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1-31 10:05   浏览量 18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章太炎,一个名字,一段历史,一种思想的激荡。他的一生充满争议,思想之路曲折多变,他是晚清这个复杂又充满动能的时代的见证者。《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一书带领我们更深入地探索章太炎充满个人色彩的思想革命,讲述东亚知识分子如何在中西学术典范之间折冲樽俎,并挖掘那些曾被压抑的现代性脉络,借由章太炎的思想谱系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真儒术与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

思想史的探究往往会面临两种古今对话的境况:一种是发掘出过去曾经存在却未被认知的新奇观念图景,它截然不同于当下人们所认同的宇宙自然规律、人类社会伦理结构及运行方式;另一种则是发现前人某些重要观念现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或者早已为学界陈词。为切实走进历史观念生长、蔓延乃至发生撕裂的语义环境,进行前一种研究需要一个“去陌生化”的过程,从事后一种研究则需要一个“去熟悉化”的过程:对“陌生”的历史观念去陌生化,意味着于意料之外,探索符合历史真相在情理中的解释;对“熟悉”的历史观念去熟悉化,则必须体察貌似平平无奇的观念、宣言在登场之初惊涛骇浪、石破天惊的意义,把握它们与历史情境相拉扯所形成的巨大张力。只有这样,思想史才能从梳理“观念的历史”(The history of ideas)走向探讨“在历史中的观念”(Ideas in history)。而当把历史观念置诸横向层累的空间视域时,在异己事物的对照下,更有助于排除那些令人模糊的熟悉感。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后易名为炳麟,字枚叔。


所谓章太炎“儒术新诠”,意指1899年章太炎《儒术真论》一文将真儒术之本质严格定义为“以天为不明及无鬼神”。从思想学术史角度观照章太炎对儒术的这种新诠释,会面临第二种古今对话的境况。即在“上帝已死”、祛除巫魅的世界范围的启蒙思潮,以及占据近代中国思想主流的无神论谱系中,“以天为不明及无鬼神”这一观点本身并无特异之处。到18世纪中叶,在步入现代文明的地域,“万有引力确实是物质的内在性质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内在的吸引和排斥加上大小、形状、位置和运动,成为物理上不可还原的物质的第一性质”。《儒术真论》的两篇解说性附文即《视天论》与《菌说》呈现了为章太炎儒术新诠提供支持的知识基础,它们推崇以牛顿力学原理为支柱的近代宇宙天体理念,以原子微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解释万物的产生。这意味着章太炎的儒术新诠又可被视为16、17世纪科学革命所致学术“范式转换”的后续和不十分到位的常规普及性工作。


回到19、20世纪之交中国的历史场域,章太炎的儒术新诠却着实不同凡响。一方面,正如既有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它既是章太炎跟康有为之孔教论进行艰苦思想鏖战的成果,又受到明治日本国体论这一跨文化因素的激发。它参与了彼时思想界最激烈焦灼的问题讨论,充满了历史对话的活跃因子。另一方面,也正是本节要着重考察的,分析架构章太炎该学说的逻辑构件,包括他将真儒术之本质界定为“以天为不明及无鬼神”的文献依据和理论基础,近代中国学术嬗变的动态图景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现。此处所谓学术嬗变,除了包含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指出的科学革命所带来的“范式转换”这一普遍层面,还意味着学术风气转移、话题变换、方法改辙等学术史中的跳跃与撕裂,以及学者间的共识、争竞等一系列更加具体鲜活的层面。

章太炎往来书信图片

图源苏州博物馆 “太炎传薪——章炳麟与苏州展”现场


章太炎在对儒、墨差异进行再讨论的过程中,将焦点放在墨家对儒者主张“以天为不明”及“无鬼神”的批评,将其落实为确认“真儒术”的文献依据。他一则继承旧学,欣赏孙诒让代表的“本说经家法,笺释诸子”的传统,再则又试图区隔治子与治经的径路,将治子界定为“寻求义理”的“主观之学”,为“旁采远西”、涵纳新学提供管道。1840年代海通之后,以牛顿定律为支撑的近代宇宙天体的认知被全面译介入中国,迅速更替了明末传入的旧西学。在它对中国学界产生的第一波大面积影响中,章太炎的儒术新诠处于较前锋的位置。植根于牛顿定律,章太炎的《菌说》论述了万物自己生成、自己进化的万物“自造”说,奠定了他“依自不依他”哲学和思想的基础。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哲学,以往一般从他汲取佛教义理的角度予以解析。章太炎的学术经历了由儒入佛的过程,从早年“独于荀卿韩非所说,谓不可易”,到辛亥革命前十年“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菿汉三言》,第60页。)本书侧重讨论的《儒术真论》撰于1899年,属于章太炎早年的学术思路。对章太炎此一时期所奠定的“依自不依他”观念,本书更多地从儒学及西学方面进行考察。一如胡朴安所说,学术作为“有生之物”,其生长演变,“一产生于外部之结婚,一产生于内部之反动”。章太炎的儒术新诠无论是从科学革命“范式转换”的普遍视角来审视,还是察之以中国传统学术的自我调适及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近代中国学术嬗变的某些重要面相。

本文摘自《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第一章第二节。


书籍信息

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

的思想世界(1851~1911)


彭春凌 著

2024年1月出版/定价158.00

ISBN 978-7-5228-2650-9

反水投注网站 · 鸣沙


内容简介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作者简介

彭春凌重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1~202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2014~2015),多次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思想史、全球思想史,以及近代中英日三种语言圈之思想文化交流。出版有专著《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第二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陈平原、王德威、石井刚等作序推荐

★ 观中国思想的今古之变,看世界思想的流动转型: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

★ 剖析既是国学大师也是跨文化哲学家的章太炎,追问清末知识分子如何重启天道、世道、人道的大哉问,探索晚清民国知识谱系的世界化倾向

★ 以章太炎为核心,跨越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中文、英文、日文三个文化圈,中、日、英、美四个国家,用全球史的视野,把握中国近代思想史

书籍目录

绪论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全球史脉动

一   “道之变”与进化

二  章太炎思想从“以进化为枢轴”到“以俱分进化为进境”

三  两洋、三语、四国的思想世界之连锁

四  由横向层累的历史观念出发重绘思想地图


第一章 进化中的宇宙与种群:跨入近代的观念断崖

第一节 何为进步:章太炎译介斯宾塞的主旨变焦及其投影

一  英中日跨语际传译中科学与宗教关系之调适

二  章太炎译介《论进步》的主旨变焦(上);宗教视域淡出

三  章太炎译介《论进步》的主旨变焦(下):与科学遭遇

四  严复理解“进步”立足点的差异及其对斯宾塞的呼应

五  东学滤镜下章太炎对斯宾塞的再认识

小结:“进一步、退半步”的思想全球化


第二节  儒术新诠、牛顿定律与宇宙图景嬗变中的新旧西学更替

一  真儒术与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

二  章太炎对儒墨差异的再认识及区隔治经、治子之法

三  牛顿定律介入章太炎真儒术认知的路径

四  清末西学对明末西学的更替与宇宙图景嬗变的深层次知识基础

小结:国学涵客近代科学


第三节  斯宾塞、拉马克主义与清末的种群竞争论述

一  种群进化论与1850年代以降中英间的知识流通

二  卡彭特与斯宾塞种群进化论的生成及在中国的落地

三  调律种群进化论(上):调整进化位阶

四  调律种群进化论(下):营造“退化”“灭种”焦虑意识

五  用进废退与种群竞争论述(上):分殊斯宾塞、达尔文学说

六  用进废退与种群竞争论述(下):从章太炎看日译新词小结:喧哗舆论的表层和内里


第二章  人的再定位:跨洋流变的“社会学”之思

第一节  自由与秩序之思的跨洋交流:从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一  岸本能武太《社会学》的英美资源

二  岸本能武太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说的再编及其个人主义诉求

三  章太炎翻译《社会学》之前从“乐群”到“隐”的思想动向

四  章太炎对个人自由观念消极与积极两个方向的发展

小结:自由与秩序之思的跨洋流变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人兽之辨的越洋递演:从沃德、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一  章太炎人兽之辨认知的越洋递演脉络

二  岸本能武太对沃德人兽界域的第二次划线

三  章太炎接受人兽之别在“有过去、未来之念”

四  章太炎理解岸本能武太命题的增益与转调

小结:解析人的本质以召唤生活的目的


第三章  反思进化的物质宇宙观:章太炎与以井上哲次郎为中心的东京哲学圈

第一节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及跨越欧亚的思想地图

一  并非两颗运行轨道相似的“孤星”

二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原是旧相识

三  从按图索骥到得鱼忘签

小结:面对进化之宇宙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从茹崎正治到井上圆了:清末革命思潮中的日本宗教学

一  由章太炎参与翻译《妖怪学讲义》引出的问题

二  姊崎正治的比较宗教学与清末革命的展开

三  井上圆了与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

四  同旨中的异趣


第三节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哲学的再会及睽离

一 从《哲学丛书》到《原道》:章太炎再会井上哲次郎哲学及其思想史意义

二 章太炎《读佛典杂记》与森内政昌《认识与实践、实在观念与理想观念》的交叠

三  为什么是“活动”;从章太炎、森内政昌到井上哲次郎的逻辑溯源

四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认识论及伦理观的睽离

五  去宥成别:章太炎齐物哲学和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的纠葛

小结:围绕“现象即实在论”及其政治实践的对峙


第四章  章太炎与转轨中的清末国学及明治汉学

第一节  章太炎将“小学”转型为“语言文字学”及其建国理想

一  从“小学”到“语言文字之学”

二  以“一返方言”拒斥“汉字统一”论

三  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上)

四  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下)

小结:声音和语汇之间的现代中国


第二节 从雅乐到郑声:章太炎与明治汉学

一  章太炎与走向建制化的明治汶学

二 从章太炎首次旅日看《与罗振玉书》中追忆与现实感的汇流

三   《馗书》重订本与明治汉学中的比较文明史取向

四  章太炎批判《汉学》

小结:超越夷夏之辨的雅郑之争


第三节  另一侧的潜流:清末国学变迁与章太炎的明治汉学批判

一  章太炎批判“九能”之士与岛田翰系列事件的发酵

二  清末知识人调适“自心”与“外物”

三   “古物”与“故闻”之学的两途

四  章太炎与罗振玉的分飞

小结:清末国学与明治汉学的二重奏


结 语 近代思想全球流衍视野中的章太炎与五四一代


附录一《馗书》初刻本(1900)中的日本元素

附录二《馗书》重订本(1904)征引日本著述及其所涉西人情况

附录三  章太炎与明治汉学关系表


表1  章太炎《与农科大学教习罗振玉书》(1911)关联人事表

表2章太炎与明治汉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