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2-19 11:51   浏览量 17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魏然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魏然


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后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为《外国文学评论》编辑。



魏然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从2018年初起至今,我担任《外国文学评论》杂志编辑,这个时段就期刊的生命而言当然不算长,但在个人的学术生涯中势必留下深刻的印记。不同于几位资深的编辑同事,《外国文学评论》是我迄今任职的唯一编辑岗位,因此我无法泛泛谈论做编辑的体会,而只能思量着说出在这个期刊编辑部工作数年后相当具体的想法。一如我无法泛泛谈论学术工作:真正有志于学术的学者内心都清楚,自己是因为认同某几位前辈学人的人格与学品,才举意做某一类型的研究。同理,任职于一个编辑部,也就意味着认同于一种非常具体的工作方式与态度。
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体将从事四种类型的工作,即讲、写、译、编。“讲”即授课或以讲座形式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写”即论文发表或学术随笔写作,“译”即学术或文学翻译,“编”即学术论著或外国文艺作品编辑。外国文学方向的毕业生入职后,大体以某一领域为主业,同时或深或浅地涉猎其他方面。当下该领域的学术型编辑,便是以学术论著编辑为主业,兼顾讲、写、译三事。四方面的集合,就构成了我所谓的“连字符”编辑。外国文学领域的编辑,往往是教师—作者—译者—编辑的身份联合体。
这当然与当下中青年学者深陷其中的“多线程工作”处境类似:编辑或兼任教师,或被要求高频度地发表论文,同时还可能接手了若干种学术或文学著作的翻译任务。我想,倘若不能合理地安排多项任务,这种多线程工作(或“能者多劳”)未必是好事。韩炳哲说,多线程未必都是进步,原始人不得不兼顾多端,精细分工才是现代社会的进步表现,多线程往往以牺牲专业性为代价。过度多线程,难免压缩专事编辑业务的时间。我的同事严蓓雯在收入《“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一书中的文章有言:“编有余力,则以写文。”保证充分做好编辑值守,然后兼顾写文、译书等其他领域,才是适量合理的连字符状态。当然,如何找到连字符状态的最佳节奏,我自己也在不断摸索。
适量合理的讲、写、译有助于编辑业务。“讲”,不管是适量授课还是讲座报告,都有助于提醒自己论述问题时如何做到思路清晰、构架井然。特别是在交流中,对生活在中文语境中的学界同人有什么样的共享知识网络能形成一种判断感觉。比如,阐释一个观念,需用十句话由浅入深地铺陈,对于那些学界同人熟识的领域,可以从三四句讲起,而那些冷僻的领域,则需从一二句讲起。这种讲的分寸感,最能从讲课或学术报告中习得。在编辑他人文章时,拥有分寸感的编辑能提醒作者略去赘语或补足中文学界不熟悉的信息;行文中,协助作者营造一种“娓娓道来”的文本情景。同时,编、写、译,都是独自伏案工作,只有线下抛头露面地“讲”,才能与学术世界时时保持鲜活的接触,不至于坠于“深度社恐”。
学术写作对于编辑的训练自不待言。文学毕竟是“没有达诂的暧昧”。我不认为文学的主要功用是“教诲”,文学的职责更应该是照亮生活世界里的暧昧不明之处,让读者获得其他文体所不能提供的知识与领悟。因此阐释文学的文字往往暧昧,不易找到准确而显豁的表达方式。能主动驱遣学术语料库的编辑,才能帮助作者找到论证幽微精细处的最佳方案。因此学术编辑也应写作学术论文,在实战里揣摩表达,搭建自己的学术语料库。
对于外国文学、文化研究期刊的学术编辑来说,译与编的联系最密切。外国文学研究学人撰写论文时,与中国研究任务不同,文章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有连带介绍尚未译成中文——或不同于现有中译本而另有新解—— 的语料资源的责任。不掌握某种外语工具的同人,阅读论文后可能会转引使用。那么,首度出现在外国文学研究论文中的文学作品或理论文章,其译文的准确度就尤为关键,否则可能以讹传讹。因此《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的共识是,外文引文,遇到文意不畅之处须与作者核对原文(如编辑不掌握该种外语,则请教专家),如作者始终不能提供文从字顺的译文,则编辑甚至捉刀试译。《外国文学评论》鼓励编辑与作者一起推敲译文,力求根绝误译,并留下可靠、可信的译文。虽然期刊无权篡改作者的思想,但权威期刊理应刊载权威的译文,理应提供针对现行研究的准确描述,让同代或后代学人放心使用。这就要求编辑平时能适度提笔翻译,熟悉翻译的原则和技巧。我所在的编辑部,几位编辑都有对英、法、日、西班牙、匈牙利几种语言较为丰富的翻译经验。我自己也始终把思果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新究》放在案头,并推荐给研究生,因为在翻译中揣度自己的外语工具与中文之间的转换关系,是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基本功。此外,有翻译经验的编辑也能看出某些来稿中“食洋不化”的语句,除去作者中文表达不佳的情况,利用这一技能或可发现学术不端的蛛丝马迹。
“编”又有独到的基本功,反过来帮助“写”与“译”。好文章和好作者能让编辑洞悉学术新动态,编辑也能从资深作者那里学到不少文章作法。这几年,我从作者那里学到很多,不仅是学术动态和文章技巧。一位90后学者担任匿名外审专家时,广泛查阅资料,写出三千字匿审意见,这种做学问的态度让人动容。一些学者写作论文时,容易有同义反复、行文冗赘的问题,编辑则可以协助力求精简,让思想容量与其占据的行文版面大体对等。资深编辑谙熟中文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错别字和易出错的句式,可以快速锁定一页版面中的讹误。简·奥斯丁《劝导》的译者、我的同事龚蓉女士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英美主要出版社的所在地……以上种种“编辑力”(借用日式说法), 可大大提高学术成品的质量,我自己也有意识地养成种种编辑力。
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协助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文章。至于怎样算是“好文章”,编辑经验也让我形成了一些想法。我本人自2012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以来,长期从事西班牙语文学和拉丁美洲文化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像当下许多学科一样,对于研究话题,求“大”的呼声高,研究界每每期待学者针对拉丁美洲整体发言,下恢宏的通识判断,具体个案研究则受关注度低。期待、追求“大”的话题本身没有错,在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同人应该围绕共同的核心话题发言,不能囿于零星琐碎。这也是中国人治学的一贯态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但关键是如何理解文章的“大”。没有精审的基础,求“大”很容易流于空论,游谈无根。
史学家严耕望引用杨联陞对优秀著述的赞语,提出好的论著应该“充实而有光辉”。这句话当然出自《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所以说“充实而有光辉”恰好解释了何谓“大”。严耕望又提出,这个标准与胡适所强调的文章标准“精细而能见其大”意境相近。在严耕望看来,想要写出好的论著有两个层次:先求“充实而精细”,而后期待“有光辉”。那么我想,“编辑力”就体现在“充实而精细”上面。
充实而精细,第一步意味着材料丰富、引注准确、组织恢宏、不发空论。例如,以中文为载体的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研究不一样,前者要花费相当笔墨精当地铺陈域外文史信息。倘若来稿不能使用扎实材料加以说明,仅是援引中文普及读物,则难免让人怀疑作者对相关外国文史知识的把握程度,是谓不够充实。又如,作者在写论文时,往往先做摘录笔记,之后将笔记誊录到论文中,其中难免有讹误,因为最初的笔记未必想到会用在论著里(我自己近期在核对即将刊发的论文时也发现类似问题,十分汗颜),是谓不准确细致。因此,如引用材料是常用书,编辑须核对原文;引用外文,如编辑语言能力过关,遇到文意不畅之处须与作者核对原文,甚至修葺译文。再如,某一核心问题,特别是古典或经典问题,海外学者必然有丰富论述,倘若文章绝少提及,甚至连注释也没有,则建构论文的基础势必不够牢固,编辑有责任向作者建议,补充相关论述。以上种种,也是编辑部时常提醒几位编辑的地方。
第二步要有精审的思辨。例如,论述第三世界文学与文化现象,文章倘若仅使用福柯、德勒兹,而完全忽视第三世界本土学人怎么想、怎么看,那么文章即便表面上对欧美以外的文学著作给予重视,但实则暗自强化了欧美中心主义,因为套用了“第三世界有现象,欧美有理论”的旧模式。倘若文章出现这一问题,编辑也有必要提醒作者,补充相关论述环节,否则就跳过了一个思考层次,算不上思辨精细。
因讲、写、译而获得的编辑力,刚好襄助作者完成“充实而精细”的工作。文章论述娓娓道来,写作架构井然,译文精当准确,而后才能“有光辉”。按照严耕望的说法,“光辉”可指文章显露出创见与魄力,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显露出超人的见识。编辑协助完成充实精细的基础后,文章能否“向上顶一格”,显示出见识与魄力,就要看作者的个人水准和刊物主编点拨修改的眼光了。
程巍研究员在《外国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的编后记中说道,刊物“就像一面猎猎作响的风中之旗”。是的,一代代作者与编辑在旗下集结,勾勾画画的稿纸和思考论辩的邮件在他们之间往复传递,而那面不易的旗帜见证了几代学人的成长、衰老、迭代与新生。很荣幸,成为护旗之人。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