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再造祖先图像: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6-17 16:21 浏览量 3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建立在流动的田野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祖先图像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著作。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再造与宗族复兴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从绘制祖先图像的过程展开,通过人类学、艺术史和图像学对祖先图像和当代的宗族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研究,尝试回应祖先崇拜与宗族观念在新时期的城市与乡村中的多元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世系群和宗族复兴理论的面向。本书还对粤西客家这一较少被学界关注的族群进行相对系统的调查,从方志、民间文献和口述史中,试图恢复一段模糊不清的边缘族群历史。
再造祖先图像: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
ISBN:978-7-5228-0027-1
陈晓阳 著
2022年5月出版
目录/contents
作者简介
陈晓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及硕士毕业,2015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视觉人类学、华南社会研究和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
内容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频繁的社会运动,将宗族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宗法制度、祖先信仰等列为批判对象,与之相关的宗祠、祖像、族谱等也被作为旧社会遗留物,大多被毁。80年代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使一些民俗和文化遗留物得到正名,获得保护。进入21世纪,国家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借此东风,往日废圮的宗祠得到修缮,藏匿的族谱、祖像、神牌、各式文书等也重见天日。断裂约半个世纪的文化记忆,被重新唤起。而修谱,自然成为很多家族或宗族十分重视的事。能够弄清自己和家族的来龙去脉,在煌煌正堂挂起祖宗的画像,甚至立一尊塑像,是儿孙们普遍的愿望。但见识过一些世面的儿孙们,已经不大中意旧族谱上那些“简陋”的图像了,于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再造祖像,成为一个具有趋向性的文化事件。
有一天,在我给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上视觉人类学课的课堂讨论中,我的博士研究生陈晓阳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事情的缘由是,一位J姓博士同学的家族想绘制祖先图像。其汉代史姓祖先在粤东J县做县令,因战功封侯并被赐姓J(以J为姓),得名M,称“M公”。J姓家族进行修谱工作的同姓组织“JM研究会”,希望将那些在不同时期编修的族谱中版本芜杂、造型不太满意的祖像,重新绘制,统为一尊。但要绘制这位祖先的画像,得请艺术家动手,故请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同学陈晓阳帮忙。JM研究会否定了用油画和写意国画描绘祖像的建议后,确定了工笔重彩这个传统形式。于是陈晓阳邀约了一位画工笔的女画家参与其事。绘制一段时间后,由于委托方反复要求修改,画家被折腾得几乎想退出。而接触了人类学的陈晓阳则在这些“折腾”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看到当代艺术家在参与再造祖先过程中,与委托方发生的认知差异和观念碰撞,其实正好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素材。所以,陈晓阳在课上介绍了这个家族祖先肖像的诞生过程。
出于严谨的专业训练规范,她们工作的第一阶段是学术的。委托者JM研究会的初衷,也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为此,JM研究会拨款成立了由宗族女博士和艺术家共同组成的JM公画像课题组。但他们提供的资料,只有不同版本族谱对祖先形象的简略文字描写(像赞:“其貌豪雄,其性至公,收平两粤,武帝旌忠”)和三四幅图像。不同版本族谱描绘的祖像,容貌、冠服都有很大差异。这与不同时代的绘像者对祖先的认知和绘画水平直接相关。
看已有族谱祖像,“其貌豪雄”的容貌,表现得的确并不怎么令人满意。为了正确还原文字文献所述JM公的容貌和冠服,JM公画像课题组查阅了《续汉书·舆服志》等有关汉代冠服制度的大量历史文献,考证出委托者提供的古本族谱江西版祖像所戴之笼巾为宋代武弁,与这位先祖当时的爵位,礼制上是符合的,所以在本次创作中沿用此冠制。同时,她们还参考安徽亳县汉墓出土画像石、甘肃武威磨嘴子第62号新莽墓、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武弁造型,使其尽量接近汉代风格。
按学术规范描绘的祖像初稿出来后,特意请来考古学专家评审,专家的意见是,深衣服饰妆容基本与文献资料史实相符,只要这些对了,放在族谱中就不会闹笑话;以前古本族谱的祖先像是汉朝人穿宋朝服装,放在族谱中让有文化的人看了会觉得不严谨。但是JM研究会里各位J姓子孙的关注点并不在冠服是否正确,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形象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其貌豪雄”的大将军。“我们老祖先是封侯赐姓的,一定是相貌堂堂,不可能长这种鹅蛋脸女人相。”他们要求修改的意见是:眼神要坚定、自信、锐利;眉毛要粗一点,挺一些,浓一些,增加威武感;天庭再饱满些,鼻梁要丰满、鼻翼要饱满,嘴巴大一点,耳垂厚一些;脸型要国字脸,胡须分五缕;肩膀要挺一些,手指不要太长;冠帽改为更高级别的。
艺术家尊重委托方的意见,经过几番修改,其家族还不满意,提出了更多具体指导意见:为了造型上体现“其貌豪雄”,他们把行伍出身的子孙照片拿来供画家描摹;为了强化祖先的“吉人天相”,他们要求按古代相面术将所有吉相赋予祖先;为了更显尊贵,甚至请画家参照当时正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祖先换上更高权势级别的冠服。画家认为这有违史实和“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初衷,但反对无效。创作于是进入第二阶段:想象与建构。
被反复修改折腾得沮丧无比的艺术家,硬着头皮将史实中的祖先,再造为想象中的祖先。直到白描稿定稿为彩色绢像,在中华J氏网公布后,还有人在各地宗亲聚会上表示不满意,一时众说纷纭。最后由JM研究会中社会地位最高的名誉会长发话:“谁也不知道老祖宗长什么样,看久了就像了,已经公布的事情就不要再改了。”这才一锤定音。从此,这张被发明出来的祖先图像正式进入了该宗族的祭祖仪式、宗亲聚会活动等各种场合,并作为一种被重新建构的历史记忆进入社会生活中。
我觉得陈晓阳说的这个事很有意思。通过绘制祖像这样一个实用艺术行为,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许多与视觉人类学相关的话题。关于宗族,关于历史,关于信仰,关于权力和利益,关于真实与虚构,等等。我一直希望学生尝试用人类学方法解读人类视觉现象,研究隐藏在表象后面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关注那些文字和语言无法描述的、被忽略的人类认知和实践状态。祖像的创作,既有祖先崇拜、亲属制度、文化变迁等传统人类学话题,又涉及宗族复兴、传统再造、地方与国家等当代性概念。而这一切均由图像牵线,正好可发挥视觉人类学研究和陈晓阳原有美术专业之长,所以建议她继续参与,深入观察,透过祖像这个视觉符号,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网络、集体记忆、信仰和权力等问题。如果可能,把它作为学位论文来做,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题。而且,我当时正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从学科建设和项目团队构成来说,也很希望在民俗信仰的艺术遗产研究方面有多一些成员投入。
十分高兴的是,陈晓阳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很好地把握了这样一些问题意识:透过如何将历史记忆中差异强烈的祖先传统,拣选整合为一幅新的图像的过程,追问为什么在21世纪的头十年,全球化与急速城市化时期的华南社会中会出现再造祖像事件?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祖先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几年的参与观察和参与“再造”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问题的焦点,通过J姓宗族内部各种身份人士对祖先形象的想象与争执,观察祖像再造过程中的社会语境与文化逻辑,并通过这个微观的图像生产个案,尝试用视觉人类学方法来解读这类民间礼仪图像艺术背后的文化场域。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案例,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她继续跟踪调查,几番打磨,终于使这个成果准备结题出版。几年后再读这份书稿,当时课堂上讨论的新鲜感还在,而长期多点民族志的田野考察和思考积淀的厚重感,已经有力地支撑了这个选题。
邓启耀
节选自本书序言
内容有删减
更多推荐:
加入社群获得更多新书信息
体验陪跑文化
扫码加入社群↓↓↓
策划:hy
编辑:h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Hombre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