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⑧ | 有容乃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2-19 11:40   浏览量 12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的新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呼应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以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倡导合作共赢、命运与共,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求,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吸纳与融通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光大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全人类的福祉和人类长远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历史和哲学高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指明前行方向。这一理念在国际上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并接连被写入多个国际决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以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宗旨,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前瞻性思考和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既体现出理论的原创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寄予当代中国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

(二)“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非常丰富,其文化内涵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重在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加强政策沟通和人文交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精神指引、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承载着当代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和尝试,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功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是文明发展创新之路,是维护世界和平秩序之路,是尊重多样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繁荣之路,是开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必将促进世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文明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方案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精彩演讲,首次面向世界系统论述文明交流互鉴,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相融合,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再次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升级期。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需要世界各国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构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开展文明交流和对话,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文明价值为尺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伴随着中国“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深刻改变世界文明格局,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整合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各国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

与此同时,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与人类生存依赖的环境以及和平安全面临的威胁交织叠加,人类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层出不穷的严峻挑战。这既需要经济和科技的力量,也需要文明与文化的力量。

为此,我们要努力探索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与落实,为共同解决全球性的危机与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范式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党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观点,蕴含着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携手共建美好世界的根本力量和基石。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为人类的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夯实了文化根基,提供了文明的力量支撑,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具体性的中国方案与实现路径。

践行与落实全球文明倡议,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在文化精神的独立自主性与文明实践的包容开放性的统一中,光大中华优秀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行天下大道,共同探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推动世界文明走向生机勃勃、共生共享共荣的美好未来。


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胡子轩



书籍信息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著

2024年1月出版/定价128.00元

ISBN 978-7-5228-2466-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的研究成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本书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破解百余年来困扰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指南,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成绩斐然,坚定了全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数字文化中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文化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宗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当代体现,为当今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的道义目标和伦理准则,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国贡献。

书籍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绪论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 夯实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
  二 “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兴盛和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
  四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一章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伟大飞跃
 第一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 回答时代之问:从容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
  二 回答历史之问:破解中华文明现代转化的古今中西之争
  三 回答未来之问:为当今世界贡献典范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观点和实践要求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体现
 第三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 指引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二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章 根深叶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第一节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重大理论创新

  一 提出“第二个结合”的过程
  二 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辉煌成就
  一 “第二个结合”为“两创”提供理论指引
  二 新时代以来在“两创”中取得的思想理论成就
  三 在伟大的人民文化实践中推动“两创”
 第三节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开创中华文明现代形态
  一 维护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树立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二 激发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开辟理论和实践的新局面
  三 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捍卫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
  四 发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开创民族、宗教、外交新格局
  五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


第三章 赓续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一 百万年人类史见证人类在东方的连续演化
  二 一万年文化史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础
  三 五千多年文明史凸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第二节 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文明价值
  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
  二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三 深厚的文化积淀凝结中华文明智慧精华
 第三节 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取得辉煌成就
  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对中华文明根脉的认识
  二 “考古中国”完善对中华文明形态的认识
  三 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取得新成就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整体性推进
  五 地方志编修首次完成省市县三级全覆盖
 第四节 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成果丰硕
  一 红色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赓续革命传统
  三 红色文化的弘扬传播唱响主旋律
  四 红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底色


第四章 谱写辉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繁荣
 第一节 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
  一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
  二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三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全面加强
 第二节 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全面增强
  三 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第三节 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全面繁荣
  一 文学创作百花齐放
  二 戏剧和演艺创作佳作迭出
  三 电影和电视剧生产全面丰收
  四 美术与音乐作品创作成果丰富
  五 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影响巨大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跃上新高度
  一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完备
  三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丰硕
  四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格局全面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 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喜人
  二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
  三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持续向好
  四 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互交融不断深化
 第六节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效应凸显
  一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助力产业双向赋能
  二 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三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赋能
  四 文化消费创新升级助力国民生活方式升级


第五章 科技赋能:建设高水平的数字文化中国
 第一节 数字文化中国: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
  一 前瞻创新:面向数字文化新形态
  二 数字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方向
  三 政策驱动:数字文化迈向新征程
 第二节 数字化呈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一 数字技术助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二 数字还原与虚拟再现赋予文化遗产新生命
  三 虚拟沉浸式交互技术推动观光方式革命
  四 云展览开启中华文化传播新模式
  五 数字文博文创成为“两创”新动能
 第三节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产业升级
  一 文化领域数字技术应用走向深度数字化
  二 传统文化业态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三 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核心力量
  四 数字文化产业智能化走在国际前沿
 第四节 数字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一 数字文化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二 数字文化消费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实体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
  四 建设面向2035年的数字文化产业强国


第六章 时代华章:人民文化实践的主旋律与新交响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化实践
  一 人民文化实践唱响时代乐章
  二 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
  三 人民文化实践增强“四个认同”
 第二节 新时代大众新文艺高度繁荣
  一 大众新文艺高扬人民文化主体性
  二 大众新文学彰显人民群众文学创造力
  三 大众影视产品“主流化”体现新时代文化自信
  四 “新国潮”高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审美时尚
 第三节 人民文化实践蓬勃发展
  一 传统表演艺术获得新发展
  二 地方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三 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基层文化建设主体内容
 第四节 大众新媒介文化进一步彰显人民主体性
  一 互联网新媒介造就大众创作、全民分享的文化形态
  二 原创视频平台:当代中国的“全息影像”
  三 动漫游戏文化:青少年网络粉丝社群的“中心文本”
  四 社交网站:美好生活方式的“在线景观”
 第五节 新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繁荣发展
  一 文化传统的仪式性回归
  二 民族民间文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民族民间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第七章 有容乃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的新理念
  一 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
  二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节 以新话语新形式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 非遗传播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二 创新方式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
  三 传播技术变革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第三节 对外文化贸易持续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
  一 对外文化贸易活力日趋提升
  二 版权贸易依托数字化创新发展扭转逆差
  三 休闲娱乐类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出口市场多元、广阔
  四 文化产品加工制造贸易及文化产业投资优势显著
 第四节 数字技术全方位创新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与形式
  一 数智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全面创新
  二 数字技术架起通向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
  三 数字文化出海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第五节 文明交流互鉴渐开新局
  一 双边多边交往渠道日益拓展
  二 人文交流引发全球情感共鸣
  三 科教文卫体对外交流全面繁荣


专题报告一 2023年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报告
 一 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研究概述
  (一)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研究背景
  (二)文化发展满意度的基本内涵
  (三)文化发展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四)本报告的核心观点
 二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三 中国居民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内容偏好
  (一)中国居民的文化价值观特点
  (二)中国居民文化内容偏好分析
 四 中国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居民整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现状与特点
  (二)中国居民网络文化活动参与的现状与特点
 五 中国居民对文化供给渠道的满意度
  (一)中国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的满意度
  (二)中国居民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满意度
  (三)中国居民对市场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
  (四)中国居民对自组织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六 中国居民对文化供给结构的满意度
  (一)中国居民对当前文化构成的满意度分析
  (二)中国居民对当前文化传播的满意度分析
 七 中国居民对文化功能的满意度与发展建议分析
  (一)中国居民对文化功能的满意度分析
  (二)中国居民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建议
 八 研究结论与展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全面繁荣


专题报告二 中国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一 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理念
 二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原则
  (三)设计步骤
  (四)评估主体
  (五)评估对象
  (六)评估范围
  (七)评估周期
  (八)评估程序
 三 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阐释
  (一)评估模型
  (二)指标解释
 四 评估指标体系说明及展望
  (一)指标说明
  (二)未来展望


专题报告三 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网络热词热度研究报告
 一 研究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在人民维度的发展轨迹
  (二)数字化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
  (三)彰显人民文化实践主体的活力度和创新性
 二 “人民文化实践”热词筛选方法
  (一)依据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与构成圈定范围
  (二)以各平台热搜和热度数据切入“热词”收集
  (三)“热词”数据库构建与词频分析
 三 热词热度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热词”测评资料来源
  (二)热词热度指标体系
  (三)热词热度拟合方法
 四 从数据中发现的人民文化实践发展启示
  (一)民众对新时代重要文化理念的认可总体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态势
  (二)主旋律文化深入人心,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形成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
  (三)热词热度映射下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新变化


专题报告四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报告
 序言
 一 凝心铸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一)高举思想旗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地位更加彰显
  (二)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提升文明程度,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取得显著成效
 二 熔铸古今:打造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中轴线申遗保护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独特气韵
  (二)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三)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形成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
 三 以文化人: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首都贡献
  (一)“大戏看北京”“演艺之都”引领精品创作,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全国
  (三)彰显人民主体性,着力提升全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四 创新驱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赋能新时代首都发展
  (一)“双向赋能”激发产业活力,数字新兴业态实力雄厚
  (二)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实现产城联动发展
  (三)创新生产供给,场景化、体验式消费渐成主流
  (四)文旅深度融合,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 首要窗口: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充分利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优势,向世界展示新时代自信包容的大国风范
  (二)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性平台,让世界更好感知和读懂中国
  (三)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提高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结语 创造新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后记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① |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② |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③ | 根深叶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④ | 赓续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⑤ | 谱写辉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繁荣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⑥ | 科技赋能:建设高水平的数字文化中国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