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企业、人群与社会:三线建设的多维书写》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27 17:07   浏览量 15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企业、人群与社会:三线建设的多维书写


张勇 著

反水投注网站

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

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史上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作者从事该领域研究长达10余年之久,本书对作者公开发表的关于三线建设的学术论文、笔谈文章及调研札记进行汇总与编排,予以体系化的呈现。本书重点围绕三线企业、人群与社会之关系,从三线建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三线移民与地方文化的变迁、公众史学视野下的三线历史书写等多维视角,对三线建设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作者简介

张勇,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教授、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涉及社会史、历史地理、历史社会学以及当代中国问题等领域,近些年尤为关注三线建设研究,倡导多学科研究和跨行业合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三线建设单位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和“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研究”,出版《多维视野中的三线建设亲历者》等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



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颇有意义的当代史研究著述。张勇教授将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从企业、人群与社会等角度研究三线建设的若干重要议题,在资料挖掘、理论分析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值得肯定与提倡。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

在三线建设日益繁盛的研究中,张勇教授常有令人耳目一新之贡献。本书围绕这一当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开展多维度的跨学科研究。作者试图突破学科藩篱,兼顾历史学对文献资料的重视和社会学对理论建构的青睐,探索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本书视角新颖且视野广阔,资料多样且内容翔实,属三线建设领域中社会学和历史学交叉研究之佳作。无论是三线建设亲历者还是研究者都可一读。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序一 三线建设: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富矿——陈东林

序二 三线企业与“三线人”——高超群
前言

第一章 回溯与前瞻
第一节 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述评
第二节 三线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学视野
第三节 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中突破学科藩篱
第四节 四维同构:三线建设多学科综合研究之构架


第二章 企业与社会
第一节 三线建设企业:介于城乡之间的单位社会
第二节 三线建设企业选址的变迁与博弈
第三节 围墙内外:三线建设企业与地方社会之区隔


第三章 人群与文化
第一节 三线建设移民的内迁、去留与身份认同
第二节 区隔与融合:三线建设内迁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变迁
第三节 同级分化:三线建设企业职工的群体构成与社会关系
第四节 三线建设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


第四章 公众史学与三线建设书写

第一节 三线建设历史书写中的公众参与
第二节 三线建设企业遗址考察札记
第三节 当代中国单位历史书写的公众史学转向
第四节 我与三线建设研究的不解之缘

附录 《多维视野中的三线建设亲历者》一书的三个维度——郭旭
后记



内容摘要

前言


在1949年至今的当代中国重大问题中,三线建设无疑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三线建设,是始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这场经济建设涉及地域广,“大三线”建设主要涵盖当时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小三线”建设则广泛存在于全国28个省区市的腹地;时间跨度大,建设跨越三个“五年计划”,调整改造更是延续到21世纪初;建设规模大,投入2052亿元巨资,数千万人参与其中,兴建近2000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对中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布局、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持续至今。三线建设所蕴藏的广泛的研究议题、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挖掘丰富的学术“宝藏”。

从2012年起,我开始涉足三线建设这一研究领域。10余年来,我们扎根于巴山渝水之间,搜集各类资料,开展田野调查;还奔赴四川的攀枝花、彭州、大邑、德阳、广安,贵州的六盘水、遵义、贵阳和云南、湖北、上海等地,考察三线企业,采访三线亲历者。说来惭愧,在此期间,生性慵懒的我除了编有《多维视野中的三线建设亲历者》一书外,只零零星星发表了十数篇研究文章。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公开发表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笔谈文章,还有几篇调研札记和研究自述登载他处,其中多为稚嫩、粗陋之作。不过,敝帚自珍,现将它们整理、编排出来,也算是对自己这10余年从事三线研究的一点交代或小结。至于能否对他人有所启发,则不得而知了。

在三线建设这座“富矿”中,既有诸多颇有意义的研究议题,又有若干迥乎不同的研究视角。考虑到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术兴趣,我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三线建设企业、三线建设人群、社会文化变迁等话题上,研究也大体围绕这些话题展开。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淀和推进的过程,对学术史的梳理尤其是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不可或缺,三线研究亦如此。本书第一章“回溯与前瞻”,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视角评述三线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以三线研究为切入口,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中突破学科藩篱,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通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形成“四维同构”的多学科研究构架。我认为,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应以“人”为研究核心,采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从时间、空间、社会与主客位等多维视角开展三线建设的综合研究。

众多大中型工矿企业是三线建设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第二章“企业与社会”聚焦三线企业的性质、选址以及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国家的互动关系。究其本质,三线企业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特殊单位社会,它是在备战背景下由国家主导形成的“嵌入式”单位组织。三线企业在选址时基本遵循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部分工厂厂址的变更,则经历了三线企业与中央部门、地方政府长期的博弈过程。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虽时有互动,但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与对立,加之特殊单位组织的社会特性交织作用,导致三线企业与周边社会区隔明显。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区隔才逐渐消失,三线企业和“三线人”更多地融入地方社会中。通过研究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可以窥探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与土客关系的演变。

“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核心,理应成为三线研究最重点的观照对象。第三章“人群与文化”,关注三线建设的主体——三线移民的迁徙过程、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以及三线企业中的人群构成与社会关系。三线建设产生了数百万的内迁移民,他们经历了迁入初期的不适之后,在饮食、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文化适应,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移民文化和厂矿文化。改革开放后,三线移民及其后代面临着离去、留守及返回家乡等多种选择。虽然三线移民自身的地域身份认同存在差异,但他们的群体身份认同却较为一致,并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强化“三线人”的身份认同。三线企业的职工来源途径多样,不同来源途径导致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分化,使他们在职业机会、文化生活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为何不同来源群体的职业发展、日常生活、婚姻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我尝试着结合中国本土和西方学界的概念与理论进行解释。

如何推动史学的普及,使史学走向公众,一直是学界思考的问题。作为兴起于国外的一种史学思潮,近年来公众史学在中国逐步升温并趋向于本土化,三线建设领域则是公众史学理念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典范之一。第四章“公众史学与三线建设书写”,将三线建设视为公众史学实践的观察对象,探讨公众如何参与三线建设的历史书写,以及传统单位史书写向公众史学的转向问题。我发现,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三线人”等众多群体都参与到了三线建设的书写中来,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特点和作用。这些群体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正共同书写和解释着三线建设,共享历史的话语权。此外,研究者所撰写的田野考察经历与调查研究的心路历程,也可视为另一种视角的书写形式。其实,三线建设领域的多维书写态势,既与公众史学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也是人文学者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一种体现。

如前所言,本书是由我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整理、编排而成的。众所周知,当今学界对学术论文的规范性要求愈加成熟和严格。一般而言,学术论文大致会包含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引言部分又涉及研究背景、学术回顾等内容,我的论文亦如此。收入本书时,很多章节前面都有学术回顾等相似的内容,这样一来,难免会给读者带来重复、累赘之感,影响阅读体验。即便如此,我仍尽量不对论文的内容做过多修改,保持原貌也是为了留证研究时的心路历程。

倘若您翻开这本小书,仍不惧晦涩,对书中的某一小部分感兴趣,那您不妨跳过其他部分,径直读去,不用考虑体系问题,因为它本就是不成体系的。

后记


2012年我在长江三峡入口处做出从事三线研究的决定时,未曾料到即将踏入的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一座“富矿”,也没想到会在这一领域一做就是10余年。

10余年间,我们四处搜集资料,还去过不少地方考察三线企业、采访三线建设亲历者,许多调研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此期间,我曾将部分“三线人”的口述史作品、代表性的回忆录以及调研札记和学术论文汇总起来,编成《多维视野中的三线建设亲历者》一书。除此之外,我在学术期刊上零零星星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笔谈文章,还有几篇调研札记和研究随想登载他处。时至2023年,疫情消散,总算有了略微轻松的心态和空暇的时间,方始将它们整理、编排成书,也算是对自己这10余年从事三线研究的某种交代吧。

本书的出版,首先应感谢接受我们采访并提供帮助的三线建设亲历者们,他们的经历与故事、真诚与执着,常常让我们感动不已。其中,重庆晋江厂的吴学辉先生豪爽热心,为我们的考察和采访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四川锦江厂的倪同正先生古道热肠,给予了我们诸多无私的帮助;陆仲晖、杨晓虹、陈烈刚、郑志宏、蒙庆、潘祥鶤、刘常琼、杨克芝、南庆杰、殷莺等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重庆地区的艾新全、陈晓林、马述林、吴学辉、秦邦佑、李治贤、秦邦建等人近些年积极投身于三线建设的调研中,在与他们的交流与切磋中,我获益良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陈东林研究员和经济研究所的高超群研究员欣然应允作序,为本书增色不少。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长期以来给予我的鼎力支持和良好建议,令我受益匪浅。在与周明长、段伟、崔一楠、陈超、胡悦晗、李彩华、吕建昌、范瑛、郑有贵、钱茂伟、李德英、张杨、张志军、王佳翠、刘博、郭旭、谭刚毅、徐利权、冯明、王毅、陈君锋以及武力、周晓虹、黎小龙、蓝勇、张文等师友的研讨中,我时有收获。

承蒙学术期刊界的潘清、许芬、翟宇、肖海燕、王立霞、郑姗姗、吴启琳等诸位编辑老师厚爱,拙作发表时他们耐心审阅与校对,付出甚多。三线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自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一人一力之功,学界以及业界的通力合作方能使其成为可能。

我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工作已整整20年。林移刚、邓晓梅、陈璐玭、肖彦、郑昊、张艳萍、彭娟、梁谨恋、辛文娟等同事或参与了有关课题的调研,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开展,或常常与我讨论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傅晓莲、陈利青、林楠、蔡茂竹、张宗友、苟渝苹、胥秋林等本科生和吴从娟、张钊熙、魏林然、黄圆圆、丁泽涛、缪凤婷、张子夜、冀鑫源、吴倩、王静等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课题的实地考察和口述访谈,有的学生还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申报项目、撰写文章,均有一定的收获。檀春耕、于全辉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谨致谢忱!

“无巧不成书”,本书在反水投注网站 的出版,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今年春,我正在考虑联系出版社时,偶然看到某微信公众号上的一本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的新书的推荐,责任编辑庄士龙先生的名字一下子跃入我的眼帘。庄士龙本科就读于我校社会学系,我曾给他上过课,对这位敏而好学的同学印象颇深。“天啦,如果由自己教过的学生来做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这个念头油然而生。我立即联系上士龙,很快我们就达成了出版合作意向。他还告诉我,之前他拍的816工程(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的摄影作品当时正在他们社里展出呢。一切都太巧了,真是缘分!果然,在此后出版的各个环节,我们沟通、合作得异常顺利。士龙在收到书稿后,很快便细致而严谨地完成了编辑、校对等工作,并提出了不少精当的建议,其工作态度与效率令人敬佩。

作为长期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徘徊的“边缘人”,我深切感受到这些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分歧,也基本明了它们各自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在进行三线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时,我试图将历史学对文献资料的执着与社会学对理论建构的痴迷兼顾起来,但学力所限,这种尝试显然十分粗浅,也许会遭受来自不同学科的质疑。尽管如此,我仍坚信,跨学科带来的广阔的视野、比较的眼光、开放的心态,不论在三线研究中,还是在中国当代史抑或当代中国研究中都是需要大力倡导的。

就在本书出版前,我申报的又一项关于三线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立项。看来,我还要继续在这个研究领域深耕下去……

我相信并期待着,若干年后三线研究会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研究中颇具影响力的重要领域。


张勇

2023年10月



拓展阅读

新书 | 《社会工作策划管理》

新书 | 《日常生活研究的方法论:一个初步的探索》

新书 | 《何以安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生代青年的婚恋》

小零食见大时代 |《零食里的中国:我的零食故事》特装书来啦!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Peter Herrmann on Unsplash

转载自:社会学之思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