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以卤代耕:云南盐业社会的经济共生与文化交融》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08-15 16:13 浏览量 20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关注明清以来的云南盐业社会。云南盐业社会以食盐生产为主业,形成了典型的“以卤代耕”社会,这有别于传统的农耕社会。“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除了食盐之外的柴薪、大米、铁器等诸多物资都需要周边区域供应。物资的流动依托滇盐古道来实现,滇盐古道及周边区域形成经济的共生形态,促成区域内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以卤代耕:
云南盐业社会的经济共生与文化交融
李陶红 著
2023年7月出版
ISBN 978-7-5228-1822-1
作者简介
李陶红,人类学博士,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关注民族与区域社会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项;2021年入选云南省第24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内容摘要
前言
“百味盐为先”,于现在看来非常平凡的食盐,在历史上是金贵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盐,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复合体。“滇之大,惟铜与盐”,指出了盐在云南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出于云南诺邓盐井的对联“井养不穷资国赋,龙颜有喜利民生”,横批“以井养民”,道出滇盐功能意义的两个维度:一是作为国家赋税的构成部分,二是保障了民众的用盐安全。于国于民都有利。
因云南山高谷深、沟壑相连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而言,外盐在云南区域范围内不具备规模流通的优越性。因此滇盐对于云南区域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区域意义。滇盐的开发,伴随盐政的具体施行,是滇盐国家化的过程。从滇盐的发展脉络来看,滇盐的发展史就是王朝国家对边疆的经略及地方互动共同作用的历史。国家通过食盐管控、盐井区居民迁移与管理、滇盐古道的修筑与管理等形式,实现国家对盐井地的经略。云南盐井的国家化,也即云南国家化的进程缩影。
云南盐井“以卤代耕”的生计方式,具有典型性,呈现出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特点。云南盐业社会以卤水、柴薪为原料,以盐业生产、运输、交换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形成以食盐交换及其他附生经济为依托的经济形式,具有以盐为中心的人群聚集与分工的社会形态。云南盐业社会与同时期的农耕社会相比,社会人群具有多元性,同时具有复杂的手工业形态,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复杂的生产分工,社会的流动性也较强。从云南盐业生产群体中直接生产群体与间接生产群体的共生模式来看,盐业社会群体及其周边区域居住群体形成以盐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以盐井地为核心拓展出去的区域体现出特有的区域协同能力。云南盐业社会集中的区域,是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在教育事业、民众集体生活、社会治理、慈善事业等方面,对周边区域具有引领作用。盐井地与周边区域更有以盐业顺利生产为中心开启的物资保障、杜绝私盐、盐道共建、平息匪患的共同事业,形成区域共治的局面。
云南的自然地理地貌由高山峡谷和河流切断,这使得原本直线距离很近的地方需要“绕山绕水”才可以到达,相对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形貌和文化形貌。然而貌似孤立的一个个地理空间,却因人而形成彼此密切联系和互动的区域共同体,而建立彼此密切关系的通道就是道路。在云南既有的古道网络中,盐井地和盐运中转站是重要节点,各地的盐井地就是一个个中心,围绕中心辐射出去的盐道就是盐井的动脉系统,起到物资流通的作用。滇盐古道在历史进程中,以云南盐产地为连接点和辐射点,由多条道路连接成蜘蛛网结构,通过食盐的运销形成伸缩有度的区域空间。通畅的滇盐古道,就成了滇盐的生命线。滇盐古道同样具有云南古道的官道属性与民道属性,滇盐古道建设同样是国家化进程的一部分,同时,其生命力源自道路的民道属性。滇盐古道建设是食盐顺利产销的重要一环,历来为盐业官员与地方民众所重视。滇盐古道正好是让分散的个体得以聚合的媒介,正是道路的通联性与流动性,促进了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关系。滇盐古道的商贸流动及其他流动形式,正好实现了民族间的互通有无,通过道路联通的商贸,各民族可以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滇盐古道系统将原本支离破碎的区块整合为一个整体,因为路的存在,松散的区域得以连接与整合,形成区域性经济,甚至演变为国家经济。
以盐井地为核心的滇盐古道周边区域,呈现典型的民族和谐样态,而这样的民族和谐样态的形成,是以区域的经济共生为核心与基础的,经济共生要素正是阐释民族和谐样态的重要理论支撑。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经济共生样态的形成,有区域独特生态环境背景的支撑。一是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使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成为必然;二是“坝子-山地”社会形貌的存在,也使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成为必然。这两个特殊的生态背景,正好解释了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经济共生的生态基础。经济共生的具体呈现形式,一为区域间的生计互补,二为物资互通有无基础上形成的活跃市镇。盐井地是典型的“以卤代耕”盐业社会,除了食盐之外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需要周边区域的供给。围绕盐的流动及其他商品的流通,物资在区域范围内得以盘活,滇盐古镇周边市场得到发展。盐井地与周边区域以经济为核心,形成典型的共生关系。
总体说来,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的民族之间呈现和谐的关系形态,民族和谐关系是滇盐古道周边区域交往的常态。从民族的视角来看云南盐业社会的人群构成,其民族成分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元,二是以汉族为主体。云南盐井地的汉人多为移民。云南盐业社会是理解云南移民历史的较好切入点,通常而言,盐井地是到云南的移民最先入住且持续入住的目的地。云南盐业社会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即以移民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云南盐业社会与周边区域的民族关系呈现和谐样态,民族间既有以食盐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性交往,也有以婚姻、语言为中心的非经济性交往。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互为借鉴,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混融的宗教信仰和杂糅的风俗习惯,既是民族长期交往的结果,也是民族和谐关系的明证。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展开三个面向的议题讨论:一是路学视域下的滇盐古道;二是云南民族和谐关系的解释路径;三是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意义。
路学视域下的滇盐古道,指明了滇盐古道的道路特性、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民族学、人类学视野下的道路研究,旨在将道路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来看以道路为连接节点所呈现的人类社会活动样态。滇盐古道因具备连通性、开放性、互动性、聚合性等特性,对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的社会生活形成影响力。滇盐古道成为一条文化沉积带。滇盐古道在当下的时空中,虽然失去了旧有的风华,但作为盐业社会文化遗产,作为难得的文化线路,仍为当下提供诸多现实注解。
云南民族和谐关系的解释路径,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历时性的框架解释,尤其为区域民族和谐关系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解释维度。研究关注滇盐古道的点、线、面,从历史的维度、日常生活视角(物质文化视角)、经济共生的指标维度,来丰富对民族和谐关系的解释力,为云南民族和谐关系的解释路径提供有力的个案支撑与理论支点。
对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意义的探讨,为云南盐业社会在云南区域社会历史中的意义提供几点总结。云南盐业社会具有五个特点:呈现典型的“以卤代耕”的生计方式,有专属于盐业社会的信仰方式即盐业神信仰,人群构成具有多元性,文化具有杂糅性,社会形态呈现典型的共生形态。基于以上特点,笔者将云南盐业社会的共有属性上升到类型学的维度进行探讨。将云南盐业社会作为特定的社会发展类型,以物质文化研究的转向视角,追溯云南区域社会的典型历史,可为云南区域社会研究提供新的解释。
总体来看,由滇盐古道串联起来的是盐井地、滇盐线路及周边区域的联动样态。盐业社会“以卤代耕”的生计方式带动滇盐古道周边的经济共生形态,同时促成区域内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此,我们可以总结盐业社会类型学,形成对盐业社会的深层认识。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拓展阅读#
新书 | 《魁阁时期村庄再研究》(全4卷)
新书 | 《和顺图书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
新书 | 《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
集刊 | 《社会学刊》(第1卷第6期)
新书 | 《带病生存:沙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研究》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Amo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