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25 10:02 浏览量 191
贝多芬的音乐不断吸引着人们,他的创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他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如何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感兴趣的人去理解贝多芬的作品,约翰·克拉布(John Clubbe)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即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里,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欧洲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而他展现出持久的活力及渊博的才华令人惊叹。约翰·克拉布(John Clubbe)在《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中,着重探讨贝多芬对这些变革的看法以及他的社会和政治观点,紧密结合时代给他带来的影响对他的作品进行解读,并思考这些作品与它们所处时代的联系以及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局限”于音乐的贝多芬。
雅各布·阿尔特 (Jakob Alt),《从十字架风向标远眺维也纳》,1817 年。在贝多芬的时代,维也纳被乡村环绕,他也喜欢在乡间散步。画面中间远处的建筑物是圣斯蒂芬大教堂。
对我们来说,贝多芬就是法国大革命。
——休·奥塔韦(Hugh Ottaway)
贝多芬为音乐世界带来了彻底的变革。他继承了当时的音乐传统,同时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最为关键的是,他也是一位政治上的革命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衣钵。本书旨在将贝多芬置于法国大革命结束后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贝多芬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并在这个时代创作出了令人惊叹和倍感震撼的作品。本书也将贝多芬与当时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进行了对比。这样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贝多芬英勇奋斗的历程、在绝望中的挣扎以及希望通过音乐改变当时以及未来世界的雄心壮志。
因此,贝多芬的音乐既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动荡,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动荡。在成长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信仰越发坚定。贝多芬音乐中的革命性本身就是他对自己所处的大革命时代的一种回应,通过探讨这种革命性的起源,我们得以窥探到贝多芬创作才华的核心。对于渴望实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听众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的听众——贝多芬的音乐都是并将永远是 激励他们前进的声音。我认为,将贝多芬置于时代背景下有助于我们对贝多芬及其作品进行更客观的评价。本书章节虽然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但它们可以被视为对相互关联的思想和主题进行的系列研究。以这种方式撰写传记,对贝多芬的生平进行解读,我得以从学者常常忽略的角度探讨贝多芬的才华。
约瑟夫·威利布罗德·梅勒,《贝多芬像》,1804 ~ 1805 年。这幅肖像体现了贝多芬当时的革命思想。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参透贝多芬非凡创造力的奥秘,但人们仍在乐此不疲地尝试着。我们也无法完全确定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政治观念和他的艺术作品产生的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革命对贝多芬的激励作用远比人们认识到的要大得多。在18世纪90年代,贝多芬虽身在远方,但他通过创作音乐作品参与了1789年在法国爆发并很快就蔓延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思想和音乐创作产生了终生的影响。它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792年,贝多芬从波恩移居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欧洲最大的专制主义国家的首都。在这里,他虽然偶尔也会发表一些政治观点,但通常对政治问题缄口不言。尽管如此,贝多芬通过他革命性的音乐作品成了德语世界中的革命领袖。
将贝多芬视为革命者这一主张是否过于激进了呢?当我们将过去的音乐家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时,难道巴赫就不是一位革命者吗?格鲁克、海顿、莫扎特不是革命者吗?继贝多芬之后,瓦格纳、马勒、勋伯格、艾夫斯(Ives)和凯奇(Cage)难道不是革命者吗?难道音乐之外其他领域的创作天才不是革命者吗?杰斐逊、华兹华斯、拜伦、戈雅、乔伊斯、塞尚、玛丽·居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爱因斯坦等人不也是革命者吗?他们不是也改变了当时及后世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吗?因此,我们似乎有必要讨论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创作才华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会讨论贝多芬在波恩时受到的影响,之后讨论他在维也纳受到的影响。
不论是早期为约瑟夫二世和利奥波德二世创作的康塔塔,还是晚期作品《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洋溢着革命热情。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创作的惊世作品——包括《英雄交响曲》、《菲岱里奥》、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为歌德戏剧《埃格蒙特》谱写的乐曲——都体现了他的革命立场。贝多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结构、音响、节奏、和声规则的使用以及将它们视为统一整体的创作理念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些惊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深知,在他生活的维也纳,政府对革命思想充满了敌意。尽管如此,他使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感受到了欣赏音乐的新方式,并毫不犹豫地向现状发出了挑战。新出现的政治思潮让贝多芬产生了建立理想共和国及改善社会关系的愿望。
在1779年至1828年的近半个世纪里,西方音乐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始于莫扎特和海顿的成熟,以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和1828年舒伯特的逝世告终。贝多芬也生活在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法国大革命推动的重大社会和文化变革为标志。从一开始,作曲家就对身边出现的新思潮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不可否认的是,他脑海中的丰富想法有时会催生出令人不安的音乐。一个世纪后,这种音乐的力量让列宁感到恐惧。在过去的200年里,从政治层面来说,贝多芬的才华为他带来的赞美远远多过批评。为了在时代背景下讨论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我将许多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与贝多芬进行对比,包括歌德、席勒、黑格尔、费希特、夏多布里昂、拜伦、戈雅、克莱斯特等,这些人的成就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成就。当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多芬传记作者罗曼·罗兰被问及为何在诸多作曲家中选择为贝多芬立传时,罗曼·罗兰回答说,对贝多芬研究越多,就越感到“他让我捉摸不透”。如今这位作曲家依然让很多人感到捉摸不透,这体现出了贝多芬的伟大中带有一种复杂性。
约瑟夫·卡尔·施蒂勒,《贝多芬》,1819~1820年。从这幅肖像中鲜明的革命色彩可以看出,晚年的贝多芬依然是一位革命者。
本书并不是对贝多芬生平和所处时代的全面研究,这样的研究已不在少数。本书旨在以贝多芬成年后(1790~1827)发生的政治事件以及当时的思潮和运动为背景对贝多芬进行解读。贝多芬,这位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音乐不仅为当时的人们而写,也为后世的我们而写。我没有对贝多芬数量众多的作品进行解读,而是主要讨论一些能够体现贝多芬革命思想的作品,重点关注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表达方式、音乐风格和意义内涵。虽然我也很尊重音乐学家的研究方法,但我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对贝多芬进行分析。尽管我希望本书能受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关注,但我主要基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贝多芬进行解读,我想本书的论点更能够引起贝多芬音乐爱好者的兴趣。
与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和哲学家黑格尔一样,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比探险家、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拿破仑小一岁。从很早的时候起,贝多芬就对来自法国的新思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一个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还未满19岁的人来说,这场革命让他和同龄人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欧洲,他们目睹了法国君主制的垮台,虽然这一局面只出现在了法国。
本书的论点,即贝多芬是一位“革命者”,并不是我本人的原创。它是几乎与贝多芬同龄的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评价,这个词几乎成了对贝多芬最准确的定义。弗朗茨一世的话原本并不是一句赞美,而是对贝多芬及其作品最强烈的谴责。弗朗茨一世对贝多芬的音乐会避之不及,因此他从未见过贝多芬,对他的音乐也知之甚少。但弗朗茨一世准确地感觉到,这个人和他的音乐都充满了革命热情。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也曾将贝多芬称为革命者。瓦格纳本人也是一位革命者,他曾在1848年参加德累斯顿的起义活动。但是,弗朗茨一世的话是对贝多芬的贬低,而瓦格纳的话是对贝多芬的高度赞扬。“进步与自由”成了贝多芬的座右铭。但是 哈布斯堡王朝既不想实现进步,也不想赋予人们自由权。他们追求“进步与自由”的反面,即停滞不前和专制镇压。我们不应忘记,专制主义国家的生活和其他地方的生活是不同的。
我从很久以前就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时我去了两个这样的专制国家。我曾在1961年到访苏联,在列宁格勒(即今天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酒店里,每层楼的服务台都有一个人记录我的进出情况。五年后,为了前往魏玛进行一些研究,我开着一辆小巧的奥斯汀·库柏(Austin Cooper)穿过当时的东德,沿着坑坑洼洼的道路从柏林的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一路行驶到捷克边境。在这次略显紧张的旅途中,我被检查证件的警察拦住了不下三十次。我在两个国家都只停留了数周,而成年后的贝多芬却几乎一直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在极权体制下,施加或加强暴政统治比赋予人民自由权利更容易实现,原因很简单,暴政的力量通常比自由的力量更容易控制。虽然贝多芬移居到维也纳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自由的倡导,无论他身在哪里,他都用可能的方式宣扬着自由思想。我的经历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政治制度对各类著作的基本观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柏林墙倒塌前的40多年间,东德和西德学者对贝多芬的研究在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往往大相径庭。西德的学者更关注贝多芬的作品而非他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而东德的学者则常常从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贝多芬进行解读。也许他们别无其他选择。
约翰·内波穆克·赫希勒,《贝多芬的房间》,1827 年。这幅画绘于 1827 年贝多芬去世的三天前,画家通过描绘贝多芬最后的住所施瓦茨施帕尼尔故居钢琴旁的空子,表达对贝多芬的思念与惋惜。
也许有人会说,贝多芬的音乐比他的生平更具有讨论意义。我并不反对这个观点,但如此震撼人心的音乐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需要不断应对专业、个人、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复杂问题的人——创作出来的。我认为,理解这样一个人 不比理解此人的音乐更简单。贝多芬虽然不认为人类或人类社会是完美无缺的,但他身上有着强烈的乌托邦气质。他相信最终的乌托邦存在于人的思想或精神之中。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非同寻常的。那里充满了神秘的谜团,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为此,我详细探讨了贝多芬的三幅肖像画,这些画像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作曲家不同时期的思想状态。我也介绍了在贝多芬的研究中很少被提及但对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几个人物,其中有罗马英雄、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者卢修斯·尤尼乌斯·布鲁图(Lucius Junius Brutus),也有与贝多芬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的萨克森作家约翰·戈特弗里德·索伊默(Johann Gottfried Seume),通过索伊默,我们得以了解贝多芬对那个革命时代的看法。将贝多芬置于他所处的欧洲大环境下进行解读,让我十分享受《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这本书的撰写过程。我希望读者也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中乐趣。
在本书中,我将贝多芬解读为一位革命者,不仅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具有革命性,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观念和政治观念也具有革命性。我将贝多芬置于欧洲的大环境之下,主要关注当时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以及贝多芬可能读到、看到或听到(在失聪之前)的东西。为着重探讨他的一些关键作品,我不得不略去一些对贝多芬个人生活和作品的叙述与分析。本书中探讨的关键作品包括贝多芬早期创作的《约瑟夫二世之死康塔塔》和《利奥波德二世登基康塔塔》,歌曲《自由人》(Der freie Mann),基于亨德尔的《英雄凯旋歌》创作的变奏曲,“英雄”交响曲和《菲岱里奥》,《第五交响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为《埃格蒙特》创作的乐曲,为维也纳会议(1814~1815)创作的公演作品,以及晚期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与当时其他作曲家相比,贝多芬的音乐更能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崛起以及拿破仑为欧洲带来的精神上和实质上的全新且深刻的变革。
本文摘自《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一书序言,配图为书内插图。
书籍信息
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美]约翰·克拉布(John Clubbe) 著
胡韵迪 译
2023年12月出版/定价168.00元
ISBN 978-7-5228-2207-5
反水投注网站 - 索·恩
内容简介
本书精彩而深入地探索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如何塑造了贝多芬的政治理念,并激发他创造出开创性的作品。
贝多芬在家乡波恩吸收了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在咖啡馆和大学里热烈地讨论着这些思想。21岁时他搬到维也纳,与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海顿一起学习。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当局一直在遏制和惩罚公开表达激进政治观点的行为。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热切地追随拿破仑的迅速崛起。
正如拿破仑把欧洲从贵族压迫中解放出来一样,贝多芬也渴望通过音乐来解放人类。他超越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形式,尤其是“英雄”交响曲和他的歌剧《菲岱里奥》,两者都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启发。
约翰·克拉布通过他的信件、肖像和个人档案,通过与其他同时代音乐家、艺术家进行比较,阐明贝多芬是一位终生的革命家。
作者简介
[美]约翰·克拉布(John Clubbe),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在杜克大学和肯塔基大学任教。他写过多部关于19世纪文化史的著作和多篇关于拜伦、贝多芬和拿破仑的论文。现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
译者简介
胡韵迪,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代表译作包括《复古伦敦》《图画通识丛书:文学批评》《肖邦:生平与时代》等。
编辑推荐
★ 有别于已有的贝多芬传记作品,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探索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如何塑造了贝多芬的政治理想并启发他创作出杰出的音乐作品。
★ 将许多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与贝多芬进行对比,包括歌德、席勒、黑格尔、费希特、夏多布里昂、拜伦、戈雅、克莱斯特等,分析贝多芬的才华和成就。
★ 本书参考了贝多芬的日记、肖像、来往信件、与他人谈话的记录及认识他的人留下的日记等一手资料,以及其他研究论著等,使立论更为扎实。
书籍目录
( 向上滑动浏览 )
推荐阅读
肖邦:生平与时代
[英]艾伦·沃克(Alan Walker) 著
胡韵迪 译
2022年3月/158.00元
· 内容简介 ·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最为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肖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最为神秘、最受人们喜爱、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