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活动】会议通知 | 2024年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六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1-15 09:27   浏览量 20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24年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
暨第六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经学会会长办公会讨论,拟定于2024年1月21日全天线上召开2024年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六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承办,主题为“在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春座谈会主题演讲及线上座谈会将以云端闭门形式举行,第六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将以网络直播形式面向公众开放。


· 会议议程 ·


2024年1月21日


09:00-12:00

2024年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

13:30-17:30

第六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第六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 开场致辞 ·  


童根兴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



 · 第一阶段 ·  


主持人/评议人 杨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评议人 黄晓春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 主讲嘉宾及演讲题目 ·


吴越菲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社区治理与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理论延展与核心议题


社会学普遍被认为是一门主要面向过去和当下的学科。尽管有关未来议题在社会学中持续存在,但其重要性长期被社会学理论和研究忽视。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过去”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大规模未来社会巨变的重要性。社会学如何通往“未来”?“未来”可以用于理解当前世界如何被经验、被治理,以及面向未来长期目标下的社会应当如何被组织;“未来”还可作为理解动态社会变迁的关键概念,呼吁社会科学家应当积极投身于世界的形成。


陈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劳动社会学、社会政策理论、数字经济与平台劳动、平台劳动关系与劳动权益保障、不稳定工作与青年就业等问题。


去技能化的悖论: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卖骑手为例


外卖骑手通常被认为是低技能的,甚至没有技能的。但在比较入职时间不同的骑手收入数据之后,本研究发现老骑手的收入明显高于新骑手。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技能对农民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骑手也有技能,而且存在技能的高低。这种技能的高低是他们收入差异的原因。如果果真如此,那么造成他们收入差异的技能究竟是什么技能?如果存在这样的技能,“去技能化”是否就成为一个悖论?


闫泽华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科技社会学、计算社会学、数字治理。

从流程化到模块化: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与生活


数字转型要调和数字技术所开创的认知逻辑同社会文化所传承的运转基础之间的冲突。软件工程师作为衔接数字技术与社会场景的群体,其工作生活不断在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技术化间变换,自身也成为虚拟与现实、公共与私人等张力的集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特征及逻辑让我们看到,数字社会正在建构起一个持续自我更新的模块化社会运行逻辑。这为我们接纳数字转型的不确定性、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社会提供了入手点。



 · 第二阶段 ·  


主持人/评议人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评议人 孙秀林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主讲嘉宾及演讲题目 ·


王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社会工作与福利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理论、老年社会服务、中国社会保障政策。

技术嵌入与养老服务组织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带来了养老服务模式的变革,研究比较了两种平台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以平台经济为基础,服务商与老人群体形成双边开放市场;而行政化的养老服务平台,政府搭建一套独立的平台系统,将技术应用的边界限定在政府控制的服务范畴内,政府购买居家服务必须通过独立的平台、自己招募的提供商供给,形成了内部垄断组织。研究认为,随着平台企业的发展成熟,政府的角色应逐步从补供方转向补需方,给予服务对象逆向选择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学博士。

研究方向:人口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

文化场域张力与父母养育倦怠——基于14个后生育转变国家的比较分析


养育倦怠是履行父母角色时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在低生育率时代备受关注。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微观层面,或主要从集体-个人的文化视角探讨养育倦怠产生的原因,缺乏对养育倦怠复杂社会机制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文化场域张力假说,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基于14个后生育转变国家的相关数据,揭示社会结构和个体特征对形成养育倦怠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通过营造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和积极的文化导向,可以有效降低养育倦怠的发生率。


范新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网络、人口社会学、计算社会科学。

家庭本位和流动中国: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个体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迁移贯穿于个体生命历程,嵌入于家庭生命周期。基于田野调研和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世代的迁移史数据,研究呈现家庭生命周期和个体迁移轨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迁移的原因存在变化;迁移虽然是个体行为,但受到家庭结构和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个体本位向家庭本位的视角转换,以家庭作为切入点理解个体迁移轨迹,能够拓展人们对中国流动人口及社会结构变化的研究和认识。



 · 第三阶段 ·  



主持人/评议人 梁玉成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


评议人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 主讲嘉宾及演讲题目 ·


狄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与历史社会学。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该研究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通过考察外官制改革过程中,帝制中国的行政是如何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审视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


黄晓星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主任,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等。

空间、场景与社会:城市社区/区域发展的社会动力


城市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大多数人都将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城市成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空间。本演讲结合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城市社区和区域发展的动力。空间与社会的互动是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线索,城市发展从原先的强调经济增长到与文化等相结合,强调创意与社会等。演讲结合空间、文化、场景等不同概念,以城市发展的不同案例为基础,共同漫步于城市区域。


范晓光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转型与分层、计算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学。

镜中的我们:社会学人的社会学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能动主体是全体社会学人。中国社会学史上存在周期性的“本土化”讨论,然而跳出客体化的论辩,找回知识生产的主体,展开社会学人的社会学研究势在必行。本讲演立足华人社会学家调查(ICSVS2022)数据和中国社会学人数据库(CSD 2022),围绕“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高等教育轨迹与工作流动等议题,呈现核心的实证发现,并针对如何引入计算社会科学新范式推进社会学人的社会学研究展开讨论。



 · 总  结 ·  


张  翼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扫码加入社群

获取更多学术活动资讯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