学导论之必要性问题,并把导论任务落实在逻辑学中,直至1805—1806年关于现象学的构思才打断了这一做法。本文将研究起点回溯到黑格尔耶拿手稿中的最初导论立场,阐明哲学导论由逻辑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看待哲学全书与精神现象学之间体系关联性的开放性视角。
关键词:哲学导论 逻辑学 形而上学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 逻辑与哲学
无穷过:中印佛学探讨的一个哲学问题
王颂(95)
摘要:对“无穷过”的讨论广见于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哲学传统。在本体论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推导第一因;在具体概念和命题的讨论中,它常被用来作归谬论证。中、印哲学家如庄子、郭象、龙树、世亲等人都探讨过无穷过问题,脉络清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家如智俨、法藏等人将两大传统熔于一炉,提出“无尽缘起”说。近代哲学家章太炎基于其“齐物哲学”立场对此有所回应,提出了不同看法。无穷过问题在佛教中具有两重面向:在本体论上,因佛教无需建立第一因,故不存在无穷过问题;在具体概念辨析中,印度佛学运用“俱生相待的闭环”的论证方法来解决它,而华严宗则以“无尽缘起说”对之加以解决。
关键词:无穷过 《庄子》 俱生相待的闭环 华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 美学与美育
艺术话语在现实与理论之复杂互动中的建构、演进、绞缠与意义
张法(103)
摘要: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现代型艺术,其核心概念为“艺术哲学即美学”。20世纪初产生了与之不同的艺术科学。到20世纪中期,又回到“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次“艺术哲学即美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重在艺术门类体系,后者重在概念分析。在艺术科学的演进历史中,艺术史取得成功,产生了“艺术理论”一词的两种不同内涵,由此造就了“艺术”概念的复杂性。美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仍以“艺术”为总名,体现在哲学和学科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则以“文艺”为总名,体现在体制和学科两个方面。“艺术”和“文艺”的语汇悖论由此形成。进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或曰“文艺”)两种总名、三套体系和三套话语的局面。艺术话语在世界与中国均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内蕴着世界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艺术 世界与中国 美学 文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人物专访
美学的西方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访高建平研究员
李圣传(115)
访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