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上海书展我们来啦|仇鹿鸣×曹南屏×高远致:举国若狂的科举考试——不仅是一种制度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8-18 10:29 浏览量 410
8月16日,第19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未来一周,850场阅读活动将在上海书展主会场、分会场及“云端”举办,引领读者共赴一场阅读盛宴。社科文献出版社展位为E1-16,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来打卡、看新书!
书展期间,索·恩将联合建投书局,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曹南屏和译者高远致,以“举国若狂的科举考试——不仅是一种制度”为主题,围绕《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探讨科举如何塑造了文化史意义上的中国。
举国若狂的科举考试
活动信息
主 题
举国若狂的科举考试:不仅是一种制度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分享会
时 间
8月18日(周五)
19:00~20:30
地 点
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4楼传记图书馆
详细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主办方
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建投书局
直播平台
社科文献微信视频号
注:本场活动免费报名二维码(扫码报名)
嘉宾简介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古籍整理著作《大唐创业起居注笺证(附壶关录)》《五代十国墓志汇编》,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
高远致:本书译者。译有《〈教父〉电影全剧本》《音乐的阐释》。
科举造就了一个覆盖帝国全境,甚至能下沉至县一级的学校体系。在欧洲形成学校体系的数世纪之前,中华帝国已在财政上开始支持一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县学的学校体系。尽管最初非常成功,但官学最终还是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并徒有学校之名。因为经学科目的常规化,人们在私塾、义学等场所也能得到相同的考试技能,这使得学校中很难有实际的教学活动存在。官学成为考生们复习备考的中转站,即应付科举的“培训中心”。
无论是白话、官话的学习,还是经学、文章的训练,都是私人而非学校的事,因此中国官学从来不是以实现大众教育为目标。经学教育被设计成了朝廷想要延揽人才、考生希冀晋身的“成功之阶”,因此也成为考生及其家族具备在国家、地方事务中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声望的必要条件。帝国的统治者们将基于儒家经典的精英教育视作政府的核心工作,而中国的精英们也认为经学教育是正确衡量他们道德、社会价值的手段。无论皇权还是士人都相信,那些古老的智慧经过适当的普及和灌输,可以使人更有担当,并让他们为行使政治权力做好准备。
相关书籍
[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著
高远致 夏丽丽 译
定价:158元
通过多维度分析,利用了上千份最新的自1315年到1904年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科举考试档案,探索了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在5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政府中最重要的职位人选都从这些高难度的考试中选拔而出,每隔一年,来自各社会阶层的一两百万人参加考试。
从帝制晚期开始到衰亡,艾尔曼更正了我们之前对这一官员选拔系统如何运作的认知,包括它的政治和文化机构,被现代革新者随意废除的无法预知的后果,以及这一制度的长期历史遗产。他认为1370年到1904年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与650年到1250年唐宋时期的文礼考试是截然不同的。帝制晚期的考试还纳入了“道学”、新儒学和为官之道。精英社会生活、大众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被认为是反映了晚期帝国考试过程的全景图。
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1980 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教授(1986—2001),1999-2001 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教授,2002 年后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双聘教授(2002-2017,其中在东亚系为1958 届胡应湘讲席教授),于2017年荣休。代表作有《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迁》、《科学在中国(1550-1900)》以及本书,此外还与伍思德(Alexander Woodside)合编了《晚期帝制中国的教育与社会,1600-1900》。
高远致,公司职员;译有《〈教父〉电影全剧本》《音乐的阐释》。
夏丽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候选人;主攻宋、金时期文学,此外其研究方向还兼及东亚艺术史、书籍史;译有《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合译)。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没有科举的话,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而本书正是对这一制度的重量级研究之作。
——包弼徳(PeterBol),哈佛大学东亚系Charles H. Carswell 讲席教授,代表作《斯文:唐宋思想转型》
艾尔曼的这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入而细致地叙述了明清科举史的变迁,科举如何影响了传统中国皇权与精英士绅,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怎样形成复杂关系,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文化史意义上的中国。……它可以说是海外学者有关明清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第三本标志性著作。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文科资深教授,代表作《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