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预告 | 社科文献社会学2024年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内含福利)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2-19 11:34   浏览量 19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社科文献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界保持紧密联络。在社会学学术出版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探索服务,全面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社会学学术出版基地,形成了较强的学界认同。

2016年,社科文献正式成立社会学编辑部,2019年,社会学编辑部升级为群学出版分社。打造了一支从管理人员、组稿编辑、文稿编辑到营销编辑均为社会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出版团队。

现将2024年社会学成果出版计划预告如下,敬请关注!



清华社会学讲义



社会分层十五讲

李强 著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本书在原清华社会学讲义第四本《社会分层十讲》的基础上拓展而成,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李强教授的遗作,介绍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历史、分析框架等经典内容,以及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本书根据新的社会形势变化和分层研究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对《社会分层十讲》中的第八讲中国社会结构测量和第十讲中产阶级理论部分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五讲,补充介绍了中国的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群体、精英理论及其流派、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与变迁等内容。总体而言,本书是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筛选的分层理论的综合。对于学者以及力求了解中国社会分层现状和历史的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社会调查报告


乡村职业经理人与共富乡村实践

邱泽奇 等 著


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职业经理人作为专业的乡村经营人才,带动村民通过经营实践,盘活乡村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培育以村民作为主角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书稿探讨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何参与和影响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阐述共富乡村实践中需要克服的痛点与难点,反思既往的由外部力量驱动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并探索内外资源联结的内生发展路径的优势,从“多主体合力”与“数字化赋能”两个角度提炼乡村产业振兴与共富实践中的有效机制,剖析乡村职业经理人在共富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调查报告·清华社会调查



中国软件工程师:工作、生活与观念

王天夫 闫泽华 孙百承 等 著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闫泽华,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

孙百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在数字时代来临的当下,软件算法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软件工程师这一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书通过对我国软件工程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旨在总结当下我国软件工程师的人口特征和工作状况;了解软件工程师在当前社会转型中的想法观念,尤其是对社会环境及相关政策的看法;进一步收集软件工程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诉求,分析和区分这些诉求背后的公共政策、社会文化等系统性机制和个体化因素;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加强统一战线和深化社会工作的角度提供政策建议。


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

罗婧 王天夫 等 著


罗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12月针对全国各级医院的 1 万余名医师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本书针对医疗转型中遭遇的难题和困境,总结了五个转型悖论。其一,道义责任的悖论;其二,市场化的悖论;其三,技术应用的悖论;其四,冲突的效应悖论;其五,信任建立的悖论。这五个方面的转型悖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深刻地阐释了当前医疗在转型中尝试兼顾公益与效率、力图发展得更加先进又要获得更多认同的症结所在。以往的分析主要从体制、管理的视角或职业团体、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只聚焦了问题而难以同时考虑积极的面向,无法对利弊共处的困境给出恰当的解读。本书即将医疗置于整个社会变迁与发展中进行了探讨,为医疗走出悖论、突出重围提供启发。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系列



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门学科的多元解释路径与当代状况

周晓虹 主编

周晓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在当今众多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中,恐怕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社会心理学这样,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却依旧在研究取向上存在这样大的分歧: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强调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而社会生物学取向则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难怪有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将整个学科的发展困难归咎为所有研究者都倾向于“选择”某一种取向,而未能同时兼顾各相关学科的观点。本书从上述学科围绕人性和社会行为提出的13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性理论入手,详尽陈述了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建树,尤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欧洲的反叛和本土化运动给予了全景描述。本书为周晓虹·社会心理学系列之一。




西方社会心理学文选

周晓虹 主编


周晓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西方社会心理学文选》是《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2007)的重编再版,是知名社会心理学专家周晓虹对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相关书籍、文章、著名人物及理论代表著作的全面梳理与整理,书中收录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著作,涉及多个作者,资料十分丰富。这是一部为年轻学子们进一步了解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和成就而选编的经典读本。秉承对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基本看法,这部读本从时间跨度上说前后延续100余年,从研究取向或理论范式上说则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母体学科的研究贡献。

(上下滑动浏览全部书籍信息)


群·学品牌

当代中国的新家庭主义

阎云翔 著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 (UCLA) 人类学系教授。

自21世纪初开始,一种新家庭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兴起。它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家庭利益优先于个体利益,在生活实践层面致力于家庭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家庭组织功能的最大化。但是,它又与传统家庭主义有着诸多重要差异。新家庭主义下的话语和实践都已经从祖先中心转移到子代/孙代中心,家庭利益的最高体现也不再是光宗耀祖、传宗接代,而是有了一种全新的成功标准。这种新家庭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更延伸影响到性别关系、道德行为,以及公共生活领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行动。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美]具海根(Hagen Koo)著

张海东 姚烨琳 译


具海根(Hagen Koo),夏威夷大学社会学荣誉教授,著有《韩国工人》。


本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近几十年来不断加剧的不平等如何导致了韩国中产阶级内部构成、内部阶级动态和阶级认同的重要变化。作者认为中产阶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中正在发生的重要社会变化的窗口。

本书的重点是韩国中产阶级如何在内部产生分化,从全球经济变革中受益的少数人与遭受全球经济变革的绝大多数人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内部分化在韩国社会内部产生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动力,因为新兴的富裕群体试图将自己与其他中产阶级区分开来,并建立新的特权阶级地位。


粉丝情感与追星文化(暂定名)

沈奕斐 著

沈奕斐,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07~2009年度访问学者。

本书基于作者从2019年至今一直进行的关于年轻人追星的田野调查,剖析了年轻人追星行为中由“纯粹”之爱到亲密关系的过程和相关社会运作机制,对追星文化、饭圈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作者指出追星本身是一种情感表达,借由粉丝对明星之爱的现象与情感转化的探讨,实则关注当下国人的亲密关系实践,以及背后折射的个体情感价值观转变。这将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年轻一代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的亲密关系困境及相关的关怀路径。


丁克全文存

朱兴涛 主编

朱兴涛,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丁克全文存》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丁克全先生(1914—1989)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及手稿遗作的合集,分3卷,收录入作者从1931-1989年间各类文章约60万字。丁克全 1942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社会学专业,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科技社会学、日本社会学、哲学与逻辑学等领域均有独到的建树,影响力最大的是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开拓性研究。他是我国社会学重建时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是东北地区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是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从这部文存可以管窥,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深入肌理的观察和严肃理性的学术思考,极具收藏价值。


田野中国

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

消费新时代的性别实践与身份认同

黄燕华 著

黄燕华,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目前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本书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夏市(化名处理)的酒吧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法,研究在社会态度普遍负面的情况下,在社会态度普遍负面的情况下,年轻女性为什么仍会去酒吧?她们在酒吧中有怎样的实践、体验与感受?

当我们将酒吧视为一个“压缩现代性”的实验室,年轻女性在其中的实践与反思,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当代中国的性别、阶层与道德变迁的窗口。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


在田野实践中发现社会

陈文超 等 著

陈文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大学生要做有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依赖深入实地与田野调查方法的路径,按照田野实践要求开展社会实践选题、田野实践设计、田野实践资料收集和分析、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推介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在“干中学”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形塑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理念,达致实践育人的目标。本书通过呈现9篇社会实践报告,具体展现了用田野实践方法组织和开展田野社会实践活动经验,进一步剖析认知-行动迭代关系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强化对“从实求知”路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以期实现社会实践育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田野实践设计与方法

陈文超 等 著


本书呈现了有关组织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认知-行动迭代解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只有科学、规范和系统地行动,才能有力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念和实践精神,达到实践育人目标。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承载体,田野实践活动以社会科学研究原则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为基础,以从实求知为行动逻辑,具体可划分为田野实践活动选题、田野实践方案设计、田野实践行前准备、田野实践资料收集、田野实践资料分析、田野实践报告撰写、田野实践活动推介七个阶段性内容。在各阶段,具体的技术和策略将田野实践设计图景予以落地,形成了具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



魁阁学术文库



影视人类学信札

陈学礼 著

陈学礼,就职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实验室。

一群虚构的人,用来来往往的邮件,说了些影视人类学的事。一个长期从事影视人类学教学和民族志电影拍摄工作的人,以零零星星的札记,记了些不成体系的想法。




民族志电影笔记

陈学礼 著

这本笔记,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作者在20多年中学习和从事影视人类学的经历与经验,以及其对在民族志电影教学、乡村影像在地培训、民族志电影摄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反思。




政治人类学:从日常语言视角

朱晓阳 著

朱晓阳,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政治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本书对传统的政治人类学诸进路进行置评,并对中国人类学传统的进路或“社会学中国化”(包括吴文藻、潘光旦、金岳霖和费孝通等)主张进行梳理。其次,本书对当代人类学本体论转向思潮中的本体政治取向进行述评,其中对金岳霖的日常语言哲学之人类学意义进行辨析。

本书在第二部分,用两个民族志案例来呈现日常语言视角政治人类学。两个案例均以地势方法研究乡村社会领导及基层秩序。


共同书写的历史——

外地干部支援云南迪庆口述史

(1950—1979)

李志农 和淑清 周丽梅 陈经宇 著

李志农,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员、副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和淑清,云南大学民族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周丽梅,云南大学民族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陈经宇,云南大学民族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一位援藏干部的生活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本书作者到昆明、丽江、大理、迪庆等地对40余位年龄在70岁到100岁之间,于1950年至1979年间进入并扎根云南迪庆帮助进行社会变革及党政、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生产、交通等领域建设的外地干部展开半结构性访谈。本书以“四个共同”的历史观为指导,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0位“扎根式”援藏干部,以行业区分为主、进藏时间为辅的排序方式,分民主改革、党政军旅、医疗卫生、民族教育、财贸基建、农林牧业六大板块,用口述史形式记录他们“进藏—建藏—留藏”的历史过程。



国家公园与环境正义:

——普达措的地方性实践

郭娜 著

郭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长期以来,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制约了他们对部分自然资源的使用,或多或少地造成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引发了关于自然保护地社会公正的讨论。基于不同的理论思想和伦理价值,学者们尝试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本书把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正义结合起来,通过对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环境正义地方性实践研究,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权衡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性见解。



道路·村寨·国家:

一个路边村寨社会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张锦鹏 著

张锦鹏,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云南省民族研究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本书以“路边村寨”那柯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那柯里“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因路而变”的研究,揭示了道路对于少数民族村寨的多层面影响。回顾“路边村寨”那柯里的前世今生,道路不仅对那柯里的生计经济转型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深刻形塑着村寨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道路改变着乡村聚落的景观与社会空间。从早期的村寨聚落景观,到今天的“茶马驿站那柯里”旅游景观,都与那柯里道路变迁关系密切。道路影响着村民的通婚圈。在不同时代,那柯里村民通婚圈圈层特点不同,但都具有“千里姻缘一‘路’牵”的特点。道路于无形之中形塑着那柯里村民的社会生活,村民们的社会日常被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也改变着理解“我者”和“他者”的方式。通过那柯里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过程,还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层的议题:国家在提供物化的道路的同时,也提供着制度意义的“道路”。道路的通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力量进入的一种体现,那柯里村的巨变也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成效。




(上下滑动浏览全部书籍信息)


玉润健康研究文库



成为罕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民族志

法翠雯 著


法翠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以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的良性血液病。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大约是0.73/10万,其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且一旦发病,会反复迁延,难以治愈,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本书是在20个月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融合医学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双重视角,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患病与治病过程所关联的生活世界作为考察对象,以再障患者及其与周边互动所产生的疾痛观念和感知为主要材料来源,讲述因为疾病的发生与治疗而使人认识经历磨难是人生的固有常态,从而走向成熟的故事。本书旨在揭示疾病医疗活动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的健康观念和生命意识,由此尝试构建一种在直面现实的情况下仍然平和乐观的病痛观和健康观。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丛书


生命的升扬:

新时代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功能

王雅林 主编

王雅林,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书由上篇(理论研究篇)和下篇(经验研究篇)组成。本书从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谱系,并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在理论研究层面,鉴于生活方式概念的复杂性和不可穷尽性,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建构性更强的宏观理论建设上,以建立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过程相匹配的生活方式理论体系。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不确定中的社会联结: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践研究

吴莹 著

吴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神障碍康复需求与医疗资源匮乏形成的巨大张力,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成为医院治疗之外被倚重的康复形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也许有助于减少社会“医学化”,将精神康复拉回关怀“人”和重视“社会”的关怀中。是否存在社区康复的共同体,能够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提供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增强社区服务供给、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同时也能实现政府健康治理规划?本研究将从制度、文化、家庭三个维度,探讨精神障碍社区共同体在中国语境实现的本土化路径,并讨论家庭作为重要主体所面临的困境和需求,在宏观层面如何重视家庭等。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社会支持

胡务 著

胡务,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研究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与社会支持”(20FSHB019)的最终结项成果。自闭症谱系障碍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残障类型。该研究主要聚焦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问题,与已有更多针对自闭症儿童个体开展心理行为训练不同,该研究从更宏观——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问题,包括教育康复、家长支持系统、职业康复、自闭症保险等,是对心理学领域干预的一个很好补充。该研究选题新颖,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该研究的每个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境内外相关康复的文献梳理、现状调查和政策建议等主要内容,有助于读者了解境内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



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理论

罗朝明 著

罗朝明,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在人类在世生存史上,快乐与幸福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人类就将幸福或好生活当成最高目标。本研究从当代社会盛行的快乐话语和幸福宣传入手,通过尝试建构一种现代性绽出理论以探究快乐意志与现代性绽出的关系问题,本研究揭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矛盾性、动态性和吊诡性,充实了理解和解释现代性及其发生史的概念工具箱,也以有其基本情调和基本节律的现代性绽出理论丰富了以往有关现代性研究的理论话语。



(上下滑动浏览全部书籍信息)



云南大学“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系列成果-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从书


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的中国探索

——基于云南省红河县乡村振兴的调研

文军 吴越菲 等 著

文军,社会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社会学系兼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越菲,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社会学系兼社会工作系硕士生导师。

本书是由云南大学负责执行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CRSS)系列成果之一。红河县的调查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的项目团队具体负责执行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并未满足于对红河县乡村振兴实践的一般性经验概括和调研总结,而是尝试将乡村振兴的调查做进一步的理论概况,即从新内生发展的理论视域出发,在“理念-主体-资源-行动-结构”的多维分析框架下,剖析红河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问题,从实践经验中提炼中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的中国方案,建构出中国特色的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不足,开展新内生发展理论模式的探索,而且为世界脱贫工作和乡村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促进中西方之间关于新内生发展的理论探讨也大有裨益。



水源保护区乡村振兴实践与探索

——基于云南省盘龙区乡村振兴的调研

柯尊清 杨曦 等 著

柯尊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室主任、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杨曦,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模式。盘龙区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市的主城区之一,其涉农的四个街道背靠省会城市核心区,具有较近的市场距离,具备都市驱动发展的优势。盘龙区绝大部分农村区域属于水源保护区,这决定了盘龙区的乡村振兴必须以严守环境安全为底线,树立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探索一条符合水源保护需求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下滑动浏览全部书籍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网络秀场:景观特征与关系建构

(暂定名)

张亦瑄 著

张亦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与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本书从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生活和互动方式的影响入手,分析研究了秀场直播的景观特征。从主播、平台及代理机构、直播受众的互动研究中,探析了秀场内部存在的“准公共性”作为连通“公域”与“私域”、“实”与“虚”的结构特征,从“角色”和“关系”塑造的支配和冲突现象解释了虚拟秀场中的关系建构。


其他

福利原理

潘屹 著


潘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书是社科院教材中的一本,书中审视了影响当今社会政策研究的最经典、最有影响力、最新和最前沿的思想。这本书用清楚和易于理解的写作方式,提供了近年来在该领域最重要的、珍贵的、独家的、综合的理论创新。

西方世俗化理论研究

郭宏珍 著

郭宏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书在研读、领会和引用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较系统分析和介绍,涉及世俗化理论的滥觞、发展、完善过程以及各学者、学派的学术重点,也涉及相关领域的学术观点,主要论题有:启蒙时代宗教衰落命题的理性主义阐释和目的论预言;古典社会学奠基者对世俗化理论的奠基和推动;宗教社会学研究从类型模式向以世俗化为主题的变迁模式的转型;新生代研究人员开启的范式完善以及关于现代性、多元化、宗教对话等时代课题的学术讨论;范式概念下的多维度分析和理论整合及转型;新时代背景下对世俗化议题新的体认和重新申张。


孔道大通——巴塘城的生命史

翟淑平 著


翟淑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书综合历史人类学和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视角,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城的生命史进行了整体研究,呈现了看似小小“孔道”的巴塘在其生命历程中承载的多元文明交汇与“大通”。从现实看,藏族、回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相互嵌合,构成了巴塘的整体社会生活。从历史看,这一格局源自历史上多个民族在持续的共生互补中实现文化交融,共同塑造着巴塘的文化复合性和开放包容性。巴塘现存古石刻上的“孔道大通”一词,恰如其分地彰显了巴塘生命史的特质。在学理上,本研究有助于挖掘民族地区城市作为方法论单位的重要意义。在经验上,通过民族地区城市生命史来考察族际共生和文化交融,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过程,并为更加高效、恰当地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平台提供案例参考。


集刊

南开社会学评论

张文宏 主编


张文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社会学院院长。


南开社会学作为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摇篮,恢复重建四十年来,南开社会学逐步形成和保持了问题导向与基础研究并重的特色和优势,已经取得了有影响的成就。随着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的成立,也需要有自己的期刊作为学术平台,凝聚研究特色,推动学科发展。本集刊依托南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凝聚优秀成果,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发展,做好新时代社会学南开新贡献。

公益

中国社会学会公益慈善研究专委会、

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 主办

朱健刚 主编  吕宗恕  副主编  


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宗恕,广州悦尔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中欧校友公益协会副会长。


《公益》以社会研究方法为导向,以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高校学者、公益慈善领域从业者、媒体人等为目标受众。旨在开拓中国公益慈善研究的新领域,以公益慈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特殊而具体的问题意识为主题,致力于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本并追求公益行动的脉络和理论探究,关注公益慈善的现代转型,推动公益慈善的良序发展。希望借此刊物促进学术界与实务界跨界联动、多元对话,打造中国第一本公益慈善领域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刊物。


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第13辑)

郑剑虹 刘电芝 主编


郑剑虹,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岭南师范学院首席教授。

刘电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习与认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本集刊创刊于2013年,原名《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019年改名《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并由原来的年刊改为半年刊。现已出版到第12期,原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本刊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凝聚国内人文心理学的力量,为国内质性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学术阵地,同时也为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优良案例。



·  译著  ·



·  卡车司机研究译丛  ·



大卡车:货车运输业与美国梦的衰退

Steve Viscelli 著

孙五三 译

Steve Viscelli,克莱曼能源政策中心的教员,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孙五三,《新闻与传播研究》编委、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长途卡车被形容为移动的血汗工厂。典型的长途卡车司机相当于同时从事两份全职工作,往往只能拿到微薄的报酬,甚至不及最低工资。然而,这种情况并非一直如此。卡车运输曾经是美国最好的工人阶级工作之一。

《大卡车》详细解释了工作质量如何遭受巨大退化,并揭示了企业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顺从和忠诚的员工队伍。维塞利通过100多次深入访谈和多年广泛的观察(包括六个月的长途卡车司机培训和工作)给出了对劳动力在该行业中的招募、培训和利用方式的详细说明。他进一步解释了如何说服没有经验的工人租赁卡车并成为独立承包人的过程。他指出,放松监管和雇主集体行动导致了卡车运输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这个市场曾经由美国历史上最大且最强大的工会主导,现在则成为当代劳动力市场对工人和公众造成的代价的重要例证。


完美婚姻:夫妻相处之道

[比]万斯特文根(Alfons Vansteenwegen)著

许书萍 陈蓓雯 译

万斯特文根(Alfons Vansteenwegen),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家庭与性学研究所前任所长。

许书萍,教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新加坡注册心理师。

陈蓓雯,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硕士,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婚姻关系中两性相处的困难、权力争夺中的个体需求、处理夫妻关系的沟通技巧、情绪处理的方法以及性关系的处理。这本书是解决两性相处难题的指南,指导和启发读者找到新的、独特的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加深伴侣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


少年司法实践:做出改变

比尔·怀特(Bill Whyte) 著

杨旭 姚沁钰 译

比尔·怀特(Bill Whyte),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刑事和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教授,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苏格兰刑事司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Criminal Justice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Centre for Scotland)主任。

杨旭,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本书考察了英国和国际背景下的少年司法,同时借鉴了作者在苏格兰的经验,以突出所有司法管辖区在平衡福利和正义方面面临的挑战。本书探讨了政治思想和涉及少年司法和实践倡议的结构性和实际性的影响,包括早期干预、恢复性司法、结构化风险评估、强化监督、保持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和实践评估。理论框架借鉴了社会学习理论和反映在《儿童权利公约》中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学传统。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政策

[英]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著

张海 译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1944-2014),曾任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Lincoln)的人类服务发展教授,提赛德大学(Teesside University)社会工作教授、健康与社会护理学院名誉教授。

张海,译者,博士、社会工作师,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

《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结合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在借鉴历史、理论和法律的基础上,将政策纳入对各个福利领域的讨论,并辅以案例研究与反思实践,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与社会政策相关的知识以及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指导意见。本书围绕“社会政策以什么方式与社会工作结合”展开讨论。

司法社会工作:不同人群和环境间的心理社会及法律议题(第二版)

Tina Maschi,Georgr S.Leibowitz 著

井世洁 译

无论实践领域如何,所有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了解法律问题如何影响他们的客户所面临的财务、心理、情感和社会问题。然而,法律问题很少以有意义和实际的方式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因此,社会工作者有必要获得影响其客户群体的法律和政策的跨学科知识。这一突破性的文本扩大了传统的司法社会工作的定义,包括在所有社会工作环境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家庭和社会服务、教育、儿童福利、心理健康、成瘾治疗、青少年和刑事系统以及移民服务。这本书倡导一种协作的方法,它将使社会工作者能够处理影响其客户的复杂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包括讨论所有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法律问题:如何帮助客户满足基本需求,如收入、食物以及与暴力受害者的收容政策和实践。


社会科学与健康

Lisa F. Berkman ,Ichiro Kawachi, Maria Glymour 编著

王培刚 杨银梅 梁静 等 译

过去50年来,人们对社会和社会组织如何影响群体健康和幸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认识到它可以作为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不平等和改善人群健康。社会流行病学在这一时期出现,借鉴和吸收了许多研究者的经验.本书对近年公共政策领域、流行病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并回顾了社会领域的大量实证研究,为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本书旨在改善健康,提醒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政策,了解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以及政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银发产业译丛 ·

银发产业概论(第二版)

[韩]李义勋(이의훈)  [韩]金秀英(김수영) 著

杨超 胡梦瑶 译

李义勋,美国乔治亚大学商学院Ph. D,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经营科学系教授。

金秀英,釜山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福利学博士,京城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

杨超,临沂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胡梦瑶,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博士生。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1部分为银发产业的登场和背景,包括三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为银发企业经营,也有三章,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和营销等相关内容。第三部分为银发产业领域,详细阐述了休闲、教育、金融、住宅、医疗、银发用品等相关领域的内容。第4部为银发产业的未来。该书可为我国老龄社会应对提供相关理论借鉴。



社会福祉设施运营理论与实践

[韩]严美善(엄미선) 著

孟祥祺

严美善,韩国网络大学社会福利学教授。

孟祥祺,博士,临沂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

这是一本讲述韩国社会福利设施设立、运营相关理论和实际的书。随着产业化的急剧发展,过去通过家庭功能解决的诸多问题现在已无法在家庭内部解决,迎来了社会负责解决的时代。韩国也不例外,为了解决高龄化、低生育及多文化社会的到来带来的多种社会问题,需要设立和运营多种形态的社会福利设施。

本书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作为社会福利设施总论,以概括理解非营利机构及社会福利法人、社会福利设施等为目的进行了叙述。第二部分提出了运营社会福利设施所必需的项目企划、人事及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宣传、资源开发和设施评价等具体方法。第三部分叙述了社会福利事业法规定的社会福利设施的设立及运营的实际内容。

(上下滑动浏览全部书籍信息)

·  福利环节  ·


你最期待哪本书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小思将抽取三位

赠送近期新书哟~






策划:myx

排版:myx dmz

审校:ly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