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期刊目录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1-08 09:20   浏览量 10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23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重点打造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六大版块,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专论:学术与思想”“青年:探索与争鸣”“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等专栏。
投稿网站:xbbjb.ucass.edu.cn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第12期目录


新见:传承与发展


“恢廓民权”与“抑官吏伸齐民”

——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中国时势的思考

王    锐 (5)


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


公司金融化与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

庄家炽 陆美贺 (26)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再评估


梁启超早年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1899—1903年)

傅   正 (43)


《现今世界大势论》与20世纪初梁启超对国际形势的认知

葛小辉 (61)


海外学术思想研究


捷克现象学中的超验、良知与责任

景凯旋 (80)


持有正义与自我所有权悖论:柯亨在重构马克思的剥削批判时的理论失察

孟雨桐 (93)


青年:探索与争鸣


国家自主性的实现机制分析

——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钱维胜 (110)


“致人死伤”型结果加重犯归责问题的类型化展开

沈晓白 (126)


第12期摘要


“恢廓民权”与“抑官吏伸齐民”

——略论章太炎对近代中国时势的思考


【摘要】

章太炎在清末思考革命问题时,颇为关注政治制度设计与政治团体的资质。他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名副其实的民主政治、保障普通民众的利益、革除帝制时代官场的各种弊病,需要警惕士绅阶层借新政之名扩大自己的特权,并使其特权具有合法的外观。因此,政治革命离不开社会革命。此外,由于中国官僚政治根深蒂固、流毒甚远,故而需要依赖“平民革命”的力量去加以冲击。为了做到“抑官吏伸齐民”,章太炎设想了多种思路,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因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在实践层面难以被真正落实。


【作者简介】

王锐,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公司金融化与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


【摘要】

本文以2008年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中国经济金融化进程对上市公司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从2008年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与员工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高管内部的收入差距也逐年增大,而金融化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能够有效抑制公司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是这种作用本身也受到公司金融化程度的侵蚀。


【作者简介】

庄家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陆美贺(通信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2016级博士研究生


梁启超早年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

(1899—1903年)


【摘要】

1899—1903年是梁启超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也是其国家主义理论逐渐成形的时期。1899年,梁氏仍然持有戊戌时期的“新夷狄”论,这令他十分重视福泽谕吉的思想。从1900年开始,梁氏逐步摆脱康有为的理论束缚。1901—1902年,梁启超在中江兆民的影响下,信奉卢梭的《民约论》,主张以民权促进国权,这使他倾向革命。1903年,梁氏突然放弃革命立场,追随加藤弘之鼓吹“普鲁士精神”,伯伦知理取代了卢梭的思想在他心中的地位,梁氏因此转而主张国权先于民权。至此,梁氏的国家主义思想基本成形。


【作者简介】

傅正,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现今世界大势论》与20世纪初

梁启超对国际形势的认知


【摘要】

出版于1902年的《现今世界大势论》构建了20世纪初梁启超理解国际关系的系统框架,其论述充分涵盖了国际体系的基本要素,开启了20世纪中国人思考国际秩序的序章。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强调及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剖析,深化了晚清以来政学精英的对外认知。不过,他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从民族主义到民族帝国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若要求得生存,就必须顺应这种趋势,模仿19世纪中期以降的列强进行自我改造,这种立场是彼时梁启超认识国际关系的局限性所在。尽管存在这种局限性,但梁启超在一种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下展开的有关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仍然为时人提供了重新思考中国和世界的重要视角。


【作者简介】

葛小辉,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捷克现象学中的超验、良知与责任


【摘要】

20世纪下半叶的捷克现象学深受胡塞尔影响,形成独特的现代化批判理论。其代表学者帕托切克指出,现代性的危机是意义的危机,主张战胜“日常规则”,将“灵魂的忧虑”融入责任与义务。换言之,捷克现象学是对现代非人格化现象的哲学反思,它将阿基米德支点重新由人的主体移向外在,将价值的探求追溯到前笛卡尔时代,即承认自由、德性和良知等价值根源于外在的超验之物,从而将认识论的探讨转变为本体论的探讨。通过对超验、良知和责任等命题的阐述,捷克现象学为陷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现代欧洲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从超越性的哲学路径证明了康德关于自由原则的一条定义,即有别于自然法则的自由法则是道德的法则。


【作者简介】

景凯旋,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


持有正义与自我所有权悖论:柯亨在

重构马克思的剥削批判时的理论失察


【摘要】

柯亨将马克思的剥削批判重构为纯粹的规范性批判,遗失了关键的现实批判维度。马克思对剥削的批判蕴含对自我所有权的肯定这一点,并不像柯亨担心的那样会构成他的理论弱点,因为马克思的批判不是指向抽象的自我所有权,而是指向自我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悖论,即会蜕变为“他人占有”和“自我丧失”。这一悖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导致的社会分化,只有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所有”。


【作者简介】

孟雨桐,哲学博士,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国家自主性的实现机制分析

——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摘要】

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性类型的分类蕴含对国家-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为理解国家自主性的实现机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简言之,国家基于区隔社会的关系实现超越型自主,基于嵌入社会的关系实现嵌入型自主,基于整合社会的关系实现动员型自主。目前学界对国家自主性实现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前两种,忽视了文化属性较为强烈的动员机制,因此动员型自主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国家具有的文化治理的技术优先性。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精英决策、法理结构和价值系统等层面赋予的中国国家自主性是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

钱维胜,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致人死伤”型结果加重犯归责问题

类型化展开


【摘要】

危险现实化理论重视对行为本身危险内容的判断以及介入因素与实行行为之间的规范关联,将其引入结果加重犯的归责判断中有助于解决在存在介入因素时死伤结果的归责难题。按照实行行为内含的特殊危险现实化为死伤结果的路径不同,可将归责的类型分为直接实现型和间接实现型。直接实现型在客观层面上要求实行行为中的高度危险是死伤结果的决定性原因,介入因素对因果流程没有实质性影响,在主观层面上只要求对实行行为的高度危险具有预见可能性。在间接实现型中,实行行为造成诱发介入因素的危险状态,并且这一状态与介入因素之间具有一般性、类型性的关联,在主观层面上要求行为人对介入因素具有预见可能性。


【作者简介】

沈晓白,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