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构建大科普新格局: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13 14:55   浏览量 16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构建大科普新格局: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郑念 主编
付文婷 副主编
2023年6月出版/198.00元
ISBN:978-7-5228-1804-7


内容简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我国科普决策建言献策,中国科协打造国家级高端智库,于2021年成立“科普中国智库”。科普中国智库依托中国科普研究所,打造开放平台,搭建柔性连接型、合作型科普智库网络体系,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关切,深化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集思汇智聚力,为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言献策。
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是科普中国智库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发挥高端科普智库的引领作用,团结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围绕国家战略中的科普问题和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积极集智建言。2022年9月29日,在中国科协支持下、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为“融合赋能 变革转型——构建大科普新格局”。
为更广泛地传播论坛学术成果,主办方精心择选了45篇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评审推荐的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构建大科普新格局: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入选论文围绕新时代科普理论与传播、科学素质、科普教育、科学文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此论文集的出版将推动会议成果深化利用,更好地服务科普中国智库建设,服务科普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郑念,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教育、科普评估理论、科学素养、防伪破迷等。出版著作有《科技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大科普新格局: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等。

付文婷,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科普中国智库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智库建设。

精彩目录



科普理论与传播研究

国内高校科幻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珂 张柳 赵文杰 许艺琳(3)

“科普”一词的诞生与流变 石春让 肖佳丽(21)

抖音大学生传播国家形象意愿的实证分析

——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孙瑞(38)

融媒体视域下健康类科普动画在乡村用户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以抖音平台为例 孙瑞 胡锦坤(56)

科学传播范式变迁下专家信任危机的重新审视 张勇军 陈海涛(75)

新媒体背景下交通科普的内涵及特征 郭瑞军 张辉 李泽森 王晚香(94)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B站科普视频的科学传播研究 刘睿婧(105)

互动与系统下的科学传播过程模式研究 王玉丽(115)

基于移动化阅读的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思考 肖洁 李丹 范强(127)


科学素质研究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朱鑫卓 郑念 彭红燕(143)

基于公众需求分析的中小科技馆内容建设探讨 陈晶 赵慧敏 苏华丽 郑清艳(156)

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

——基于广州科技资源科普化调查分析 陈晶 赵慧敏(167)

天文科研科普双融合——以《天文爱好者》为例 冯翀(180)

加强社区科普阵地建设 何丽(191)

青少年科普:在大学与家庭之间

——以“厨余垃圾制备碳量子点”科普课程设计为例 胡永红 张晨 金靖雯 陈曦(202)

我国居民应急素养:测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秦海波 谢仲玄 邱倩文(215)

基于5W1H分析法的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实现路径研究 秦庆 徐雁龙 汤书昆(228)

关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研究 邢燕(240)

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冬奥列车”课程体系开发 闫晓白 于思颖(256)

项目式学习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 杨雪怡(266)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张化梅 魏荣光(278)

学生科技社团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赵茜(287)

国内体育科普基地建设现状、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赵生辉 苏宴锋 耿文杰(301)


科普教育研究

利用学会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试点项目研究 季慧 卫征 芦祎霖 蒋捷云(317)

“双减”背景下,利用创客教育赋能学生成长的探索与思考

——以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青少年创新教育区为例 张晔(335)

“双减”背景下科普教育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陈建龙(346)

“我能成为科学家”:场馆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身份认同的实施路径

——以英国科普场馆为例 陈奕喆(357)

“四化一体”的科普与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董倩(370)

“双减”政策下,能“心理按摩”的创新型科普剧在教育中的作用及策略 杜琳(378)

元宇宙视域下青少年科普教育资源构建探索 刘烨 尹依梦 李焱(387)

助力“双减”基于馆校合作构建“1+4+N”科普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孟庆虎 叶兆宁 张安康(396)

浅谈“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乡村音乐教育 王新兰(408)

科学探究实践——“双减”政策下的科学教育模式探究 许文(416)

“双减”背景下科技馆科普展览与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伊静(424)

浅谈“双减”背景下校外科技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尹玉(434)

学生科技社团助力“双减”的实践与探索 赵茜(443)

面向“双减”需求,博物馆项目式学习助推学生减负增效 赵妍(454)


科技文化研究

科技革命的文化意义及其对我国科技文化建设的启示 李春成(467)

古生物文创产品设计及知识产权问题初探 包晓宇 张雪松 翟幼艾 李同 刘弘毅 包童(478)

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科普造“势”——以广西科技馆为例 黎明(487)

融媒体语境下弘扬科学家精神视频的小叙事 宋彬 邱琳(498)

浅谈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场馆的弘扬与传播 孙小馨(508)

化学思维的培养与评价——以美国ACCT“化学思维框架”为例 王舒萌 郭力(519)

触类旁通标新立异——展品“气泡沉船”研发之思考 张建伟(532)

科技馆开展科普讲座的创新与思考

——以“科协燕赵学堂”天文系列科普讲座为例 左巍 谭超(543)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张雯鑫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