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回顾丨《中国哲学史》2023年总目录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12-12 09:18 浏览量 536
刊物介绍
本刊是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它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关中国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以及海外中国哲学史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论等。
投稿邮箱:zhgzhxshyj@163.com
·先秦哲学研究·
从“认知心”到“统合心”
——早期儒家心论思想新探
孙伟(5)
《老子》的自然:语义指涉与二重哲学意涵
李耀南(14)
从“庄语”到“巵言”
——庄子语言观念的生成脉络及其意涵
王玉彬(23)
·汉代经学研究·
弃其天伦:何休篡改《公羊》发覆
李若晖(33)
王者无外与天下有界
——汉代今古文经学视域下的复仇辨义
高瑞杰(41)
·佛道教研究·
名物之辩
——论僧肇的语言世界观
王一鸣(48)
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
王帅(56)
从“道德义”的阐释看道教哲学的内在化转向
——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线索
孙亦平 洪修平(62)
橘朴的通俗道教研究述论
赵东旭(69)
·宋明哲学研究·
法度与民情:王安石与苏辙解“道法自然”之殊见
薛冰洋(78)
朱熹对《论语》“小人怀惠”的解读及其问题
——从安大简《仲尼曰》“仁而不惠于我,吾不堇其仁”看
乐爱国(86)
论朱张“未发之说”之辨与“己丑之悟”的关联
田智忠(93)
何以安身?
——从工夫视角看王艮安身论的确立
张星(101)
文质论视域下的大同与小康
——以王夫之为中心
常达(109)
·近现代哲学研究·
出佛入儒:熊十力量论思想的三期发展及其评价
颜峻(117)
·会议综述·
“新时代中国哲学的处境、问题和使命”学术研讨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2022年年会综述
郜喆(125)
·书讯·
《与时俱化:庄子时间观研究》魏孟飞著(22);
《从官能、性理到工夫——朱子心论新探》李毅著(32);
《发现王夫之:晚清以来的船山升格运动》陈焱著(55);
《公天下与家天下:大同、小康与儒家的社会理想》干春松著(85);
《经典与意义: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刘丰著(92);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郭园兰著(108)
·儒家哲学研究·
论儒家王道理想的道德基础及其现代困境
王楷(5)
李延平论“浩然之气”与“夜气”
张洪义(11)
朱子如何诠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朱杰人(19)
实在、可能与现实:朱熹“有是理便有是气”新探
刘沁(25)
王阳明九声四气歌法的思想意蕴
张卫红 杨鑫(33)
·道家哲学研究·
异见的辩与知:濠梁之辩再理解
苗玥(41)
再论《黄帝四经》的成书时代
——以方法论为中心
裴健智(49)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论析
马兵(56)
成玄英虚理说的内涵、渊源与定位
苏杭(63)
·佛学研究·
《阿弥陀佛临终要》与临终迁旨研究
沈卫荣(72)
辽宋佛学融合之下的万松行秀禅思想
袁志伟(83)
·经史与哲学·
祛魅与复魅之间
——试论早期思想中的“灵”
贺敢硕(90)
论儒家哲学“以春见仁”的理论进路
——以董仲舒、程颢、朱熹为中心
赵静(99)
凌廷堪的“复礼”思想及评价
潘斌(106)
·现当代哲学·
“道德形上学”中的“圆善”证成工夫与境界析论
朱萌然(113)
蒙培元先生朱子哲学研究的贡献
刘丰(119)
·书讯·
《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郑泽绵著(18);
《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学研究》黄铭著(40);
《章太炎庄学思想研究》李智福著(48);
《儒学的近代转型》干春松著(55)
·天人关系专题·
戴震“自然—必然”范畴的理论新意再探析
吴根友(5)
试析王船山“因人以成天”的历史哲学
刘元青(12)
·经学研究·
易象体系的历史流衍及哲学意蕴
董春(20)
《春秋》义例平议
林鹄(29)
·道佛哲学研究·
庄子“无己”思想阐微
罗祥相(36)
竺道生的“理体”范式自觉
盛宁(44)
印顺法师会通三系思想及其特色
欧阳镇(51)
·宋学研究·
有善有恶:王安石的人性论演变新探
刘成国(57)
残卷的精神:《朱子语类》“训门人九卷”义例发微
汤元宋(70)
朱子道统上溯三皇新解
——以格物致知论为视角
袁素(78)
理学话语建构中的“魂魄”与“心灵”
——以陈淳《魂魄说》为中心的讨论
张清江(85)
·明代哲学研究·
阳明论象山“只是粗些”说检证
——兼论阳明的格物说
魏鹤立(93)
“肫”“灵”结合:颜钧“直承孔孟”的心学特色
罗来玮(101)
作为精神哲学的陆王心学
——徐梵澄《陆王学述》发微
游原勇(108)
·关学研究·
二十世纪前半期张载关学研究钩沉
刘学智(116)
张载门人为何序《正蒙》?
——从新发现吕大临《正蒙书序》说起
魏冬(122)
·先秦两汉哲学研究·
庄子坐忘说的源起及其诠释史略论
李凯(5)
论庄子无待逍遥的自由
文贤庆(11)
从“尊贤”到“知贤”
——论子思的“合外内之道”
苟东锋(18)
《周易》古经“心”论探赜
吴宝麟(27)
孟子性善论的汉代回响
钮则圳(34)
·魏晋哲学研究·
自然之情与为政次序
——王弼政治哲学中“情”观念之展开
李芙馥(41)
冥然自合:论郭象哲学中独化事物的相互关系
张云起(50)
·宋代哲学研究·
宋代儒佛之辩的发展与转向
李春颖(58)
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
翟奎凤(66)
·明代哲学研究·
天泉证道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方学渐对于龙溪学的批判与方以智的统合
张昭炜(75)
知行合一是何种“合一”?
——基于王阳明“志-诚”环状结构展开分析
刘科迪(85)
“主敬”与“戒慎恐惧”:邹守益心性工夫的一体两面
王晓娣(92)
钱一本以人道通三才的“像象”说释《易》析论
杨自平(99)
·近现代哲学研究·
龚自珍对“夷夏之防”的认识论改造
高思达(108)
“断所知障而不尽断烦恼障”:章太炎之孔子哲学诠释发隐
李智福(116)
再思章太炎对日译西学的吸收
——以《建立宗教论》中未知译名考证为中心
窦建英(123)
·先秦哲学研究·
行气“六气”说源流考及其与道、释、医诸家交涉
孙海科(5)
非墨非道:告子思想流派平议
杨柳(11)
从“络马首,穿牛鼻”的诠释看儒家人物之辨的多重面向
叶达(17)
“丧”:庄子“吾丧我”的另一重隐喻
——兼论“想象”的工夫何以可能
王顺然(26)
·汉唐哲学研究·
正谊明道视域下的董仲舒仁说探析
姜智(33)
从“黄帝”与“一”的勾连中再谈“黄老”并称的缘由
李素军(41)
“疾虚妄”的政教逻辑:王充对万物变化的阐释与应对
王尔(47)
·宋明理学研究·
王安石《诗》学观及其政教思想
李哲(55)
以关、洛为宗:吕祖谦心论探析及定位
曹瑜(62)
朱学抑或陆学:宋濂理学思想新论
王锟(68)
默识与体认:薛瑄的穷理工夫论
邱振华(77)
·近现代哲学研究·
“六艺之教”:马一浮《论语》诠释的教化维度
裴东升(85)
论钱穆传统音乐观中的文化精神
孙思冰(94)
·朱子与闽学研究·
本栏目特邀张品端教授主持
从洛学到闽学
——以“南剑三先生”与朱熹为考察对象
张品端(100)
论朱子礼图思维的特征
王志阳(107)
朱子注解“新民”的理论逻辑与历史意义
刘军(114)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道家经典最早传入北欧的诠释路径及其当代理论镜鉴
高源(121)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
理同道合
——从中华文明的哲理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明互鉴
赵金刚(5)
“天人合一”观念的哲学基础、古典意涵与现代价值
李卓(12)
“民为邦本”理念的哲学意涵及其现代转型
吕存凯(19)
·先秦哲学研究·
《春秋》中的君臣问题与后世对杜预的批评
曾亦(25)
《论语》中诸美德关系问题探析
——基于美德统一论的视角
乔珂(34)
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
——论孟子哲学中的“听”
伍龙(40)
“化”通“逍遥”:《庄子》物化概念之四重内涵
徐会利(49)
·宋代哲学研究·
文化、秩序、王道:张载“天下”观的理论模型
钟纯(58)
论程颢的经典诠释思路
康宇(65)
性论与理本
——论程颐对王安石坤卦六二爻注解的批评
陈睿超(71)
理学“主一之谓敬”说的思想探源
焦德明(79)
·明清哲学研究·
一“念”三义
——湛甘泉的道德意识论
蔡天翊(85)
王阳明与理学中的道统问题
苏晓冰(94)
是否属于“不谋而合”?
——刘宗周与王一庵、王塘南“意”论之学术承继与思想异同
冯前林(100)
方以智“仁树”说析论
刘瑜(108)
·近现代哲学研究·
戊戌变法前后章太炎的“新孔学”及其政治意义
崔庆贺(114)
“心体”何以可能
——牟宗三关于“心体”及“圆教”的建构
程志华(121)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