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丨《世界历史》2023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1-31 10:08 浏览量 172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投稿网址:sjlsbjb.ajcass.org
《世界历史》创刊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是我国世界史学科领域唯一的权威期刊。本刊关注世界历史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注重国际学术前沿,特别重视从中国视角探索和回答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上,展示我国世界史学者的真知灼见。辟有环境史、海洋史、医疗社会史、冷战史、全球史、学术史、区域国别史、史学理论和方法等专栏。该刊主要面向国内高校世界史和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外事工作人员以及世界历史和国际问题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历史爱好者。
·冷战与美苏关系·
乔治•舒尔茨与美苏中导谈判
刘子奎、袁怡
冷战期间的美苏科学合作与竞争——以“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中心的考察
史宏飞
再造天竺:东亚视域下日本中世王权与“佛国土”的建构
康昊
朝鲜王朝承政院制度的源流——以中国官制影响为中心的考察
张澍
16世纪德意志地区的狩猎权问题与农村社会秩序的转型
王倩
奥维德《岁时记》在中世纪西欧的传播与接受
张子翔
·古代文明研究·
众神之地:古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中亚的信仰世界
吴欣
建构“理想国”: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城市规划的兴起和发展
刘峰
·史学理论研究·
演化视野下的人类史分期问题探讨
张文涛
·学术动态·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第三届中国世界史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朱剑利、罗宇维、高天宜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 子 奎、袁怡
内容提要 里根上台后,美苏在日内瓦就影响欧洲安全与稳定的中程核导弹问题进行会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作为里根在军备控制方面的代言人,在中导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园艺”外交理念,主张把美苏可能的争端消除在萌芽状态,摒弃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攻击,加强与苏联的联系和交往,努力培养美苏信任,积极促成美苏首脑会谈。与此同时,舒尔茨坚持对话和威慑相结合,信奉以实力求和平,支持北约的“双轨决定”和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促使美苏开展持续的核军控谈判。他把从根本上削弱苏联的原则性和达成协议的灵活性相结合,推动美苏于1987年达成《中导条约》。这既从根本上削弱了苏联与美国争霸乃至对抗的基础,又维持了西方联盟的团结,还迎合了世界各国无核武器的愿望,使美国在世界舆论中赢得了更好的国际形象。。关键词 美苏关系里根政府乔治·舒尔茨中导谈判 军备控制冷战期间的美苏科学合作与竞争——以“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中心的考察
史 宏 飞
内容提要 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是由科学家发起,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的大规模国际科学合作活动。科学研究具有的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双重属性,既反映在科学家推动“国际地球物理年”进行的过程里,又体现于美苏两国政府为展示科学实力、获得冷战优势而支持这项活动的考量中。南极科考和外层空间探测是“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两项重要内容。在此期间,南极科考项目的推进促成极地科考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南极条约》的达成。美苏为了获得外层空间优势而进行的卫星竞赛,引发了“太空时代”美苏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苏关系,留下了重要的国际关系遗产。苏联积极投身南极科考合作交流,使美国将苏联排除出南极的“国际化”政策意图无法实现,避免了冷战扩展到南极和南极的军事化。美苏科学家达成的有关太空研究的合作规则,为此后国际社会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美苏冷战科学合作 国际地球物理年南极条约卫星竞赛再造天竺:东亚视域下日本中世王权与“佛国土”的建构
康昊
内容提要 再造天竺,是印度佛教衰落背景下日本中世王权神圣性建构的一种形态。即以“转轮王”观念为核心,通过大规模的造寺建塔、抄经埋经、搜集佛教重宝等活动,将平安京及日本列岛塑造为“转轮王”治下的“佛国土”。再造天竺的意识和实践在东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东亚部分政权有与日本类似的寻求作为“想象异域”的天竺,谋求吸收天竺圣地性的宗教和政治实践。再造天竺也是促使日本中世王权与显密佛教密切结合,使中世王权佛教化转型的背景之一。日本中世王权的“再造天竺”实践虽呈现对外的自中心意识的特征,却更多地以对内统治为目的,缺乏国际竞争或文化竞赛的意识,其首要目的是借用显密佛教思想塑造中世王权的超越性权威,获取在中世主从秩序和权门体制中的更高影响力,构建神圣化的王权。朝鲜王朝承政院制度的源流——以中国官制影响为中心的考察
张澍
内容提要 承政院是朝鲜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具有王命出纳、国王近侍、参决机务、勾连行政部门等诸多职掌。其前身为高丽王朝中枢院承旨司,朝鲜王朝初期继承此制,经多次官制变革,至太宗五年(1405)确定为独立的正三品衙门,以知申事等六代言为长官,世宗十五年(1433)改六代言为六承旨,此后形成定制,实行至朝鲜王朝终结。承政院制度的形成,是中国政治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高丽前期仿照北宋枢密院承旨司而设置中枢院承旨司,同时也将北宋翰林学士承旨一职引入高丽官僚体系,此二种“承旨”的不同职权,因高丽后期引入元朝怯薛必阇赤制度而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蒙元色彩的近侍官僚体制;朝鲜王朝初期,又在明初宰相制度变革的推动下进行中枢官制改革,最终形成承政院制度。以上过程可以体现朝鲜半岛政权在接受中国文化影响方面所采取的持续性和选择性态度,这种接受影响的模式也是朝鲜王朝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关键词 朝鲜王朝 承政院 中国官制 高丽官僚体系中国政治文化16世纪德意志地区的狩猎权问题与农村社会秩序的转型
王倩
内容提要 在16世纪的德意志地区,狩猎权问题凸显,这一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折射了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德意志农村社会秩序转型过程中各阶层的博弈。诸侯在区域化集权的邦国构建进程中,通过强调排外性狩猎权来向属民展示至高统治权威,并以此来拓展邦国统治权;地方领主和下层贵族面对封建主义危机,将争夺狩猎权作为维持传统身份特权的一种手段,并通过恢复农奴制来强化领主权,以侵占农村公社的狩猎资源。这两种争夺狩猎权的斗争都威胁到农村公社的自治权和农民的公地资源使用权,是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秩序危机的表现。1525年农民战争呈现了不同于中世纪传统农民起义的新特征。其目标从限制领主滥用狩猎特权,修复封建契约关系,上升到财产权层面。农民要求将野兽资源收归公社所有,争取自由狩猎权。这一目标反映了农民以农村公社的自治原则和公共利益精神为依据,自下而上地塑造农村社会新秩序的尝试。关键词 德意志诸侯邦国 农村社会秩序 狩猎权自治公社农民战争奥维德《岁时记》在中世纪西欧的传播与接受
张 子 翔
内容提要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岁时记》在中世纪西欧经历了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历程。在12世纪之前的中世纪时代,修道院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促进作用,修士们的使用目的在于学习拉丁语和歌颂教俗显贵。后者说明政治因素对《岁时记》传播与接受的影响日益显著。12-13世纪期间,文本的传播范围和复制质量有了显著进步。经院学者成了主要的接受群体,他们通过引用、评注的方式,对该诗进行基督教化阐释,以实现道德教化、坚固信仰等目的。虽然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错谬之处,却反映了经院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古典著作自身的价值。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相关文本走上了一条精致化发展道路。人文主义者出于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加深了对诗歌本身的了解,但在文学创作时则进一步与基督教思想融合。《岁时记》在中世纪西欧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也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历史。关键词 中世纪西欧岁时记古典文化 人文主义基督教化众神之地:古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中亚的信仰世界
吴欣
内容提要 文献和考古材料显示,从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中亚人信仰多种神祇,多种宗教在中亚并存,其宗教格局显示了当地、古伊朗和古波斯几种传统的结合。琐罗亚斯德教作为制度在中亚业已存在,但尚未成为该地区信仰体系的核心,水神崇拜在当地的宗教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不同信仰体系下的宗教建筑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又在选址位置、祭祀坑与火的使用,以及神庙废弃后的埋葬仪式等方面展示出了诸多共性。这些共性与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也各不相同,有文化层面上的,也有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既有不同宗教对共同的古老传统的继承,也有特定宗教对中亚的地区性习俗的传承。该地区独特的宗教格局的形成既是自然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也与古波斯帝国的管理方式和宗教政策息息相关。关键词 古波斯帝国中亚 宗教格局 琐罗亚斯德教水神崇拜建构“理想国”: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城市规划的兴起和发展
刘峰
内容提要 古代希腊的城市聚落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村落自然联合发展而成的城市,其内部街道杂乱,建筑布局也无规章;另一种是经历了缜密规划的“希波达姆斯式”城市,内部街道规整,房屋规格一致,呈棋盘状分布。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在迈锡尼王宫时代末期萌芽,大殖民时代为这一思想提供了实践空间。随着城邦制度的成熟,海外殖民地的实践检验,希腊人的城市规划思想日趋完善,以市场为中心,几何形状为轮廓,内部街道呈网格状分布的基本布局已然成型。古典时期希腊哲学家对理想国的追求,不仅包括对理想政体的讨论,还包括对理想城市形态的设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很多哲学家已认识到,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帮助不同类型的政体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在此背景下,棋盘式的城市布局以希波达姆斯之名逐渐固定,在雅典的推广下日臻完善,希腊化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欧洲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关键词 希腊城邦制度希波达姆斯聚落形态城市规划理想国演化视野下的人类史分期问题探讨
张 文 涛
内容提要 人类史分期问题是历史学无从回避的根本问题。启蒙时代以来,自上而下的历史哲学分期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历史学分期体系各有优长,同时也各有局限性。前者缺少实证材料的支撑,后者缺少理论的系统性。随着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现今我们可在演化视野下,将自然科学的新知识、自上而下的历史哲学传统、自下而上的历史学传统三个方面优长相结合,对人类史分期问题尝试做出新的探索。综合人类学、考古学与遗传学提供的不同时间序列,可以将语言形成或人类形成时间暂定为50万年前。语言为人类通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强大工具。以历史上三种新增的重大变量--农业、国家、科学为路标,50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可分为依次叠加的四个时代:语言时代、农业时代、国家时代与科学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渐复杂化的趋向,新兴的生物技术为改造人类提供了更好的可能性。
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历史”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