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 | 《财贸经济》2024年第1期目录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1-17 09:07 浏览量 165
推进新型工业化主题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
刘元春/5
深入理解推进新型工业化
郭克莎/17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逻辑与路径
黄群慧 李芳芳/28
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资源配置的影响
周 博 梁蕴佳/39
资金转移配置、央地目标偏离与政策治理的靶向性:以环境治理为例
张海峰 沈坤荣 梁若冰/55
金融发展赋能城市“小巨人”企业培育及创新
——从金融集聚到金融科技
蔡庆丰 舒少文/72
“广开言路”能抑制公司违规吗
陈良银 黄 俊 陈信元/89
企业数据技术能力对市值和利润的影响
——基于大数据专利的机制检验和互补性投入分析
陈 楠 蔡跃洲 马文君/106
前端环境规制、清洁生产与就业冲击
——来自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经验证据
安梦天 何爱平/124
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尹 恒 张道远 李 辉/141
外需疲软、出口受阻与中国制造业比重下滑
李小帆 孟 克/158
内容提要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数据成为新要素、创新成为新主驱动力、协调融合发展成为新思路、绿色低碳成为发展新底色、高水平开放成为新拓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目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中长期多重战略重任的实现路径,数字化变革、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导向等重塑了我国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为此,我们需要重点从关键要素、融合创新、结构优化、政策转型等方面完善工业化的运行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 新发展理念 数字化转型
作者简介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200433。
内容提要 最近,党中央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战略取向是扭转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2002年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相比,当前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有了新的含义:新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为基础、为动力的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框架和新要求,必须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加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能力,加强对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作用;二是坚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三是坚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同时,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推动异地城市化逐步或部分向就地城镇化转变,从产业、人口和要素三个维度促进以小城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格局 新型城镇化
作者简介
郭克莎,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362021。
内容提要 不同时期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中国的实践不断丰富并促进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核心内涵,抓住了工业化就把握了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不断使西方传统工业化理论面临挑战,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深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及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抓手。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协同演进,论证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论证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理念已渗透并支撑着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实现的各项先决条件,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辅相成,并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发挥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中国式现代化 协同演进 理论逻辑 现实路径
作者简介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00836;
李芳芳(通讯作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100083。
内容提要 更好地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银监会2011年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融资限制政策为冲击,结合丰富的微观数据,从效率损失的视角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政策启示。研究发现:以负债率为考核的信贷限制政策使地方政府通过注入土地资产来降低融资平台的负债率,随后的债券发行监管放松促使其融资方式从信贷融资转向债券融资,而规模扩张动机和较低的债券融资成本进一步刺激了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张;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扩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雇佣、工资和收入都产生了挤出效应,其中的重要渠道是,商业银行持有大量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间接挤出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基于Whited和Zhao(2021)的融资错配模型,本文发现中小企业在面临债务融资受阻时,由于缺乏权益融资的渠道而不能灵活地调整其投入和产出,并最终导致了资源错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增长伴随的挤出效应和资源错配效应严重制约了公共财政支出的稳增长效果。
关键词 债券融资 挤出效应 资源错配效应 融资平台
作者简介
周博,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611130;
梁蕴佳(通讯作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610065。
内容提要 央地关系的处理是挖掘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引擎,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环境治理政策为例,利用有限理性的行为公共经济学理论,从资金转移配置视角剖析央地目标决策与政策治理靶向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低碳城市”试点的推行为切入点,实证评估试点直达与试点中转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异质效应,发现“直达试点”对城市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中转试点”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没有显著作用,政策直达具有更强的靶向性。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晋升机制和发展压力作用下,“中转试点”的地区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更易诱发转移配置行为,加剧地方执行目标与中央制定目标的偏离程度,导致其政策靶向效应较弱,政策治理效果不明显。本文揭示了央地决策目标偏离的根本原因,为研究政策治理的靶向性与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实现央地决策目标一致、全面提升国家与政府治理能力指明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 政府治理能力 资金转移配置 央地目标偏离 靶向性
作者简介
张海峰,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210046;
沈坤荣,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08;
梁若冰(通讯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文澜学者”讲座教授,430073,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61005。
内容提要 金融与科技是新时代区域竞争的焦点,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国216个城市样本及“小巨人”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传统金融发展和新兴金融发展均能促进城市“小巨人”企业培育及其创新,但后者的促进作用更强。影响渠道分析表明,城市两个层面的金融发展能通过激发“小巨人”企业的创新热情(想创新)、提升其创新失败容忍度(敢创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优化管理层人力资本结构(能创新)促进其研发创新,且金融科技在上述各渠道中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和金融科技都能够提升其创新质量、赋能城市高质量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两个层面的金融发展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非国有及小规模“小巨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金融集聚 金融科技 “小巨人”企业 企业创新
作者简介
蔡庆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361001;
舒少文(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361001。
内容提要 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场景,从企业内部机制设计的视角,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3—2019年数据,考察了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的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内部人举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降低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分析师跟踪程度较低以及媒体报道较少的公司中较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当员工维权意识更强、薪酬更高和有财务专业背景董事比例更高时,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内部人举报制度还有助于降低公司受到监管问询的概率。本文研究在丰富公司举报制度和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和监管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全面理解公司内部机制设计、规范内部人行为和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内部人举报制度 分析师跟踪 内部治理 公司违规
作者简介
陈良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博士,201620;
黄俊(通讯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33;
陈信元,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33。
内容提要 数据技术能力是将原始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的前提和关键所在,直接影响上市企业的市值与利润。本文使用与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相关的专利统计量表征企业数据技术能力,分析其对市值和利润的影响效果与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据技术能力可以带来显著的市场价值提升,但多数企业还无法将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收益,可能对其长期市值产生负面影响。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和批发零售企业所获得的市值提升最为显著,而工业企业则可能承受财务收益的负向影响。工业互联网供应商企业能够将数据技术能力转化为盈利手段,并辅之以研发人员投入、研发资本投入、政府补贴、IT基础设施等互补性投入,从而实现市值与利润的同步提升。为继续推动我国各类市场主体的数据开发利用,建议应注重提升企业数据技术能力,加大互补性投入,开发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培育专业化的数据服务机构,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及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据技术能力 互补性投入 大数据专利
作者简介
陈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100732;
蔡跃洲(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732;
马文君,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100040。
内容提要 前端环境规制在促进企业清洁生产的同时也会产生就业冲击,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稳就业”的协同治理是当前中国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借助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五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的重点企业名单”,将其逐一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精准匹配,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前端环境规制在微观层面对企业清洁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前端环境规制促进了企业的清洁生产与污染减排,但也对企业产生了就业冲击,导致企业就业人数减少,人均工资提高。这一效应与前端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技能替代效应”“成本增加效应”密切相关,企业对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反向变动致使就业人数减少与人均工资提高。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当清洁生产的审核机构为私有企业、与被审核企业为同级和位于本地时,前端环境规制可以发挥更强的清洁生产效应。前端环境规制对清洁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在不位于工业园区、非国有、利用外资较少和合规成本规模较小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中国协调环境治理与就业调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经验。
关键词 前端环境规制 清洁生产 就业冲击
作者简介
安梦天(通讯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710127;
何爱平,西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710127。
内容提要 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是理解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关键。本文在一个整合生产端和需求端的结构估计框架内同时纳入中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使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估计微观替代弹性,然后加总得到宏观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6年微观替代弹性平均为2.877,且制造业要高于服务业。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和资本密集度等其他企业异质性后,中国全行业加总替代弹性为2.540,表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总体呈现替代关系。(2)给定替代弹性估计,2007年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并非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驱动,劳动市场垄断及劳动调整成本等剩余未解释因素的影响也较小。真正动因在于有偏技术进步,它可以解释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187%,且有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描述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演变的整体图景,并据此识别出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核心动力,可以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 替代弹性 劳动收入份额 有偏技术进步 结构估计 要素相对价格
作者简介
尹恒,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72;
张道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2;
李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2。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比重持续下滑,并在2011年之后出现加速态势。诸如产业结构转型等长期因素可能是中国制造业比重下滑的潜在动力,但是无法解释该比重在2011年后突然出现加速下滑。典型事实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比重与外需变化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并且两者同时在2011年后出现明显下降。本文利用“偏离—份额”的实证方法,进一步从因果关系上发现2011年后外需疲软能够解释同期中国制造业比重降幅的50%以上。究其原因,2011年之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强劲增长有效缓解了其他长期因素对制造业比重的负向影响,但是2011年之后受欧债危机迅速恶化、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低迷、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需疲软导致中国出口受阻,由此导致中国制造业比重加速下降。同时由于空间经济联系,外需疲软的负向冲击在国内区域间传导并由此形成相互加强的互动机制。本文发现出口多元化能够显著平抑外需疲软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制造业比重 外需疲软 出口受阻 偏离—份额分析法
作者简介
李小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研究员,100029;
孟克(通讯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100029。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