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1-31 09:11   浏览量 15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文学评论》编辑部罗雅琳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罗雅琳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2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文学评论》编辑。



罗雅琳

《文学评论》编辑部


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2020 年,我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工作。还记得初次来编辑部实习时,是北京夏日那种蓝到惊人、色彩饱和度极高的灿烂天气。编辑部主任王秀臣老师亲自从社科院西门带我进来,我怀着既憧憬又庄严的心情第一次走进编辑部,遇到了许多热情的前辈,领取了被称为“小蓝本”的《〈文学评论〉编辑手册》。时间一晃而过,到现在我已入职三年了。在《“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里,《文学评论》编辑部的前辈何兰芳老师写道,她曾听说“编辑工作至少要做上五年,才算是入了门”,可已有十余年编辑工作经验的她却依然谦虚地表示“觉得自己还是个新手”。相比之下,我连五年的门槛都还没达到。虽然心里确实有千言万语,但此时让我谈“编辑心声”,又觉得言不及义,何其难也!

不过,回想这三年的编辑工作,其中也确实有些特殊之处。可以说,我是一位几乎完全成长于匿名审稿时代的年轻编辑。2020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规范审稿流程,完善匿名审稿制度,编辑部出台新政:在继续执行已开展多年的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全流程双向匿名审稿。也即,当作者在投稿系统中提交稿件时,要删除文档中作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等),与之对应,一审编辑在审稿系统中也无法得知作者身份。此时,我的实习期还不到三周,我的编辑生涯与这一新政几乎同步开启,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极为新鲜和神奇的体验。

就我的体会而言,匿名审稿时代的编辑工作首先是“无私”的。当一切关于作者的信息都被隐去,编辑便只需专注和公正地评价文章本身的质量,而不必受到种种复杂的人情因素的影响。当然,“无私”有时又不免显得冷冰冰。这种冷冰冰的体验,经常为作者所感知。我曾经读到一篇报刊文章,其中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学术期刊的编辑们亲切交往的经历,最后笔锋一转,写到网上投稿流程如何给他以“庞大而冷漠”的“机器”之感。但事实上,这同样是编辑们的体验:我有时会感到,自己只是流水线式的匿名审稿系统中的一位“计件女工”;编辑部的前辈们也会发现,由于一切投稿都要经过匿名审稿系统的筛选,组稿的难度变得极大,有个性的文章过审概率变低,刊物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不过,机器是现代社会的象征,“流水线”则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一大发明,凡事有利有弊,而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是一场利大于弊的改革,由此才成为当前学术刊物的主要趋势。

如何在保证匿名审稿系统的公正性的同时摆脱“冷冰冰”的状态?在我的粗浅感受中,编辑工作的 “有情”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有情”意味着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和细节。刚工作时,我出于某种对于“工作礼节”的惯性理解,只用邮件联系作者,觉得这样更正式、对作者更少打扰。后来,通过对前辈的观察和请教,我才发现在邮件之外以微信和电话展开沟通的重要性。微信能让作者感受到“真人”,电话则带有语气、更多互动,二者都能有效拉近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心理距离。

第二,“有情”意味着作者和编辑之间不是“一次性”的关系,而应该形成长期的互相理解与有温度的同感共情。刊物如人,也应“尊老爱幼”——这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我从编辑部领导和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得出的总结。有的作者是年轻的在读学生或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不敢多问问题,遇到困难只能憋在心里,这就需要编辑主动体会到他们的胆怯,多加询问和关怀;有的外审意见较为尖锐,作者看到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此时更需要编辑注意安抚和详细解释。如何在保证刊物审稿流程规范和审稿意见的权威性的同时,又避免这种权威性给人以居高临下的压迫感,是在编辑工作中需要格外注意的。而如何在一次投稿、审稿、编稿、发表过程中给作者留下美好回忆,进而保持刊物、编辑和作者的长期互动与共同成长,则是对编辑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三,“无私”和“有情”应当互为补益,并不是说审稿阶段只需“无私”而编校阶段就只需“有情”。在审稿阶段,由于完美的来稿是不多见的,大部分来稿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在不清楚作者身份的情况下,编辑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思考文章的优缺点及其成因:某些新颖逼人的观点,到底是确有发现还是故作奇谈?某些不尽完美的论述,到底是学识不足还是锐气使然?某些宏大流畅的文章,到底是端正平和还是四平八稳?不是挥着大棒将略有缺点的文章“一竿子打死”,而是体谅可以改进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发掘真正的学术新见,这要求编辑在审稿时保持一种“无私兼有情”的态度。而到了编校阶段,与作者沟通时既要心怀“有情”,也不应忘记“无私”。曾听一位在别处工作的编辑朋友讲述她的亲身经历:在工作之初,因为与某位作者早有交情,信任较为充分,所以在编辑该作者的文章时未加仔细查验,结果没想到该作者也由于这份交情和信任而大为放心,想着文章可以由编辑处理。在双方的双重疏忽下,文中的许多错误到最后关头才被发现,幸好未曾造成事故。这个故事让我大为警醒。编辑是一门具有专业性的技术活儿,学术上具有远见卓识的作者并不一定能编好文章。编辑和作者在平日里要建立互信以至“心通”,但“心通”一定不能转化为“心大”, 这便是编校阶段的“有情兼无私”。

第四,学术编辑大多同时也从事学术研究,而编辑工作和科研工作所遵循的逻辑其实并不完全相同。批判思维是学术研究的优点,但宽容平和或许才是编辑的美德。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编辑而言,这更需要一场漫长的精神修行。在这个意义上,“无私”和“有情”理当成为我的座右铭,鼓励着我戒除一元化思维,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与视野。编辑工作所教会我的,是克服在学生时代所形成的“成一家之言”的强烈冲动,学会欣赏与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是摆脱论文写作的思维定式,在向他者的不断敞开中真正意识到好文章是多种多样的;是在依然珍惜锐气与锋芒的同时,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并将文章打磨得更加公允。由此,编辑工作对我而言更有了超越“职业”的意义,它让我在作为“人”的意义上感知到自己的进步,在看似枯燥的劳作中惊喜地发现自己逐渐拥有了一颗年少时曾经向往过的稳定而又开放的心灵。我想,这或许是编辑工作给我的最宝贵财富。
尽管时不时有各种苦恼,但我在这三年的编辑工作中所主要见到的和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各种丰富和美好的情感。有时读到一篇佩服极了的文章,心里牵挂许久却一直不知下落,直至在发稿会上“揭谜”,便有种神交许久终得相认的安心感;有时发稿会“揭谜”后发现某篇好文章的作者早在微信通讯录中,但对方事先却遵守规定、没有“打招呼”,我心里的景仰便会格外添上几分;有时通知作者用稿消息,听到电话那头声音中忍不住的雀跃惊喜,自己也会随之受到感染。审稿系统“无私”,人则“有情”;编辑在维护学术评价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时需要“无私”,但在作为繁荣发展中的学术共同体之一员时定然“有情”。“无私”和“有情”本就内在贯通,只有无特定之“私”,才能做到普遍“有情”。但若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达到作者与刊物的信任无间、合作有恒,可谓极高极难的境界,这将鞭策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成长。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