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清学观澜:庆祝陈祖武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1-15 09:23   浏览量 11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速递

清学观澜

庆祝陈祖武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朱彤窗 编

2023年8月出版/198.00元

978-7-5228-2434-5

反水投注网站



开篇语




清代学术,博大精新。清季以来,治此一门学术者,章太炎、梁任公、钱宾四三位大师,后先继起,鼎足而立。陈祖武先生接武诸先达,沉潜其中四十余载,孜孜矻矻,不间寒暑,寝馈以之,开拓精进。

1920年代初,梁启超先生作《清代学术概论》,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勾勒,发凡起例,开启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崭新天地。其尝言:“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一百年后的今天,洵当乎一“文化昂进之时代”。1992年,陈祖武先生推出《清初学术思辨录》一书,继往开来,发为新声。数十年来,著述斐然,迭有创获,殊多建树,不但示范了确然可循的学问门径,而且还树立了卓然可敬的学人风范。

吾等晚生后学,有幸亲炙、受教于陈先生门下,求道解惑,得以稍稍寻知有清一代学术之归趋究竟。值此恩师八十华诞之际,略举聆听教诲、拜读先生著述之所感数端,既志祝贺之忱,亦请大雅赐教。


创辟命题,奠定根基


研究清代学术史,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清朝初期,当政者一再崇奖宋明理学中的程朱之学,然而理学却衰微不振,倒是与性理之学异趣的考据学不胫而走,以至在乾隆、嘉庆之世风靡朝野。如何去解释这种历史现象,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先生认为,明清之际,社会的急剧动荡及其在理论思维领域所反映出的理学瓦解,形成了清初的批判理学思潮。这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思潮:一方面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是一个进步性的思潮;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具有复古倾向的思潮,正是这种复古倾向,导致清初知识界在方法上逐渐摒弃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走向朴实考经证史的途径。

清初学者难以具备比宋明理学家更高的理论思维,故而只能在纠正宋明理学偏颇的基础上向经学回归。基于此一判断,陈先生指出: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学术演进内在逻辑的作用,两者相辅为用,从而规定了清初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这就是:“以经世思潮为主干,从对明亡的沉痛反思入手,在广阔的学术领域去虚就实,尔后又逐渐向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方向过渡,最终走向经学的复兴和对传统学术的全面总结和整理。”而这又和国家要维护长治久安的意志相吻合,所以形成了朴学发展这样一个局面。

正是着眼于清代学术发展本身,陈先生才将经学与理学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提出了一个系统阐释清代学术演进逻辑的新命题——“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开辟了重新梳理清代学术本质特征的新范式。


推溯本原,笃实立论


清代学术以总结、整理中国两千多年学术为基本特征,而最能体现此一历史特色的,则是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陈先生即已专心于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思考,逐渐体悟到:“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乾嘉学派于乾隆初叶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其后的近百年间主盟学坛,实非一偶然的历史现象。它是在彼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众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陈先生指出,清代学术以经学为中坚,两百数十年间,最能体现这一中坚地位者,莫过于活跃在乾隆、嘉庆间学术舞台上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术由博而精,自成体系;乾嘉学派大师辈出,各领风骚。对此一时期的学术史,尤其是乾嘉学派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课题。

历史地看,乾嘉学派活跃于18~19世纪的学术舞台上,其影响所及,迄于20世纪而犹存。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且影响久远的学术流派,它如同历史上众多学派一样,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在陈先生看来,显然不是用吴皖分野的简单归类就能反映的。

为推进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的研究,陈先生以坚实的学术文献梳理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乾嘉学派以朴实考经证史为基本特征的主流学术特色,以及其得以形成的社会和学术背景;在注重揭示乾嘉时期地域学术与学术世家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状况的同时,还在“过程”二字上狠下功夫,力求打破按地域区分学派的窠臼,从而落实并深化了乾嘉学派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新认识。


践行方法,树立风气


《清初学术思辨录》是陈先生进入学界的第一部标志性学术专著。该书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清初80年间的学术演进趋势、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杨向奎先生为是书作序,强调道:“结合清初社会实际而谈学术思想,这是最正确的方法之一。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社会而谈社会思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继梁任公、钱宾四诸先生之后,祖武此书,将脱颖而出矣。”

陈先生没辜负恩师杨向奎先生的期望,不仅持续在清代学术园地孜孜耕耘,而且形成了一贯的主张:探讨清代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必须回到有清一代学术发展的本身上来,要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学术发展的分析,切不可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孤立地进行考察,亦不宜孤立地以某一方面的原因把问题简单化,必须将学术变迁与社会历史的演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开阔视野,多方联系,力求准确地把握历史合力的交汇点,揭示出历史的本质,从而发现其间秩然有序的条贯,或者说是规律。


拓荒新域,别开进境


1994年,陈先生所著《中国学案史》问世,这一“学案史”在当时中国史学界,还是一个鲜有问津的领域。从中国历史编纂学的继承发展中,探讨中国学案体史学的衍变历程,由于研究对象处于思想史、哲学史和史学史以及文献学的交汇点上,随着该书的影响渐起,此一研究领域也愈益吸引研究者的注意。

陈先生曾感慨地说:“我进入学案史这个领域,是我的恩师杨向老带我进入的。而杨向老又是继承了其老师钱宾四先生的治学传统,才有了欲修《清儒学案新编》的初衷。学案史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如今已蔚为大观,我们有责任要将这一学脉传衍下去。”

在陈先生看来,学案体史籍是我国古代史家记述学术发展历史的一种独特编纂形式,学案实际上是先哲思想的凝聚。对学案史籍展开研究,就是一个文化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一代代学人接踵前人未竟之业,相承相传,开拓创新。当初做学案史研究的“初心”,正是秉持着这一理念,尽力把老一辈学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把中华优秀学术传统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董理文献,究心编年


陈先生论学,首重文献,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对于文献功底的厚实积淀与不懈追求。

通观有清一代学术,乾隆、嘉庆迄于道光初叶的近百年,是一个发皇时期,其间杰出学者最多,学术成就最大,传世的学术文献亦最为丰富。然而,学界对乾嘉学术文献的整理,远跟不上研究推进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古往今来学术前辈们的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学术文献乃治学术史之依据,唯有把学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做好,学术史研究才有可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这是陈先生经常叮嘱弟子和同道的甘苦体会。

陈先生尝说,自己几十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梳理清代学术源流,出版了《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派研究》《清代学术源流》《中国学案史》等几本书,大致实现了原先的设想;另一件是整理清代学者生平资料,如《李塨年谱》《杨园先生全集》《榕村全书》《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等。

《乾嘉学术编年》一书,是陈先生不辞辛苦,历时数载,带领学术团队推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全书上起乾隆元年(1736),下迄道光十九年(1839),通过对百余年间学术史资料的梳理,把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演进的历史过程,如实地呈现出来,有力地将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的整理与研究引向深入。


推举品格,彰显精神


不论为学,还是为人,陈先生皆一以贯之,浑然无间,始终秉持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以大儒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杰出学人的伟岸品格与崇实精神,尤为称许,且深自砥砺与恪守,一丝不苟。

顾炎武研究是陈先生研治清代学术的起点。在中国学术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才人辈出的时代,顾炎武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不惟影响一时学风甚巨,而且对整个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术思潮从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的转化过程中,作为一位开风气者,顾炎武先生拥有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陈先生概括出大儒顾炎武贡献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乃在“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其之所以媲美前贤、岸然卓立,不惟在于深刻阐释了孔子所言二语八字,还在于前无古人地将二者合为一体,提升至“圣人之道”的高度;他大声疾呼,以言耻为先,为当时及其后的中国学人,树立了可以风范千秋的楷模。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陈先生主张: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有一个时代责任的问题,史学工作者一定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也是应有的立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具有永恒价值的可贵精神。

陈先生为学既博且精,以上所述,粗引端绪。然以管窥豹,众弟子门人即已获益无穷,想必学界同人亦颇有同感。所谓观澜识水,成章达道,吾辈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下去。

敬祝恩师寿如金石、康健怡乐!



图书信息



清学观澜

庆祝陈祖武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朱彤窗 编

2023年8月出版/198.00元

978-7-5228-2434-5

反水投注网站


内容简介

……


自晚清民国以来,章太炎、梁启超、钱穆、侯外庐、杨向奎等先生后先继起,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范式。近40年来,陈祖武先生秉承杨向老之教,尊重历史,求真务实,以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提出“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理念,强调“乾嘉学派是一个历史过程”,指出晚清学术“会通汉宋以求新”,中国学术依然沿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执着地求索,曲折地前进。凡此种种认识和论断,有力地推进了清代学术研究,开辟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

本书是诸弟子对陈先生学术理念的继承和阐释,从多角度、多层次弘扬和发展陈先生所提出的理论命题。


本书目录

……

向上滑动阅览

“以经学济理学之穷”——清代学术再论 袁立泽

耻、意见、胆——清儒孙奇逢学术人生之底蕴刍论 林存阳

论清初的陆王学 杨朝亮 韩鑫

黄宗羲与甬上讲经会考论 梁勇

潘平格《求仁录》探析——兼论清初理学思辨潮流的学术史演进 李立民

魏裔介人性论探析 万宏强

毛奇龄的礼学特色 乔娜

“皖学”视域下戴震对方以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徐道彬

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 杨艳秋

同归殊途:章学诚与汪中学术之争的再审视 周轩

宗族、科举与书院:形塑常州学派的三重力量 王豪

乾嘉新义理学论纲 孔定芳

朱轼的经学倡导与清代前中期学术转型 李文昌

学人视野下的“嘉庆新政”——读清人文集札记 陈连营

张尔田与夏曾佑——兼及晚清经今文学的“浙学”一系 张勇

潜流之音:张尔田论清代学术 文雅

王先谦《东华录》版本考述 刘泠然

清史馆与清学史研究之风的形成 朱曦林

徽商与清代学术之演变 梁仁志

历史语境与主体调适:清代遗民书写的流变 王新杰

现代分科学术史的书写 李春伶

知遇之恩——陈先生对我的帮助和影响 王逸明


附录:

关于清代学术的三个问题 陈祖武先生 演讲

陈祖武先生著述年表 朱曦林

孜孜笃实精进不已——陈祖武先生的治学进路与成就管窥 林存阳 杨艳秋




策 划:佟   譞

编 辑:商露元

审 校:吴   超

转载自:人文万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