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石油之眼|李稻葵:中国视角的石油经济解读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2-06-17 16:24 浏览量 238
石油,从物理上讲,是一种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液态混合物。100多年前,石油最初只是小规模地应用于照明。在年轻上校费舍尔的强烈呼吁下,英国海军开始讨论采用石油代替煤炭作为军舰的动力原料。当时的海上霸主对于这种黑色液体的威力仍然将信将疑。
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再怀疑石油的重要性。时至今日,石油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公路上汽车的主要燃料,也是轮船海运和飞机空运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还是一种基础的化工原材料。不仅工业需要石油,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都离不开石油。虽然很多人可能没有亲眼见过石油,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用过石油制品,我们的生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石油发生关系。石油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标志之一。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被称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它是如此宝贵,以至于被称为“液体黄金”。
石油之眼:洞察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
冯明 著
出版日期:2017-03-14
本书是一本关于石油经济的书,书中讨论了石油资源的储量分布、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石油市场的微观结构、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及其影响、石油国家的经济兴衰等话题。但这本书又不只与石油相关,它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书。一方面,石油市场深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讨论石油问题离不开宏观经济;另一方面,笔者在多年的经济研究工作中越来越发现,石油市场是理解宏观经济的一双眼睛,石油价格可以被看作世界经济的脉搏。
作者介绍
冯明(笔名:冯煦明),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同时兼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财富管理五十人论坛青年论坛副秘书长。
冯明(笔名:冯煦明)
李稻葵作序
中国视角的石油经济解读
任何梦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必须过石油这一关,中国也不例外。
石油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同时,石油的生产地高度集中,使用地却极其分散,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分布相去甚远。因而石油从一开始就被披上了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金融的神秘色彩。上百年来,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情报的各种各样关于石油的演绎在世界各地流传。
中国是世界上对石油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国家,而且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认知石油市场、理解石油市场对于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我长期认为,中国在石油领域面对的问题远远严峻于粮食领域!政策界对粮食安全看得过重,而对石油安全的重要性却大大低估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以及绝大部分学者对于粮食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始终担心粮食供给短缺引发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危机。试想一下,假如海上运输通道被切断或遭遇石油供给封锁,短短几个月内,公路上数以亿计的汽车、天空中正常翱翔的飞机、江河海洋上巡航的轮船都会马上由于动力缺失而完全停摆,整个国家的交通会发生瘫痪。与此相关,军事运作、工业生产、服务业经营、人员流动都将受到极大影响,社会将陷入混乱。
相反,假如中国从现在开始无法进口一粒粮食,我相信,广东、福建、湖南等南方省份半年之内就可以迅速恢复耕地,重启粮食的生产,从而保障基本的粮食供给,中国经济不至于因此陷入瘫痪。之所以做上述对比假设,是想说明石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大部分人的认识。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必须深刻理解石油的战略意义。而且,中国应当从自己的视角来解读和理解石油市场,绝不能仅仅将国外论述尤其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经过演绎的故事作为决策依据。
另外,石油作为商品,其市场的运行中包含着太多的经济学因素,有微观经济学话题,如资源品定价理论、资源开采与利息率的关系;有宏观经济学课题,如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油价对通货膨胀的传导、全球经济再平衡;更有金融经济学课题,如“石油-美元循环”、金融和投机力量在资源品市场中的作用;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谁能把石油市场真正搞清楚,谁就真正读懂了当今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石油之眼——洞察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是我的学生冯明数年来跟踪研究石油市场与世界经济的一本力作。这本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内容的覆盖面相当广泛。这本书从石油定价问题、石油生产国的经济问题、大宗产品市场价格周期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等角度,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理解石油市场和石油经济。尤其是书中对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和世界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非常及时,对未来的研判很有借鉴意义。
其次,全书基于坚实的学术研究,又不失通俗。作者以大量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客观地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理性地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逻辑。与大部分关于石油的书籍不同,本书中没有浮躁和炒作,没有耸人听闻的阴谋论,提供了冷静、客观的具体分析。这在与石油相关的普及性读物中是极其缺乏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本书是站在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理解石油和石油经济的。毋庸讳言,国外不乏长期关注和跟踪石油问题的学者、智库以及企业研究部门,但是,来自外国的研究无法替代中国视角的解读。这既由于外国人很难完全设身处地地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也因为大多数外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常常有失片面或偏颇。
冯明博士是我在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书期间扎实努力,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我发现他身上有一种我长期担心清华大学学生缺乏的气质,那就是视野广阔、勤于思考、善于写作。不少清华大学学生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数理功底很好,推理能力很强,说话很严谨,然而一旦要形成文字则往往不知如何下笔,写出来的文章过于枯燥干瘪或过于侧重数理,缺少基本的可读性。冯明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个惊喜。
过去一年以来,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研究员,一直在甘肃贫困地区乡镇下乡锻炼。在基层实践锻炼的过程中,他仍坚持勤奋地思考,不忘写作,最终完成了这本著作。书中内容也体现了他在甘肃驻村入户和参与修建公路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如他所说,即便是西北腹地的一个小村庄也已经与国际石油市场和世界经济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想象,冯明现在对于石油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理解已经远不局限于书本理论和统计数据,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微观洞察作为基础,更加接地气,更加坚实可靠。
就像石油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动力一样,在西部基层实践锻炼的经历也将为冯明博士个人作为青年学者走向成熟提供动力,为他今后的成长筑牢根基。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我非常欣喜,中国的图书市场上终于出现了一本中国学者自己写的关于石油经济的系统性严肃读物。《石油之眼——洞察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付梓是我们中国读者的福音,它引导我们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理解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诸多重大问题,同时又以石油市场反观中国与世界经济。我相信读者将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作者从中国视角出发所进行的分析和判断、提出的对策和主张,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石油公司和金融市场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李稻葵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目录
策划:HN
审定:QM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