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青年与社会发展:中国和巴西的比较》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4-14 14:48   浏览量 53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和巴西学者经过多年合作取得的一项比较研究成果。两国学者基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文献研究资料,分别从社会变迁与青年研究;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文化与认同;消费与休闲;教育与就业;性、婚恋与家庭;社会态度与政治价值观;互联网与公共生活等主题系统展现两国当代青年风貌,重点考察了近几十年中国和巴西的社会变迁对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给青年带来的生活境遇变化。同时,本书也分析了青年行为选择和态度倾向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预测了未来两国青年人境况的变化趋势和社会发展走向。


青年与社会发展:中国和巴西的比较

ISBN:978-7-5201-9396-2

李春玲 [巴]T.德怀尔(T. Dwyer) 等著

2022年3月出版


目录/contents

第一篇  社会变迁与青年研究
中国社会变迁与青年研究的发展 孟蕾 李春玲
巴西青年研究发展状况及其挑战 M.P.斯波西托

第二篇  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
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未来影响 田丰
巴西青年的社会人口特征 C.斯卡隆 L.科斯塔

第三篇  文化、认同与价值观
社会生态与中国青年流行文化 孟蕾 邱晔
巴西青年的代际流变和身份认同 W.韦勒 L.D.M.B.巴萨洛

第四篇  消费与休闲
中国青年的消费模式 朱迪
巴西青年的休闲和社交 E.D.阿尔梅达 J.戴雷尔 P.卡拉诺

第五篇  教育与就业
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就业 李春玲
巴西青年的求学与工作 M.C.科罗查诺 M.中野

第六篇  性、婚恋与家庭
中国青年的恋爱、婚姻、家庭与性 田丰
巴西青年的性和生育 M.L.埃尔伯恩

第七篇  社会态度与政治价值观
中国新生代的价值观变迁与国家认同意识 李春玲
巴西青年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 M.巴奎罗 R.A.巴奎罗

第八篇  互联网与公共生活
中国青年与互联网 施芸卿
巴西的互联网、青年和意识形态 T.德怀尔

第九篇  结语
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中国青年 李春玲
全球化背景下巴西和中国青年的比较 T.德怀尔

参考文献
作者及译者简介
索引


作者简介

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智库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和青年研究。


T.德怀尔(T.Dwyer),巴西人,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学士、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博士,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教授。曾于2005年-2009年任巴西社会学学会主席,2010年-2014年任国际社会学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研究领域为巴中关系。巴西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研究成果奖学金获得者。


内容摘要

下文节选自本书第九篇 结语《全球化背景下巴西和中国青年的比较》,作者 T.德怀尔


构建中巴比较研究议程

在每一章中,巴西和中国都包含了关于年轻人生活现状的深刻的教训和独到的见解,这是两个社会的共同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个大趋势下,年轻人的特点似乎使两个国家十分遥远。在这一节中,我将简要地提出四个主题——不平等、工作、环境和价值——与本书中提出的问题和中巴第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调查发现有关。

 

不平等 不平等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主题,许多不平等现象已经在巴西和中国的章节中被观察和讨论。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改革和巴西快速的经济增长放大了其中一些不平等。这一主题无疑将在未来的中巴研究议程中占据优先地位。近年来,巴西的一些公共政策在减少某些不平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而在没有任何具体公共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其他一些政策(例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受到了遏制。

千海健二是一位日裔的巴西研究者,他的论文很引人注目,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或看到基于二手数据分析,对中巴社会学主题进行的明确的比较研究。他为促进中巴两国社会学家之间的科学对话指明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为理论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工作 快速多维的变化与发展、技术和组织的变革正在消除过去的确定性,未来的格局尚不明朗,劳动力市场和教育选择还不稳定,这对年轻人在寻求自己的未来时的期望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本书中,中国和巴西的青年都表达了对未来工作的担忧。巴西研究者对公共政策的发展提出了严重的质疑。科罗查诺和中野指出:“联邦政府的一系列计划、关注或与劳动力市场有关。巴西要制定一项针对青年就业的结构性政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工作方面,目前普遍存在一些重点项目,这些项目针对特定的公众,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为全体青年解决与工作相关的问题。”换句话说,人们认为,巴西领导人回答了某些微观层面的问题,但在让巴西年轻人准备好迎接宏观层面的变化方面,遭遇了惨败。宏观层面的变化正在构建年轻人所生活的新世界。

在中国和巴西,对于作为一种创造新机会的手段的创业,有很多讨论。我们的调查显示,巴西学生(11.7%)比中国学生(6.9%)更倾向在毕业后成为企业家。然而,这两个国家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数”中排名较低。学生不同的创业动机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不仅取决于体制的改革、创新的氛围(包括教育),还取决于资本的获得性。

巴西和中国的研究者都表明有一些既不工作也不学习的年轻人。科罗查诺和中野发现,2010年,巴西15-29岁的年轻人中有15%没有从事过生产活动。据李春玲2019年的调查统计,中国18-34岁的年轻人中有22%“无所事事”,12%既不去学校读书,也不急于找工作,其中1/4已经失业三年以上。除了那些因为家庭和其他因素而处在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系之外的人,教育和就业似乎对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都不起作用。

在本书写作之时,这些接受调查的年轻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提出了发展、教育、工作、社会包容和总体福祉之间的关系等关键问题,需要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来回答。

 

环境 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造成自然环境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环境退化已变得如此严重,现在已被视为对地球上人类生活可持续性的潜在威胁。由于巴西-中国比较调查的目的是寻求如何增进相互了解,因此特别注意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对未来的看法。这其中包括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条目。有一个问题列出了十个不同的环境问题,要求受访者找出最主要的一个。略多于一半的中国学生选择了构成空气污染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三分之一的巴西人来说,森林遭到破坏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这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换句话说,人们普遍认为,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第二个主要问题也是同样的:城市垃圾处理,有近三分之一的巴西学生和八分之一的中国学生提到了这个问题。

受访者还被问及是否愿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消费,57%的巴西人和64%的中国人回答说他们“非常愿意”这样做。第二个问题是受访者是否愿意选择生态旅游和友好型消费来造福环境,55%的巴西人和68%的中国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一需要更深入思考的初步发现表明,围绕重大全球问题的共同价值观,很可能为两国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提供一个契机,并成为两国领导人为减少环境破坏所采取的行动的补充。

如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这一初步发现将对环境政策的发展产生影响。它表明了年轻人的态度,并强调他们愿意为建设一个“绿色未来”做出牺牲。

 

价值观 国家通过推进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来建立关系。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看到被调查的学生似乎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研究中可以确定其他共同的价值观。

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发展展示了八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特征,中巴两国位于不同的体系,这表明我们几乎没有共同点。“英格尔哈特-韦泽尔世界文化地图”背后的价值观被划分为两个坐标轴:第一个是从传统到世俗理性的价值观,第二个是从生存到自我表达的价值观。巴西和中国的受访者在第一个坐标轴上处于相反的两端,而在第二个坐标轴上,两国的受访者(以及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都处于生存价值观一端。

为了探究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冲突和共同价值观,我们让受访者从13项价值观中选出最能表达个人价值观的3项,发现前6项中有5项是共享的:伦理和诚实、正义、团结、家庭安定和平等。根据记录,在中国,自由是最重要的,而在民主的巴西,它甚至没有进入前六名;在巴西,对民族和种族多样性的宽容被列为第四,而在中国,这个价值观位于次要的关注点位置。尽管顺序在两个国家有所不同,但接受的价值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结构上,大学生似乎具有共同的主流价值观,这一事实有利于探索更深层次的跨文化对话和进行相互理解。

 

以上每节都确定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交叉的。我们有必要更彻底地调查这种现象,评价其在建立对话与合作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值得重申的是,中国青年和巴西青年都应该对未来负责。



结语

当塞缪尔·亨廷顿将“文明的冲突”理论化时,他指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进而呼吁文明之间的多重对话。巴西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在达西·里贝罗的眼中,拉丁美洲文明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明,只有五个世纪的历史。在里贝罗看来,巴西的文明基于三个民族的混合:美洲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欧洲人。而中国的历史则延续了数千年。尽管汉族具有种种内在差异和复杂性,但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民族,并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问题是,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关系是否会仅仅因为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层面的差异,使得有意义的对话变得不可能,而沦为单纯的经济交流和偶尔的元首会晤?沃勒斯坦(2013)以及众多的社会学家的回答都是相反的,基于社会学的文明对话将极大地丰富人类的思想。从这种角度看,我们的挑战是建立一种社会学,为我们如何能够生活在一起、促进各国人民的福祉和尽量减少具危险破坏性的人类冲突做出贡献。





体验陪跑文化

扫码加入社群↓↓↓

策划:cyj

编辑:cyj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Melest on pixabay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