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18 17:51   浏览量 44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的治乱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边疆开拓、文化发扬有密切关系。清朝在建立政权之初,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其制度既有中原传统王朝的共性,又有满洲特色,保持游猎民族的进取之勇,并用灵活的方法,渐进推行政策,接受各族的优良文化,让各族精英共同分享政治权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近三百年。因此,清朝历史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探索的。


《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突破清史与晚清史的研究界线,以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为两大主轴,纳入不同领域的讨论及其研究成果,并用浅显直白的文字,配以许多图片的辅助说明,介绍清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面向,说明清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形、不同需求及其思想文化。


(摘自本书导读相关内容)



历史记忆的多样性:以慈禧太后为例


记忆与历史不尽相同。除了生理上、心理上的制约外,每个人的记忆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的集体记忆更是文化的产物,经长期积累而成,往往真假莫辨。与记忆的多变性不同,历史讲究客观可信,尽量拼凑信息的碎片,以还原真相。换言之,记忆是对往事的一种重演与回顾,而历史必须解释往事,产生历史意识,而这种叙述具有特定的功能,包括意识形态的控制、统治者对民众的规训及群体认同的塑造等。本节观察有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历史记忆与历史评价,借以说明记忆与历史之异同。通过对历史记忆的爬梳,可知历史学家利用史料考证与理性考证,能够呈现慈禧的功过是非,但无法取代那些存在于华人社会的负面集体记忆,甚至受到不同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慈禧太后被附加了多种离奇怪诞的形象,最终在华人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慈禧太后的功劳已被忽略,被当作清朝衰亡的元凶之一。
慈禧太后照片
晚清时人对慈禧的评价有四种,分别是有才奈何女儿身、有德奈何被丑化、亡国愤怒的宣泄口、百年屈辱的“替罪羊”。熟悉晚清宫廷史事的黄浚(秋岳),听闻叶赫那拉氏入宫前,曾受教于文舒保,向其学习书画。叶赫那拉氏入宫后,随嫔妃们学习《圣训》、《实录》、儒家德行与礼仪之类,从而掌握了读书识字的技巧,所以在同治元年(1862)以后,母以子贵的叶赫那拉氏已能浏览由侍讲官编写的《治平宝鉴》,并阅读由军机处进呈的《实录》与《圣训》,具备了亲自批阅奏折的能力。历史学家吴相湘曾在故宫博物院发现内务府档册,其中有叶赫那拉氏手谕草稿。吴相湘指出,这份手稿虽书法凌乱、错别字不少,但条理分明、文句顺畅,并不难改正润饰。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咸丰帝指定其与叶赫那拉氏之子载淳继承皇位,但因载淳年幼,遂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尽心辅弼载淳。肃顺办事果决,最得咸丰信任,是八名顾命大臣中的领导人物。为了避免皇权旁落,重演康熙朝鳌拜专横之事,咸丰皇帝临终时,赐给皇后一方“御赏”印,赐给皇子载淳一方“同道堂”印,由生母叶赫那拉氏保管,所有诏书须两印同盖方能有效。顾命大臣本不愿两宫太后插手政务,在叶赫那拉氏一再争执后,才答应奏章呈皇太后批阅、用印核可。虽说如此,若太后只能钤印谕旨却无法更改谕旨内容,那核可权只是徒具虚文,所以叶赫那拉氏并不满足,遂密令太监安德海回北京,向恭亲王奕訢传递消息,以图共同扳倒顾命大臣。
慈禧亲书罢革恭亲王奕的上谕。内务府档册中有慈禧手谕草稿,虽然书法凌乱、错别字不少,但并不难改正润饰,证明慈禧掌握文字的能力。
载淳即位后,尊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回京途中,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手擒拿肃顺,押解回京,很快将其正法于菜市口。未几赐载垣与端华被自尽,其余顾命大臣尽皆免职,史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冲突,使清朝体制发生重大改变,由大臣顾命变为“太后垂帘,亲王辅政”,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恭亲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主持朝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恭亲王奕訢是有才干的人,又手握大权,最后却在政治斗争中败在慈禧太后的手下。两人的矛盾并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慈禧难忍议政王的“傲慢”,这正是政治上一山难容二虎的普遍现象。中法之战后,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组成新的军机处,随后又宣布“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着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至此,以醇亲王奕譞为首的新的行政核心组成。恭亲王被投闲置散凡十年,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后,又被起用为军机大臣,却暮气已深,无所作为。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潜逃日本,并在日本办报,展开保皇运动,其目的就是打倒慈禧太后的势力,以冀光绪皇帝能重握政柄,所以对慈禧的攻击尤其严厉。康有为力陈光绪皇帝之圣明与慈禧太后之腐败,并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受到“西后之扼”,并强调慈禧执政无正当性,将太后干政等同“篡位”,更进一步从性别上加以讨伐,将慈禧掌权比照中国历史上的“女祸”。康有为致力诋毁慈禧,却伤害了清朝的声誉,至少在辛亥革命前,这些批评慈禧的言论对颠覆清朝起到了推动作用。戊戌政变时,章太炎遭牵连,先后避居中国台湾、日本,曾以“台湾旅客”笔名在《清议报》发表文章,呼应康梁否定慈禧太后的正当性。1900年庚子事变后,章太炎决心剪辫,从事革命,不再认为康有为等待叶赫那拉氏老死、光绪复辟可以救中国等论点是可行的,遂以慈禧治下的整个清朝为敌,攻之不遗余力,鼓吹反满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上仍有着不少前清遗老遗少怀念清朝的荣光,甚至组织宗社党,力图恢复清朝的统治。享誉国际学界的王国维也是其中之一。王国维,字静庵,号观堂,足称现代学术的开山大师,才华洋溢,为中国文化瑰宝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可是,王国维效忠清室,与遗老们来往密切、声气相求,身在民国却怀念清朝,最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在民国时代堪称异数。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颐和园词》歌咏的对象不是光绪皇帝,而是慈禧太后,赞其“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可见王国维对慈禧太后的尊敬之情,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王氏记忆中的慈禧形象。王国维《颐和园词》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极为明显,从这首诗可见王国维对清朝的怀念,情感真挚,又能看出遗老们的心声,所以有些人认为《颐和园词》可视为晚清兴亡史的缩影。
说明:王国维《颐和园词》悼念慈禧太后:“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可见王国维对慈禧太后的尊敬之情。
大多数的外国人无法进入紫禁城,很难见到慈禧太后,只能远距离旁观紫禁城,幻想神秘的清宫秘闻。即使任职清朝海关总税务司40年的赫德(Robert Hart),也始终无法入宫觐见皇帝,直到其晚年,始得觐见慈禧太后。但因戊戌政变的负面影响,一般外国人视慈禧为保守腐败势力的代表,所以戊戌变法前后列强几皆同情主张变法的“帝党”,而不支持“后党”。在这样的氛围下,拜克豪斯捏造的赫德与慈禧太后的“爱情故事”很快就引发外国读者的注意。英国人拜克豪斯(Edmund Backhouse)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有文名,留有两册回忆录。在他的回忆录里,最引人注意的片段是他幻想与慈禧太后恋爱偷情,并将这个虚构故事,写入有关慈禧及晚清史事的英文专书,在西方世界一直被奉为权威之作。因此,在当时外国人心目中或记忆里,慈禧太后被定型为一邪恶、残忍、贪婪、滥权的“龙后”。龙在西方是魔鬼的化身,“龙后”在洋人心目中就是“魔女”。后来,英国历史学家特雷费罗珀(H.R.Trevor-Roper)明知拜克豪斯的回忆录为“荒诞之淫书”,却将拜克豪斯的妄言,详细记录在《北京的隐士》这本书里,让这些荒诞记忆得以继续流传。鉴于拜氏丑化慈禧,美国传记作家施格里夫虽以《龙后》为书名,实欲为慈禧翻案,呈现年轻一代西方人对慈禧较为客观的历史记忆,却未能成功扭转西方世界对慈禧的负面印象。
民国建立后,叶赫那拉氏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几乎都是负面形象,被视为祸国殃民、罪孽深重之人,甚至成为中国近百年遭受屈辱的替罪羊。当清朝日益衰败之际,当政的慈禧太后先后成为变法派与革命党攻击的主要目标,再加上新式报刊与电子媒体的推波助澜,慈禧的形象逐渐妖魔化,很难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有一则流传甚广的讥嘲联语,义正词严而又嘻笑怒骂,痛斥太后丧权辱国:“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此外,“叶赫那拉氏向爱新觉罗氏复仇”的故事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其故事大意是努尔哈赤灭掉叶赫族,统一女真诸部,奠定清朝发展的根基,但叶赫族首领发起诅咒、誓言复仇,最后由叶赫那拉氏完成叶赫先祖的诅咒,终于终结了清朝的王祚。坊间有关清宫的小说、电影、电视等作品,其中扮演慈禧太后的人物设定很多都是反派角色,势必会加深人们对慈禧太后的负面集体记忆。
说明:西方人想象中的慈禧。

说明:慈禧太后的影视形象。


由于不同人群对清朝抱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建构的慈禧太后历史形象也有所偏重。遗老们对前清太后的记忆、印象、评价虽未必完全一致,但由于怀念甚至想要恢复前朝的心态与意识形态相同,都会对长期维持清朝政权的慈禧太后,进行有意或无意以及不同程度的净化或美化,否则未免有失遗老的基本政治立场。在革命党人眼中,慈禧太后是清朝统治腐败落后的象征,反满革命必须先否定慈禧太后的功绩,丑化其缺失。一般群众则认为清朝“成也太后,败也太后”,更注意到慈禧太后愚昧无知、专权独断、奢侈浪费的负面形象。反观历史学者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往往能基于同情的了解,肯定慈禧有政治手腕,也认可其恢复国内秩序、推动洋务运动的努力,却同样批判慈禧不明世界局势、弄权奢侈、未能平衡满汉冲突等弊病。慈禧太后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甚至可以作为某种暗示,当作阻碍改革、保守落后的历史之鉴。

(节选自本书第九章晚清革命思潮与社会变化


书籍信息


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

尤淑君 著
2023年10月出版/88.00元
ISBN:978-7-5228-1157-4


内容简介

《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基于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清代文化史”的教学讲义编写而成,试图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清代皇权权限、八旗制度、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地方社会管理、科举取士与地方士绅、司法检验与司法正义、帝国财政与军事支出、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旗人特权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借以探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司法权益及思想文化的发展演进趋势。

作者简介

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研究领域为明清政治文化史、近代东亚国际史及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书籍目录

导读


第一章 从后金到清朝:清代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 清朝建立

二 参汉酌金

三 “华夷之辨”与清代天下秩序观

四 “满蒙一体”与平定准部

五 从驿递到电报:清朝的信息传递

六 从题本到奏折:清代文书制度的变化

七 奏折里的雍正君臣关系

八 军机处的成立

九 改土归流的推广及其影响


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

一 小冰期与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剃发易服与清初汉人的反抗

三 明遗民与清初社会文化

四 明遗民张岱与《陶庵梦忆》

五 旗民分治与清代满汉关系的变化

六 《桃花扇》与清人的晚明历史想象


第三章 清代宫廷文化

一 明清紫禁城的建置

二 清代皇帝的一日作息

三 清代后妃制度及宫廷生活

四 清皇室与藏传佛教

五 清代皇子教育

六 清代公主的婚嫁

七 内务府与太监宫女的生活

八 清代太医院与宫廷医疗

九 御膳房与清宫膳食

十 宫禁森严:紫禁城的护卫


第四章 清代地方社会的运作

一 清代地方政府的建置及管理

二 父母官:知县的职责及压力

三 爪牙:县衙里的书吏与衙役

四 官员的私人助手:重要的幕友与长随

五 陋规:非典型腐败的灰色收入

六 士绅特权及其社会功能

七 清代社会救济及其优缺点

八 清代疫病及社会救护7

九 清代地方团练及军队私人化问题

十 湘军西征与新疆设省


第五章 清代法律的规范化

一 清代司法制度

二 大清律例及其施行情形

三 清代的重罪与惩戒

四 分俗而治: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与清代法律的多元性

五 《洗冤集录》与清代刑案检验

六 清代仵作的专业训练与命案检验

七 清代民事诉讼

八 清代讼师及其社会功能

九 清代的奸罪

十 清代死刑的形式及意义

十一 清末的司法改革


六章 从性别研究看清代社会问题

一 性别研究与清代贞洁政策

二 清代贞女及其文化因素

三 清代刑案里的婚姻奸情

四 清代溺女与童养风俗

五 清代禁娼政策及其衍生问题

六 清代男色之风及其社会因素

七 清代社会中的身体文化

八 清代社会中的身体医疗


第七章 清代盐商与扬州城市文化的发展

一 明清商业经济发展情形

二 明清盐政的变化

三 明代徽商的兴衰

四 清代徽商的兴衰

五 清代扬州盐商的发展

六 扬州盐商的儒商倾向

七 扬州盐商与扬州学派的兴起

八 清帝南巡与扬州城市的发展

九 清代扬州风俗娱乐

十 扬州兴衰与清代河务问题

十一 清代徽商兴衰的范例:红顶商人胡雪岩

十二 陶澍的盐政改革及其局限


第八章 清代民间信仰与秘密会社

一 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祭祀观

二 传统中国宗教观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 中元节的形成及发展

四 城隍信仰与明清社会教化功能

五 从罗教到青帮的转变

六 从天地会到洪门:清代秘密会党的变化

七 清代白莲教与川楚教乱

八 天理教事件与清朝文化政策的转变

九 袍哥与清代四川社会文化


第九章 晚清革命思潮与社会变化

一 内忧外患下的同治中兴

二 1644~1894年满汉关系的变化

三 1895~1912年革命思潮的涌动

四 从立宪到革命: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

五 历史记忆的多样性:以慈禧太后为例


参考文献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