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③ | 根深叶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2-06 09:32 浏览量 162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界定了“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并对“第二个结合”进行重点阐释,凸显了“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概括了“第二个结合”达到的三个“新高度”,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因此,“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的产物,深刻体现了新时代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提出,具有宏大而广阔的时代背景。“第二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道路的实践创新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重大成果。
(一)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同时还指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方向,为“第二个结合”的正式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第二个结合”正式提出的过程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阐发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一气贯通的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
只有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原理和重大意义,才能自觉将“第二个结合”作为党和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一)“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文化生命
“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自在走向自为的转变,让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中国形式、中国形态的同时,更具有了中国文化生命。“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成果之一,就是创立了具有中国文化生命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脉。“第二个结合”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中华文明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贯通关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更加深厚牢固。
(三)“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资源的思想解放,让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经过“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传统与现代才能真正建立起连续发展的关系,从古老文明到现代化才是连续发展的文明进程。经过“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现代文明不再是对古老文明的简单否定和消灭,而是对古老文明的赓续发展,是古老文明自我更新的结果。
(四)“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文化主体性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最为深刻地表现为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自我决定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深刻体现为对中华文明发展道路连续性的自觉追求,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自我抉择。
“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结合”中形成了新文化,建设起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对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的实现和承担。
(五)“第二个结合”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产物;是经由“第二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必须遵循的规律性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必须遵循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超越西方现代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新文明,同时也将是一种坚持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形成,表明了一种天下文明的大格局,一种立足世界本身、超越自我中心的文明格局,一种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各得其所、不齐而齐的大文明,一种在具体文明之间经由交流交往交融所塑造的新形态的人类文明。
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胡子轩
书籍信息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著
2024年1月出版/定价128.00元
ISBN 978-7-5228-2466-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的研究成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本书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破解百余年来困扰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指南,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成绩斐然,坚定了全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数字文化中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文化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宗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当代体现,为当今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的道义目标和伦理准则,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国贡献。
书籍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① |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② |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伟大飞跃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