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邵鸿作序 | 彭向前著《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出版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3-12-07 09:38 浏览量 286
——新书速递——
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
彭向前 著
2023年9月出版/268.00元
978-7-5201-0744-0
反水投注网站
书摘 · 序
不久前,彭向前教授发来邮件,告知所著《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一书即将付梓,并嘱我为写一序。向前教授是著名的西夏学家,而我于西夏学则是地地道道的外行,按说他的大著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来置喙,但出于下面将谈到的原因,我还是愿意不揣谫陋,勉力一试。
作为中国古代兵书的研究者,我一直以来十分关注西夏译汉文兵书。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所出西夏文献中有若干种夏译兵书,包括《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将苑》等,这些西夏文译本对于古代兵书研究具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我自20多年前开始研究《六韬》,对其各种文本(如西汉简牍本、敦煌唐抄本、诸多中古类书摘抄和宋明以后主要版本等)做过汇集校勘工作,但唯有夏译《六韬》残本,因我不通西夏文字而无从利用,深以为憾。2014年5月,我因便访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得识向前教授。此后他不仅帮助我了解了聂鸿音、林英津等多位先生的相关成果,而且在西夏译文的回译和释读方面给我不少具体指导,从而使我详尽地掌握了夏译《六韬》的内容。多年的期冀终得满足,心中愉悦实在难以形容。我据以写出《西夏文〈六韬〉译本的文献价值》一文,对该译本进行探讨,并得出一个重要认识:北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朱服等人对《六韬》的校定整理(这公认是《六韬》从中古本变为今本的关键),很可能是在包括夏译底本在内的多个版本基础上完成的,对中古本《六韬》的整理简化实际上在何、朱等人之前就已经开始,元丰校定本的改变程度或许没有以往认为的那么大。夏译《六韬》,使我们对《六韬》文本的演化史有了新的认识。向前给我的无私帮助无以为报,故而此番他的殷殷之意自是难以拂逆。
《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书稿去年我已有幸拜读。尽管我没有资格全面评价向前的这部著作,但我相信,本书是西夏学研究中一个较重要的成果,在西夏文字和文化研究方面都有其作用。而从中国古代兵书研究的角度看,我则敢断言本书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孙子》是中国“百代谈兵之祖”和兵学圣经。许多年来,海内外《孙子》整理和研究著述汗牛充栋,特别是山东银雀山汉简面世之后,有关研究一度出现高潮,但迄今已有穷尽冷寂之势。然而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以下简称《三注》)这一文本,由于其特殊性,西夏学界研究很少,从兵书比较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的更属空白,因而西夏学研究以外的学者一直无从利用。所以,夏译本几乎可谓当下《孙子》研究仅有的待垦空间。《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本书中,向前教授对夏译《三注》的文字做了细致的释读和回译。作为西夏学专家,这一工作当然是他所擅长,也最能便利非西夏学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向前通过与现存有关主要宋本进行详尽比较,发现《三注》是一部未见著录的古籍,且与现存各种宋代《孙子》注本歧异良多,表现为经文、注文位置不同,文字有异,有所缺漏和多出文字等。从而证明,西夏文《三注》属于《孙子》的一个未知版本,可以与竹简本、《武经七书》本和《十一家注》本相提并论,合称为“四大系统”。向前的工作不仅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孙子》“三家注本”的原貌,而且对于弄清楚唐宋时期《孙子》及其注本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有重要助益。因此,本书是对《孙子》学的一项重要贡献,研究者不能不充分注意和加以利用。
本书虽然只是对夏译《三注》的专门研究,但向前教授在细致的考证和比较之中,实际上对夏译兵书的价值也做了介绍和归纳,这是本书对中国古代兵书研究的又一贡献,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汉文已佚,夏译尚存。《三注》属于全书已佚而独存于西夏文献者,其对中国古代兵书研究价值之重要,自不待言。此外虽尚有汉文文献存在,但夏译有内容多出者,如向前教授钩稽《三注》所收曹操、李筌和杜牧注文,有汉文本未见的佚注14条,颇具辑佚考据价值(按:夏译《六韬》残本较宋本多出《一战》《攻城》两篇,对研究《六韬》在宋代的演变极为重要,亦属此类)。
其二,汉文虽存,夏译有异。通过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相关注文的比较,本书列举了《三注》大量异文之例。其中有些文字于义为长,可以校正汉文本之误。比如,《孙子·九地》“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因文字难通,古今注家颇有争议。夏译作“士人尽力,死焉不得”,证明夏译底本如此,而且文从字顺,可为校理《孙子》的重要参考。有些异文,或合于汉文某本,或虽不同于汉文本但可以并存。这方面本书所举例证甚多,兹不赘言。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信息,如译文出入、句读不同等,同样也有校勘和研究价值(按:这一类情形在夏译《六韬》中也大量可见。如《虎韬·军用》叙述各种军器装备,大量涉及器物名称及其数量、规格,夏译本与今本不同之处很多,特别是数字颇有差别,有的可能有误,有的可以并存,有的则明显较今本为合理)。
其三,汉文意义不明,夏译明之。由于西夏文本系从汉文翻译而来,因此当汉文理解可能有歧义时,译文实际上体现了译者的理解和取舍,因而具有训诂学价值。本书中此类发明很多,这里只举两个典型的事例。《孙子·军争》“卷甲而趋”,历来注家都将“卷甲”释为卷起铠甲,语义含糊。夏译为“甲着裾卷”或“坚甲下卷”,即卷起甲衣下摆,以便士兵行军时减少两腿阻力,大步前进。同篇“故三军可夺气”句下,杜牧注有“晋将毌丘俭、文钦反,诸军屯乐嘉,司马景王衔枚径造之”。“衔枚”译作“马唇捆”,即捆住战马而非战士之嘴。此两例皆为古代习语,然古今学者多不能明而不自知,夏译让人有凿破鸿蒙之感。诚如向前所指出的,当时军队卷甲、衔枚之事尚存,故夏译者能够正确翻译从而使今人得以明了其义(按:夏译《六韬》也有相似的例子,《虎韬·军用》“天浮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何为“铁螳螂”,以往无人能解,夏译为“浮舟铁锚”,使人豁然明白)。
以上数点,是对夏译兵书文献学价值的很好概括,其意义当然不仅限于《三注》。如我在上面以按语形式谈及的,其在夏译《六韬》的研究中完全可以得到证实。向前书中的这些胜义发明,使我在阅读书稿时每有痛快之感,对向前的感谢之情也油然而生。我关于夏译《六韬》的研究文章,亦得益于向前此书的启示。因此我以为,《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实可作为夏译兵书研究的一个样板,其必将较大地惠益和推动对夏译兵书的利用和研究,并由此为中国古代兵书研究提供新的助力和导引。
当然,我并不认为本书是一部完美的著作。书中得出的一些认识还只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深化;从文献学的角度看,一些表述的规范和分寸还需要很好的拿捏。但毋庸置疑,本书是一部严谨扎实、久久为功的著作,也是一部创获较多、有裨学术的著作。时下,这样的学术专著唯觉其少,不觉其多。也正因此,我愿意通过序言的方式谈谈对本书的个人认识和感受,为向前此书点赞。
向前教授是一个严谨朴实的学者,甫入中年就已经在西夏学方面取得了出色的学术成就,《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只是他诸多成果之一。假以时日,前程远大,可以预期。作为朋友和九三学社的同志,衷心期望向前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再接再厉,奋勇向前,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邵鸿(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
图书信息
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研究
彭向前 著
2023年9月出版/268.00元
978-7-5201-0744-0
反水投注网站
内容
简介
中国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西夏文译本,为曹操、李筌和杜牧三家注本,分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和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一个新的版本系统,堪与竹简本、《武经七书》本和《十一家注》本相提并论,号称“四大系统”。本书分别从文献学、语言学、翻译学和历史学等方面,对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展开多学科交叉研究,最大限度地复原《孙子兵法》“三家注本”的原貌。作者首次大规模尝试借助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西夏文对传统汉文典籍《孙子兵法》加以研究,与以往“以书校书”的做法迥然不同,可以解决许多“校勘四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从兵书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西夏文译本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该书对于弄清楚唐宋时期《孙子兵法》及其注本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有重要助益,有望继银雀山汉简面世后在学界再度引发有关《孙子兵法》研究新的高潮。
作者
简介
彭向前,史学博士,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院长兼西夏学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宁夏大学“贺兰山特聘学者”。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夏研究》《西夏学》编委。长期从事西夏学和西北民族史研究。迄今出版专著7部,在《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余项。
本书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策 划:佟 譞
编 辑:商露元
审 校:启 沐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