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第十五届社科文献十大好书揭晓!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1-10 15:43 浏览量 451
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评选,社科文献2023年度好书名单终于新鲜出炉啦!
2023年11月25日,由62本专业学术类图书与58本大众学术类图书组成的120本初评书单与大家见面(点击查看初评名单),同时我们也在线上发布了十大好书评选投票,邀请广大读者投出自己最喜爱的十本好书。在读者票选的基础上,由学术专家、资深媒体人、书评人组成的通讯评委,以及由“阅读达人”组成的社群评审团,也投出了各自宝贵的一票(点击查看复评入围书目)。
2023年12月18日,我们邀请学界和媒体界评委现场评议及投票,最终产生了这份2023年度好书!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们的心血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思考,这些书籍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框架,或是以小见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宏大的历史场景,或是深入浅出,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解析复杂的经济原理,或是独辟蹊径,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熟悉的世界......希望这些好书能够陪伴大家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时光。
2023年度好书
专业学术类
带病生存:沙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研究
郇建立 著
★
推荐语
★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疾病患者也将持续增多,而其中对慢性病人的关注及研究,在中国的健康社会学、医学人类学里,乃至国家医疗政策方面,还未获得足够的重视。与重症患者不同,慢性病对于患者本人的日常生活破坏性更长,患者及其家人所遭受的痛苦也更大,尤其是患者本人的社会生活,自我认同都会遭遇不可逆的转变。
本书开启了国内慢性病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作者花费10年时间关注沙村慢性病人的经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价值主要有二:1、将西方最前沿的慢性病研究方法、理论及观点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将社会结构(社会发展)与解释社会学(村民的适应和管理)结合起来;2、关注慢性病患者及其家人生活、心态的变化,展现“带病生存”的人在当下生活的真实样态,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中政策上的缺失和弥补的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慢性病人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与家人、社会之间冲突的症结,理解慢性病人的苦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慢性病人,意识到慢性病患者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的身边,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和对待他们。
——宋晨希 学者 书评人
东来西往:8—13世纪初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
陈烨轩 著
★
推荐语
★
对于明代之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状况,我们一般大众缺乏了解,学界研究似也不足。青年学者陈烨轩的这部 “海丝”研究力作揭示出,在其所研究的时段内,前期是阿拉伯商人东来,后期则增加了中国海商的西往;举凡东西海商的社会文化背景、航线、船舶技术、交易的货物、海洋贸易的影响,作者均有关注。除征引已有研究成果和中外传世文献外,作者还充分利用商人文书、碑铭材料以及沉船考古资料等,可说下足了功夫。通过对材料的细致解读,关注“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得出新认知,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中唐到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
理解长期经济增长:
地理、制度与知识经济
[美]多拉·L.科斯塔、
[美]娜奥米·R.拉摩洛克斯 主编
曾咏梅 漆文萍 孙步忠 译
★
推荐语
★
保持经济增长既是人类的期盼,也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理解长期经济增长》正是20余位美国经济学家对此做出的解答。作者采取学术界方兴未艾的量化经济史分析方法,通过长时段、大视野比较研究,力图回答经济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其基本结论如下:长期经济增长是地理、制度和知识经济内在作用的结果。该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个经济体若要实现长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完善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及促进人力资本发展诸方面要有积极应对。
——魏明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罗新 著
★
推荐语
★
读中古史料,常惑于游牧民族首领的名号,如头曼、呼韩邪、呼厨泉、郅支之类,难记且多重复,其意尤难测。北魏先世拓跋什翼犍,竟有字,即郁律旃,拓跋珪则字涉珪……凡此种种,皆为史家误解——将“外号”(美称,或官职)硬套到中原“姓、名、字”的命名方式中,且为避多音,常取其中数音,甚至一音,掩盖了真实信息。从这一思路出发,则与“珪”音近的北族名号颇多,应是一种官职。如此,则俟斤、头曼、阙特勤、阿史德等,均可探其源流。本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突破了传统史料的遮蔽,打开认识历史的全新的视界,堪称振聋发聩。
—— 蔡辉 历史作家 书评人
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
朱迪 崔岩 郑少雄 高文珺 著
★
推荐语
★
在平台经济所催生的诸多新兴职业群体中,外卖骑手是公共舆论关注度最高的,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最为直接的。《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基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全面呈现了这一群体的职业生活、身份认同、社会流动、城市融入和发展困境,从而揭示了其在当下社会中的复杂和多元处境。本书体现了社会学回应“被困在系统里的骑手”这一公共议题的一次系统努力,既打开了骑手的生活世界,也打开了一个在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背景下重新思考“劳工神圣”这一历史与理论命题的经验进路。
——闻翔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上游之旅:人口流动与明清的华南经略
[美]麦哲维 著
韦斯琳 译
★
推荐语
★
本书以招健升前往西江上游接回子侄灵柩为引,展开一场关于广东人溯西江而上的迁移史。本书使用了诸多方志、族谱、碑刻、田野调查等文字材料,结合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划分为两部分五章节,从宏观微观不同视角构建珠三角地区的广东人前往西江上游的迁移生活场景。迁移者的身份包含官员、士人、商人。他们以帝国的“中间人”的身份管控、开发、教化边远地区。另一方面,移民的活动导致的经济地位变动,也会对家庭地位和宗族地位产生两极化的影响。对于苦等良人归来的妇女来说,家庭地位的不稳定性是极其不公平的。移民活动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经济纠纷、利益冲突,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总体而言,本书是一部西江流域的移民史,是一部边远地区的开发史,是一部帝国治理边地的政治史,是一部经典且新颖的历史人类学代表之作。
—— 黄佳熙 社群评审团
奢华之网:十八世纪的徽州盐商、社会阶层和经世之道
吴玉廉 著
林蕾 译
★
推荐语
★
“天下之赋,盐利其半。”
历代王朝皆重盐商,清代尤甚。
通过内务府,清帝与盐商建立了紧密关系。康熙雍正间,扬州盐商中涌现出三“通人”(江春、马曰璐和汪懋麟),亦称“通儒”,横跨政治、经济、文化三界。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宁盐商陈家,仅江春前后接待,便用去112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朝国库全年收入不过7000万两左右。编纂《四库全书》时,征求民间图书的工作一度推进缓慢,乾隆亲自指示,发动盐商“献书”,取得明显效果。
清政府在遇到赈灾、重大庆典、战争时,经常发动盐商“捐纳”,回报则是:给与盐商专卖之利;内务府直接放贷,以利资金周转;皇家颁赐盐商各种政治荣誉;授予盐商官职,但多属内务府的虚衔……
清帝如此重视盐商,一是可源源不断获取利益,即使经“嘉庆变法”,内务府行事渐规范化、程序化,皇帝与盐商从私人关系转向“公对公的关系”,据《两淮盐法志》,道光年间,清廷仍能从江南盐商中获利780余万两,而此时盐业已趋衰败;二是实现“利出一孔”,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个人专制体制”,以抗衡官僚体系,以避免内廷机构不断外部化之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原本都是内廷机构,一旦纳入官僚体系,皇权对其的掌控力均下降),内务府、军机处、江南盐商等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
本书用史料还原了这一网络的全貌,有利于当代读者对封建皇权形成更深入的认知:皇权不只体现为暴力,也呈现为一系列规训、仪式、教育、民间传说、社会表演等,渗入日常生活,甚至变成个体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奴性变成一种骄傲、一种自我成长的“养分”时,必至“万马齐喑究可哀”,非外部力量冲击,一切变化均难从内部自生。
本书通过一个个扎实的细节,剥开了皇权专制的暗面,读来有别开生面、石破天惊之感。
——蔡辉 历史作家 书评人
小的时候看电视剧《李卫当官》,印象最深的就是盐商介入朝廷官员任命,交结朝中阿哥。
我非常好奇,在清代君主集权走向巅峰的时代,盐商真的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么?他们富可敌国,皇帝又为何没有将其视为眼中钉呢?
阅读了本书,我才知道电视剧并非完全天马行空。
一方面清代统治者沿用明末的专商世袭卖引的纲法制,使其能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还设立总商以及内务府包衣担任盐政,牢牢控制盐商的一举一动。盐商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停拼命讨好朝廷,为皇帝搜求珍贵物品,花钱搜寻私人珍本、善本图书助力《四库全书》编纂,同时,盐商还响应朝廷号召,修族谱、重修祠堂和捐置义田,向上表现“忠心”。
本书使用大量档案再现了徽州盐商与朝廷的博弈,如何构建自己的商业网络,以及为了稳固地位所作的种种努力。可以说,本书对了解清代商业史的发展、理解清代商业的存在形态,有非常大的贡献。
——宋晨希 学者 书评人
“战时繁荣”:1937~1945年温州的经济贸易及其统制
冯筱才 著
★
推荐语
★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大多数主要城市都陷入战争的泥潭,尤其沿海城市更是主要的沦陷区,从1938年后,温州一度成为“唯一出海口”,也是重庆国民政府经济的“生命线”。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冯筱才通过考察1937—1945年间温州商业贸易的嬗变以及政府对统制经济的实践,讨论战时社会的复杂面相以及军事以外的战争问题,从整体上认识战争给国家与民众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本书对抗日战争史,以及战时中国历史复杂性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绿茶 作家 书评人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日]渡边信一郎 著
吴明浩 吴承翰 译
★
推荐语
★
央地财政关系是解读中国经济的密码之一。《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以收支结构与财政性物流为中心,关注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三段历史期的徭役、兵役等制度演变。该书通过对汉代的租、役,北魏的三老制“三五民丁”,直至唐代的租庸调和两税制的爬梳剔抉,试图展现出从秦汉帝国形成、到隋唐帝国瓦解的一条完整的“帝国”发展史脉络。作者渡边信一郎先生是著名的中国财政史专家,他的研究基础工作扎实,既坚持宏大的理论框架建构,又立足于传统史料文献加以用心实证,关于专制国家论下的国家财政物流、中央财政集权行为分析都很有特色,使人们得以连续透视汉唐之间长时段的中国财政史景象。
——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一书,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学者渡边信一郎先生积20多年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之功而成的重要作品。全书研究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财政与国家运行之间的关系。除了史实详实这个特点之外,全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力图将财政与国家运行之间的关系概念化、理论化,以解释帝国形态出现的财政原因。作者通过财政主权、财政性物流、帝国的内部层级结构等概念,构建了一个解释框架,认为在中央绝对掌握的财政主权下,财政性物流是维持帝国运行的重要原因,通过帝国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强制性物质流通和有组织的社会性劳动(表现为徭役),确保了中心对周边的有效控制,从而形成了核心区域-内部区域-周边军事区域的帝国层级框架。尽管这个解释框架存在理论争议,但从财政角度理解国家运行方式无疑对认识历史和当下都颇有启发。
—— 杨雪冬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
2023年度好书
大众学术类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荷]乔治·范·德瑞姆(George van Driem) 著
李萍 谷文国 周瑞春 王巍 译
★
推荐语
★
本书堪称茶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茶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著作。从茶树人工栽培的起源讲起,细述茶在中国及东亚的发展史以及茶如何传入西方,继而讲述全球化进程中,茶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影响及于全球的每个角落,最后论及茶的化学、茶与健康等。全书130余万字,篇幅巨大,知识密度高,即令对茶的历史文化有相当了解的读者,也不难从中获见新知。作者依靠自己的语言学专长,通过语词分析作出很多新鲜论述;文献征引丰富精当,信实可考,都予人以深刻印象。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
成事在人:人口、金融与资本通论
殷剑峰 著
★
推荐语
★
人口增长率是永恒的热议话题。《成事在人》特别关注人口负增长、财政上限、逆全球化,在此基础上对人口、金融、资本进行了长时段“通论”。这是殷剑峰教授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独到思考,也是从历史到现实的精心探索,书中重点讨论了人的因素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在金融领域尚属鲜见,堪称创新。如何通积累包括人力资本、数字资本、新能源资本在内的新资本积累和财政金融变革,正是今后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魏明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人口增长率的负增长是近年来的热议话题,《成事在人》就结合人口负增长、财政上限、逆全球化三项重要现实情况,对人口、金融、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这是作者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也是从历史到现实的长时间的思考。书中突出讨论了人的因素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在金融领域尚属鲜见,堪称创新。如何积累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新资本,展开新一轮的财政金融变革,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周建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
[英]理查德·伯克(Richard Bourke) 著
梁雪 贾丁 译
★
推荐语
★
责难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却认可帝国秩序,理解美国革命却反对法国大革命,伯克看似矛盾、备受误解的政治生涯,在本书中得到了有机、内在的统一。其实,不论思想和行动,伯克终其一生,都在发展和恪守其保守主义的要义和真髓,也足以让我们体察和领悟世界历史进程在当代的沉淀和回响。
——陈志瑞 外交学院教授 《外交评论》执行主编
埃德蒙·伯克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些作品曾经是干部读书推荐之选。在众多关于他的生平传记中,《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一书无论在史料详实厚重,还是史识高远深邃上,都达到了“里程碑”的高度。这本书首次将伯克的政治生涯与他和他同时代人面临的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他的思想以及所处时代思想的形成和变动。通过这本厚重的传记,可以真切地看到,在变革的时代坚持政治理念带来的政治生活后果,也能深切地感知到,只有经历了时代考验的政治理念,才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杨雪冬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
本书基于埃德蒙·伯克所发表的著作、演讲、信件及一系列原始档案,追溯埃德蒙·伯克的政治和议会生涯,并将伯克置于以帝国兴衰与革命变迁为主要特征的历史大背景下,重新思考伯克的政治观点。本书呈现了伯克思想发展的两个主题:征服精神和自由精神,由此总结出伯克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即“自由主义”论调和 “保守主义”色彩。作者敏锐地指出人们对伯克的误解,反对将伯克定义为一个落后的民权反对者,认为伯克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一个富有激情的政治家、一个行动的哲学家。本书客观公正地呈现出伯克思想和政治生活各个领域及其全球影响,是一本难得的思想史著作。
——庄俊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殿堂:经济学大师的思想
[瑞典]布·桑德林、[德]汉斯-米歇尔·特劳特温、[德]理查德·温达克 著
李黎力 熊多多 译
★
推荐语
★
《殿堂》是一本装帧精良、内容精悍的小书,其中包含对数十位大师的经济思想的介绍解读。在这样一本小部头作品中对政治经济学从古希腊到现代进行非常简洁明了的概括,实属不易。此书可以作为诸多读者的经济学启蒙之作。
——周建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健民的账本:1952~199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
刘涛 张宏伟 著
★
推荐语
★
在以往的历史书中,提到张健民,只是一笔带过。张健民生于1916年,1938年入党,担任过山西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等职,1984年离休,1993年病逝。他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12册、40多万字的账本,记录着他一家41年的经济生活帐,从中颇可还原他“普通却又不普通”的生命历程。
说普通,因从账本看,张健民与同时代大多数人一样: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遭遇过巨大困难,靠亲戚接济,艰难度日;子女众多,却较少与他们沟通,未能形成亲昵关系;他称夫人为“同志”,只见中性记录,乏感情流露;他孝敬老人,却不怎么记录老人的生命故事;除了吸烟,张健民没有其他“不必要的消费”;提到与他人关系时,常用道德化的语言,有居高临下的意味……
说不普通,张健民的收入较高,他1960年时的月工资是160元,夫人是96元。当时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作仅44元,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仅34元。他们养育着9个孩子,不得不精打细算。从账本看,他几乎每月都会存款;吸烟多,却都是较差的品牌;经济困难时,他甚至一度压缩了买书的支出……
张健民操练着老一代人的价值观,比如他称子女多,是受苏联“卫国战争”伤亡甚巨、战后鼓励生育的影响;他曾长期“靠边站”,却以自己“敢说真话”为荣;他不许子女使用公家为他提供的自行车,虽然他自己当时还不会骑车……从这些记录中,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无法再用几个大词、几条线索来概括。
历史是冰冷的,但记忆是生动的,没有记忆,历史会沦为他者,失去与个体之间的关联,则曾经的悲剧将会重来。通过对老账本的梳理,本书打开了个人史、微观史的价值空间,它如此有趣,且为历史批判提供了更多可能。
——蔡辉 历史作家 书评人
陆征祥评传
唐启华 著
★
推荐语
★
陆征祥是晚清自主培养的第一代职业外交家。他毕业于京师同文馆,通过个人努力,得名臣许景澄赏识。
许景澄自1880年开始外交生涯,他颇有抱负与见识,通过与陆征祥夜谈等方式,将一生心得倾囊相授。在他的建议下,陆征祥长期驻俄,从三等翻译、秘书、三等参赞等职,循序升至公使,渐能独当一面。许景澄本意培养上千个陆征祥,以为将来国力强大、通过外交收回丧失的国权做准备。但形格势禁,到头来,只得陆征祥一人,而许景澄自己因反对借义和团之力攻打外国使馆,触怒慈禧太后,竟被斩首。
陆征祥秉承许景澄教导,以专业能力立世,不事党附,却怎么也无法突破许景澄式的悲剧命运:《中俄协约》谈判、中日“二十一条”谈判、巴黎和会三度受挫,徒留“弱国无外交”之叹,一生引为奇耻;民初政坛风云变幻莫测,支持袁世凯称帝,又让陆征祥成众矢之的;各派折冲间,忽而将陆征祥推为总理,忽而又生各种谣言与恶骂;1922年,陆征祥出任瑞士公使,北洋政府长期欠薪,只得自掏腰包,勉强维持局面,却因政府更迭,始终未得补偿……晚年陆征祥淡出政坛,入天主教隐修院,终老于比利时。
在相当时期,陆征祥被视为签订“卖国条约”的责任人,遭到批判,本书则呈现出时代悲剧中,个体挣扎的无力与苍白——人无法选择何时上场,当大历史进入“垃圾时间”,任谁都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生命价值被它所裹挟、所吞噬,甚至呻吟、抱怨、哀叹,都是一种罪名。
本书以陆征祥的个人史,为一切曾挣扎过,却终于沉沦、埋没的生命留痕,书中内蕴了一份百年虚度的沉痛与苍凉,与唐启华先生此前写作对勘,可谓别有滋味。
——蔡辉 历史作家 书评人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无政府: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 著
陆大鹏 刘晓晖 译
★
推荐语
★
说到底,东印度公司面对的并非无政府,而是缺乏政府善治的状态,因此殖民、掠夺、暴虐才有了可能。东西之异,古今之别,这是西方文明的逻辑?古老的东方何以自省自强,融入世界变革和发展的大潮?本书读来有味,发人深省。
——陈志瑞 外交学院教授 《外交评论》执行主编
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罗安平 著
★
推荐语
★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西南边疆的历史研究,一直较为薄弱。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习俗各异、植被繁茂、物资丰富。两千多年来,西南地区对中央王朝的认同,随时代变化而若即若离,直到清代改土归流之后,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然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又开始觊觎这片肥沃的土地,渴望攫取资源,实行殖民统治。
本书以《美国地理》杂志的报道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一百多年来,西方人如何将中国西南作为“他者”,不断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殖民时代称之为“野蛮落后之地”;当下污染严重,西方人又称之为“最后一片净土”。
本书除了介绍西南百年来的风土人情、曾经美国博物学家所发现的已灭绝的动植物等,更用当下的视觉理论、摄影理论去分析当年美国记者所留下照片背后的内涵和隐喻。
本书文笔异常精彩,叙述流畅。一口气读完,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穿越百年的西南之旅。
——宋晨希 学者 书评人
感谢各位评委和读者朋友们
对十大好书评选的支持
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大家分享更多好书~
终评评委名单
白 龙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蔡 辉 历史作家、书评人
陈曙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陈志瑞 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
刘白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绿 茶 作家、书评人
马忠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宋晨希 学者、书评人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
魏明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闻 翔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杨雪冬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
张 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建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庄俊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通讯评委名单
陈 涛 北京日报
高春芽 天津师范大学
韩秀记 北京工业大学
黄国雨 国家人文历史
李夏恩 新京报书评周刊
刘小磊 南方周末
刘忆斯 深圳特区报
彭晓玲 第一财经日报
宋馥李 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
仝相卿 浙大城市学院
童 岭 南京大学
王绍贝 南方日报
王 申 中国历史研究院
吴 菲 北京青年报
于淑娟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张 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张燕舞 中国青年报
张 英 腾讯文化主编/腾讯华文好书
郑诗亮 澎湃·上海书评
朱自奋 文汇报
社群评审团
Festinger
HAMMERSTEIN
keke
Max
Pete
vito(赤羽)
Yuen
т信念
阿凉
安全支付
宸文
葛藤
耿耿凡尘
郭跃 yves
韩旭
李治·Michael
历史知识加点料
慢慢走
伲凹
轻舟已过万重水
苏简
王小差
文中子
五月阿隆
小镜子
编辑:张思莹 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