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为人梯者』说丨孙少华:砥砺潜行编研路,钝石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1-31 10:08 浏览量 2279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编
者
按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文学遗产》编辑部孙少华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孙少华
编审,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文学遗产》主编(代)、编辑部主任。
孙少华
《文学遗产》编辑部
砥砺潜行编研路,钝石终成巧手针
——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2009 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至今已经十四年了。在十余年的编辑工作中,我一边努力提高编校水平,一边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提高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编辑和科研工作的认识。
编辑工作中最辛苦、压力最大的,莫过于校对。由于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刚毕业就直接从事审稿、编稿、校对等工作,甚至担任值班编辑,让我倍感吃力。如果说审稿、编稿和值班编辑工作还相对容易上手,那么校对工作则是千头万绪,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要领。当时我的校对学习渠道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规定的校对规范和编辑部结合各种校对规定自行制订的校对条例,第二个是编辑部外聘校对人员的校稿范本,第三个是编辑部老编辑的“传帮带”。当时还是人工排版,脱文(甚至墨钉)、衍文(甚至段落重复)、错行,都是很可怕的错误。我当时虽然认真熟读、抄录了各种校对符号和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校对错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记得有一期刊物我担任值班编辑,正式出刊之后,发现一篇仅有二三百字的札记中漏了一个字,英文目录中作者人名错了一个字母,这使我非常内疚,感觉因为自己的失误给杂志抹了黑。我将这两个错误复印下来,贴在华兴园宿舍的墙上,每次看到,我都暗暗提醒自己杜绝再出现类似错误。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对水平,我特意准备了一个“校对纠错本”,将平时出现过的校对错误和标准答案分门别类抄录下来,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加强记忆。经过一年的学习、训练和积累,我的校对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第二年就在编辑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但正所谓“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校对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在以后的校对工作中就不再出现校对失误。毕竟我们每次面对的文章和作者不同,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各式各样,因此大大小小的校对失误还会不时出现。我一边参加各种编辑培训以提高自己的编校水平,一边在担任支部书记和编辑部副主任后,逐渐参与到编辑部编校制度的制订和完善的工作中,制订了党支部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党员在编校工作中的模范作用,不断优化校对规范和校对流程。目前,我们除了编辑部内部人员负责的三个校次之外,再加上外聘校对人员负责的两个校次,以及二审的核红、总编辑的蓝样通读,每期至少要经过五个完整校次和两次通读。这种做法,分工合作,责任共担,加强了集体力量在校对流程中的作用,提高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编辑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在十余年的编辑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编校是一个单调、枯燥、艰辛的工作,作为编辑,要热爱、敬畏这个岗位,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更要忍辱负重,承受得住委屈。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编辑、校对工作(尤其是繁重、多轮的校次),如果再加上科研,那就需要编辑们付出较常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需要牺牲更多休闲、娱乐甚至陪伴家人的时间。正如一位裁缝师所说,外人只看到了裁缝师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制作时尚、漂亮衣服的便利或成绩,但看不到他们机械、单调、枯燥、周而复始的排料、划样、裁片、换片、编号等工作背后的艰辛和苦恼。任何一个工作,可能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编辑有时候会遇到很多误解,其实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的人,需要更多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每个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道”, 只要各自遵守其“道”,尽职尽责,在本岗位上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可以无愧于心,无愧于“道”。
当然,对别人的误解和批评,我们也要正确面对,尤其是要虚心接受正确的批评和合理的建议。毕竟,编辑是一个神圣的岗位,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编辑人员,除了在编辑、校对的各个环节付出努力外,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将编辑岗位作为抬高自己身份的平台。刚进入编辑部的时候,我有次给其他杂志投稿,以编辑身份署名,让主编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这使我认识到,任何一个编辑,如果仅仅将编辑工作作为抬高自己学术身份的工具,而不努力真正提高个人的编校水平和学术水平,那就是对编辑工作的亵渎,也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不负责任。
编辑工作是艰辛的,但也有快乐。编辑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快乐,不单单是编校水平的提高,它还让我在工作中磨炼了性格、开阔了眼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每一次看着自己编辑的文章发表出来并获得好评,我在获得工作上被肯定的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快乐。但这份快乐的获得,也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忍受委屈,忍受埋怨,甚至忍受误解和指责。这背后其实就是要求编辑要永远保持一颗谦虚、平和的心,要有容人之度、容文之度、容事之度。更重要的是,做好编辑工作,离不开编辑个人的学识和胆识。
记得刚刚从事编辑工作不久,我在审稿、用稿上还没有太大把握,工作中比较谨慎。有一次,送去外审的一篇文章被审稿专家否决了,我就按照流程直接给作者退了稿。作者对此不甚满意,给我写邮件表达了不满。虽然我的退稿做法也符合审稿流程,但作者的不满意,还是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存在瑕疵。我将此事汇报给主编,后来我们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外审专家审稿制度。事后我主动与这位作者联系,对我们的审稿流程与双向匿名外审制度作了解释说明,得到了他的理解。还有一次,一位作者先后三次投稿都被外审专家否决,他非常恼火,指责我们找的外审专家“不专业”。事实上,我们给他选的外审专家都是涉及这一选题的专业人士,我只能一边解释、安抚,一边请他继续投稿。虽然当时这两位作者的文章都没有发表,但因为我的耐心工作,后来我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这两件事并非我工作中的直接失误,但也让我认识到,作者来信反映的一些意见,虽然未必完全符合编辑部制度规定,但既然作者提出了问题,我们就应该予以重视并及时解决。尤其是那些被外审专家否决的稿子,需要我们调查清楚具体原因,区别对待。如果属于具有创新性观点、不同于流俗的稿子,责任编辑需要结合自己的学术认识做出独立判断,需要具有一定的学识和胆识,敢于发表具有一定创新性、能引起新思考的文章,让它们去接受学界的讨论,去经受学术实践的检验,不能简单退稿了事。有一次,一位作者投来的稿子,学术观点和当时学界一位著名前辈学者不甚相同。但这篇文章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我就申请送专家外审。因为作者的观点在当时属于非常新颖的说法,所以很快就被一名外审专家否决了。第二名外审专家指出了该文与时下观点的不同,但认为也有合理的成分,值得推荐发表以引起学界讨论。我结合两位专家意见,反复阅读原文,觉得该论文还是有发表的价值,于是就撰写了详细的推荐意见。这篇文章发表出来后,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编辑必须走编研一体化的道路,即编辑必须要在提高编校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每位作者投稿的时候,不仅仅信任期刊的权威性和外审专家的客观公正,还信任编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他们不但渴求自己的每次投稿都会被录用,而且更期望自己的稿子能遇到一位有责任心、有学术水平并有独立学术判断力的编辑。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相长符合教学规律;对于编辑来说,编研相长也符合编辑、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我在十余年编辑工作中的最大收获,就是在编校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刚进入编辑部的时候,自己还不是很擅长写综合性文章。当时院、所领导和主编都倡导期刊编辑走编研一体化道路,我就在平时审稿过程中反复揣摩,从优秀作者的文章中汲取经验,从发稿会上同事们的发言中体会为文之法。正是在编校工作中,在和作者反复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拟定题目、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论文框架、如何展开论证并层层推进得出文章的结论,学会了如何在确立个人研究领域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选题。尤其是,在接触不同学术风格、不同研究类型文章的过程中,我在文献梳理能力、理论概括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这是我从编研一体化工作中收获的最大成绩和最大快乐!
在编研一体化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领悟到,编辑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都需要做到团结协作、遵守规范、不计名利、客观公正,永远保持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初心,谦虚谨慎,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这些话说起来都很容易,但要做到并长期保持,其实难度很大。刘禹锡《砥石赋》曾云:“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只要坚持,我们的编辑和科研水平都可以慢慢得到提高;只要用心,作者那些本来不够完美的初稿,就可以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直至发表。作为编辑,名义上是在为他人作嫁衣,但其实也是在不断磨砺自己、提高自己。编研相长的事实证明,我们编辑和作者一样,都需要经过这种“石以砥焉,化钝为利”的过程。我们作为编辑的最大价值和最大快乐,也正体现在这种个人和他人“化蛹为蝶”的过程之中。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