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既枯燥乏味,又引人入胜;
既振聋发聩,又使人迷惑。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数不胜数,但知道如何来阅读、学习历史的人不在多数;历史影视剧、小说很普及,但达到研究程度的历史著作往往乏人问津。这样一种悖论,一方面因历史学学科自有其特点,另一方面也和历史学者身居象牙塔、不常面对大众有关。
9月11日起,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学术传播中心,推出鸣沙史学嘉年华活动,邀请相关历史学者围绕一定主题,用尽量平实的语言讲述他们学术生涯的感受、经验和收获。
第一届鸣沙史学嘉年华
历史学家的取景框
数字·概念·生活
在中国的史学传统里,有过很多历史书写的原则和理念,但今天被热切讨论的“方法”、“视角”,三十年前却鲜被提及。这究竟是学科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在学术全球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我们需迫不得已接受外来理念?如果说传统史学在上述方向“缺失”的环境下,已然发展到了高峰,那就带来一个逻辑上必须要回应的问题——方法到底重要么?或者说,方法有多重要?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些词,比如计量史学,比如概念史,比如日常生活,它们固然是相比过去,新“火”起来的史学视阈、进路,但是这些视阈、进路和重构历史结论、取得研究进步之间,本身不构成天然的因果逻辑。换言之,新方法、新视角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入,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不证自明的关系链,需要研究者加以解释。由此,在第一届鸣沙史学嘉年华中,我们邀请到12位学者,来谈一谈他们眼中的“方法”。
用方法表达思想:历史书写的可能性
时间
2020年9月11日(周五)19:00
嘉宾
王 笛 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章 清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
胡 恒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通往理解之路:概念何以重要
时间
2020年9月18日(周五)19:00
嘉宾
沈国威 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
方维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 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学衡研究院院长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院长
寻找历史主角:成为焦点的日常还是日常吗
时间
2020年9月25日(周五)19:00
嘉宾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鲁西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侯旭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
王笛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王笛
《会通中西》
章清
《新语往还》
沈国威
《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沈国威
《重审中国的“近代”》
孙江
《陆游的乡村世界》
包伟民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鲁西奇
《佛陀相佑》
侯旭东
快手入口
抖音入口
微博入口
| 直播互动 |
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三大直播平台上你都可以向嘉宾提出你感兴趣的学科问题我们会收集问题在现场向嘉宾提问
| 读者群招募 |
如果不想错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