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家卡尔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实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这是一个对历史的好定义,但却略少了些中国味道,尤其是或会让人误以为“过去”是停在那里等着我们的,是比较清楚,能触手可及的。
史家王家范先生则说过一个更让人回味的历史的定义,叫作“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这句话让“过去”变得更丰富了起来,特别是展示出了“过去”一面是永在当下,亦永在未来,因为时间长河就是一体,段段连续、不分彼此;但另一面“过去”又极容易“过去”,因为时间长河一瞬不息地带走“过去”、掩盖“过去”。
由此而言,历史工作者做的是“磨洗认前朝”的事业,做的是在熄灭的火堆中探寻“余烬”的事业,更可能做的是缺乏凭借,捕风捉影的事业。“磨洗”到哪种程度?“余烬”如何探寻?“捕风捉影”为何可能,都是具有开放性,同时具有可讨论性的议题,也即可以称作“基本议题”。
11月24日,反水投注网站 邀请《立干以扶枝: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十讲》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文楠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波老师,讨论以上的“基本议题”,并从“基本议题”出发,碰撞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以及究竟何谓历史研究的“主干”与凸显“主干”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活动详情
主题:
如何让“过去”不再轻易“过去”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三人谈
嘉宾: 瞿骏 刘文楠 高波
时间:11月24日(周五)19:00-21:00
地点: 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
线下报名方式:
长按扫码进入小程序,选择对应席位报名
线上直播预约:
关注“社科文献”视频号,点击预约
嘉宾介绍
瞿骏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等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市年鉴学会副会长。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9—2010)。
刘文楠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国家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具体研究课题涉及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新生活运动、上海公共租界的妨害管理等。
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至近代的历史意识与政治思想。
图书信息
《立干以扶枝: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十讲》
作者: 瞿骏,出版社: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年: 2023-10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和“研究个案”三个层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一些基本议题的思考。基本议题即学术之树的“干”,对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而言,只有凸显“主干”才能“枝繁叶茂”。“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无法回避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本书在“立干”基础上“扶枝”的意义;而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也可以向他们廓清历史学研究的独特性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结合十余年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讲授如何走进中国近代史研究
★ 深入浅出,讲述历史和历史学的道理
★ 近代史研究入门指要,非虚构写作写史指南
★ 历史学家黄道炫、作家张明扬联袂推荐
历史的河床到底在哪里:社会、经济、政治抑或思想文化?《立干以扶枝》说,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很多时候,历史的河床由各种因素交互激荡而成。历史是这样,历史学研究也是这样。该书深入浅出,讲了很多历史和历史学的道理,有缘者或可得之。
——黄道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立干以扶枝》一书读来有惊艳之感。对于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是治史指要;对于历史非虚构写作而言,是写史指南。本书第一讲“历史学‘求真’问题刍议”尤见功力,提出了历史学的三重求真:求真相、求真实、求真理。把握了这三重求真,历史研究和非虚构写作也就有了终极锚点。
——张明扬 历史写作者,著有《入关》《弃长安》等
转载自: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