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解密二战中盟军“制胜”的关键 | 甲骨文新书

作者: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2-04-14 14:52   浏览量 36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场冲突在如此多样的地域内发生,或采用了如此多种不同的作战方式——从空袭伦敦,到缅甸丛林战,再到利比亚的坦克对决。

通过研究战斗如何在天空、海洋、陆地展开,《制胜》阐述了特质截然不同的战士之间进行的厮杀,以及这些差异极大的战斗又是如何汇总成一场相互关联的全球战争。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回顾了人类3000年的军事历史,认为尽管这场战争披上了工业化的新外衣,惨无人道地造成6000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但其起因和地缘关系与以往相比并无不同。种族和文化优越论等古老观念经过重新表述之后,引燃了这场全球血战。轴心国虽然精心准备,可以打赢有限的边境冲突,不过一旦陷入全球大战,就毫无获胜希望。苏联人的鲜血、美国人的力量和英国人的智慧交融在一起,最终以丰富的人员物资和先进的武器技术打败了轴心国。



制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

[美]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 著

张炜晨 译

2022年3月出版/148.00元
ISBN 978-7-5201-8919-4
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苏联家庭的年轻人结成奇怪的联盟,送往世界各地厮杀。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在空中、海上和地面作战;通常使用新式的机械,采用还没有完全掌握的作战方式对抗各式各样的敌人。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家的退伍军人们经常在假日聚会上分享他们服役时的故事。当我们在一旁偷听他们所描述的异域风情时,不禁疑惑他们参加的到底是不是同一场战争。


老兵们坚持说,他们就是同一阵营的士兵,共同对抗一个有着不同面孔的恶魔。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以迥然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盟友一起,向不同的敌人开战,最后凝聚为同一场战争,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是本书的主题。本书意图解释为何这场战争会波及世界,为何与以往大部分战争模式不一样,为何不是可预测的敌人在有限的几个地点,并通过人们熟知的方法战斗。



我将此书主题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场所谓的单一战争会在一堆看似毫不相干的前提下,在如此多样的地域内发生。第二,从未有一场战争有如此多种不同的战斗模式——袭击伦敦的火箭弹、缅甸丛林战,或利比亚的坦克对决,它们似乎各自属于完全不同的战争。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却相当传统,由发生在1939年到1940年,包括英国在内,欧洲强权之间的一系列边境争端引发。正如欧洲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一样,依靠更完善的战前准备和军备武装,侵略者通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击他们认为较弱的邻国。至1940年底,这场司空见惯的欧洲混战已经达到恺撒或拿破仑时代的规模。但是到了1941年底,灾难性的事件接踵而至:所有较小的冲突出乎意料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全面战争。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很快就在物资上处于下风,战略准备也不足,极有可能遭遇毁灭性的惨败。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工业能力一旦与极权主义狂热和充分动员的民主国家相结合,这场扩大化的战争就必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得无比致命。




历史上,边境冲突总是周期性爆发,打打停停。然而三个意外事件可以解释为什么在1939年至1941年之间发生的边境冲突不再被视为一系列独立的战争,而是被重新定义,合并为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德国在未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入侵其伙伴苏联(1941年6月22日)。第二,除了与中国的长期战争之外,日本还对英美在太平洋及亚洲的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制造出新的敌人(1941年12月7日至8日)。第三,德国与意大利共同对美国宣战(1941年12月11日)。


仅仅在1941年这一年,正是这些无法预见的事态发展将此前分散在欧洲和亚洲的区域性冲突重新整合为一场旷日持久且相互关联的全球大战,并吸引三个拥有大量航空母舰、先进飞机、火炮和机动车辆的强大国家——日本、苏联、美国入局,三国分别加入两个可怕的军事联盟作战。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被重塑为德国、意大利、日本对抗英国、苏联、美国、中国的战争,还有一些相对弱小的国家各自选边站队。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概念诞生了。



尽管随后的战争宣传铺天盖地,但不能用常见的宗教、人种或地理分歧来解释这场令人困惑的战争,作战方式更不能以常理论之。将同盟国团结在一起的唯一纽带大概就是它们都是轴心国侵略战争的受害者,曾遭受无端袭击。这个三方同盟最初是为了报复阿道夫·希特勒而成立的,因此他死后数月就烟消云散了,几乎和建立时一样迅速。


这本书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行文,也不会对所有战区和战役历史面面俱到。相反,本书以一些特定战役为例,关注更为宏大的主题,即交战双方如何就战争的动因、方式和地点做出或明智或愚蠢的选择。本书没有罗列部队日常战斗、前进和撤退的详细记录,这绝非一部战史。



本书各章节分析了各种作战方法和作战效能,及战争中平民、工业、空军、海军、步兵、装甲部队、围攻战和军事领导所扮演的角色,评估不同的投入和战略如何导致一方获胜而另一方失利,研究不同战区、不同对手和不同战斗模式最终如何将诸多冲突定义为同一场战争。


在章节之上,全书论证了曾经占据优势的轴心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完全没有为赢得这场它们在1941年错误发动的全球大战做好准备。在接下来的四年中,轴心国杀死了对手更多的士兵和平民——绝大多数是苏联人、东欧其他民族和中国人——但这绝不等同于摧毁了对手进行战争的能力。


 

V.D.汉森

于加利福尼亚州塞尔马

2017年8月


                                                                                              

注:节选自《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前言



新书速递

制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

[美]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 著

张炜晨 译

2022年3月出版/148.00元
ISBN 978-7-5201-8919-4
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本书通过研究战斗如何在天空、海洋、陆地展开,阐述了特质截然不同的战士之间所进行的厮杀;这些差异极大的战斗又是如何汇总成一场相互关联的全球战争。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回顾了人类3000年的军事历史,认为尽管这场战争披上了工业化的新外衣,惨无人道地造成6000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但其起因和地缘关系与以往相比“并无不同”。种族和文化优越论等古老观念经过重新表述之后,引燃了这场全球血战。战争的最终结局并不令人意外。轴心国精心准备,可以打赢有限的边境冲突,不过一旦陷入全球大战,就毫无获胜希望。俄国人的鲜血、美国人的力量和英国人的智慧交融在一起,共同打败了轴心国。这是一部权威的历史鸿篇新著,对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作者简介

[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马丁和伊莉·安德森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古典历史和军事历史研究。著有《杀戮与文化》等。现居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塞尔马。


译者简介

张炜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战场决胜者: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战役复盘》(1—3册)、《战场决胜者:统帅、战士和罪魁》(上下册)等,译有《美国独立战争军服、武器图解百科1775—1783》、《西班牙摩尔人和地中海巴巴里海盗的故事》(合译)等。


本书获誉

如果你以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没什么内容可写了,那么就一定要读一读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的《制胜》。从天空到海陆,从大战略到步兵战术,凭借对这场战争百科全书式的了解,汉森在本书中分析了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他对从古希腊时代以来的军事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书中提出了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每一页都精彩绝伦。《制胜》是一本必读之作。


——马克斯·布特,《隐形军队》作者

 

维克多·戴维斯·汉森对二战的全方位描述令人惊叹。在普通作者仅仅叙述的地方,他还提供了分析。汉森探究了战争的起源;剖析空军、海军、步兵、坦克、火炮、工业能力和指挥之道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了同盟国获胜、轴心国失败的原因。本书引人入胜,令人大开眼界。


——保罗·A.拉厄,《古斯巴达的大战略》作者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的又一部杰作——一部关于二战不朽历史的著作,超越了以往书籍对那场大灾难进行全景描述的方式。从北非沙漠到太平洋岛屿,汉森用大量真知灼见阐释了战略、文化、工业和领导力是如何引导战场走向,又如何注定了轴心国的灭亡。


——马克·莫亚,《反抗任何敌人》作者




目录


地图和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念

第一章 古典背景下的战争

第二章 积怨、计划和手段

第三章 老的、新的和奇怪的同盟

 

第二部分 天空

第四章 空军革命

第五章 从波兰到太平洋

第六章 祸从天降

 

第三部分 海洋

第七章 战舰与战略

第八章 从大西洋到地中海

第九章 浩瀚之海

 

第四部分 大地

第十章 步兵至上

第十一章 士兵与陆军

第十二章 争夺欧陆的东西部战争

第十三章 远征大军

第十四章 围攻

 

第五部分 烈焰

第十五章 坦克与火炮

 

第六部分 人类

第十六章 统帅

第十七章 战将

第十八章 劳工

第十九章 亡灵

 

第七部分 终结

第二十章 盟国为何获胜,又赢得了什么?

 

注释

引用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