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新书 丨中国大运河年鉴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05 09:49 浏览量 268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流动的、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
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对运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国家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补水通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沿运各地围绕运河河道疏浚整治、运河文化挖掘传承等做了大量工作。大运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富有时代感,更加充满活力。这客观上需要以年鉴的形式,对2014年以来运河水利、航运、文化、环保、学术交流等各类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后申遗时代中国大运河的新变化和新举措,为大运河下一步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通州区调研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8年2月,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orl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anal Cities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WCCO)共同推出的首部《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在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部发展报告,具有重要的开创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伴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提出,我们有必要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重新审视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既要倍加珍惜和爱护运河文化遗产,也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力求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价值。
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科研实体单位,拥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及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山东省地方史志系统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在国内外运河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近年来,运河学研究院在学校党委和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学院在运河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坚持基础研究与服务社会“两手抓”的科研目标和建院宗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投入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院申报的“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批入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倾力打造《中国大运河蓝皮书》、《运河学研究》(集刊)、“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和《中国大运河年鉴》四大学术品牌,并获学界和社会广泛赞誉;承担并完成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委托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委托项目《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山东社科智库沙龙重大调研报告结项成果获山东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大运河最新年度动态,为各级各有关部门、大运河研究者和运河保护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年度运河基础文献资料。
2022年10月,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持编纂的《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正式出版发行。该年鉴为我国首部大运河主题年鉴,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
2023年9月出版 / 168.00元 / 978-7-5228-2436-9
在编纂完成《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的基础上,2023年,我们又启动了《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的编纂工作。该年鉴充分考虑到中国大运河的独特风貌和内在机理,主要分为政策法规、水利工程、航道运输、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学术研究和大事记等七个部分,集中展现了2022年与运河有关的各类新规划、新举措、新动态,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其中,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及各地与运河有关的政策法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大运河河道整治及运河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护,航道运输主要包括运河河道维护与物资运输举措,文化旅游主要包括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运河文旅事业发展,生态环保主要包括运河河道及周边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与运河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大事记主要包括全年与运河有关各类举措及活动条目梗概。该年鉴为我国首部大运河主题年鉴,填补了该领域专题研究与社会服务空白。但出于时间设定和篇幅等原因,该年鉴仅对2022年大运河的各类活动进行了收录和梳理,没有涉及2014年6月申遗成功以来大运河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举措,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023年11月出版 / 189.00元 / 978-7-5228-2303-4
为此,研究院在编辑出版《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的基础上,紧扣主线、服务社会,集中研究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一书,力求向社会各界提供一部内容多样、信息丰富、时间集中的资料性、便览性工具书,使各类丰富的运河资讯得到二次传播,为运河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弘扬和宣传运河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本书与《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既有机统一,又相互补充。在框架结构上,本书采用大分年、小分类的编排方式,总体采用分年编排模式,每一年参照《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纲目结构进行编排,根据内容分为政策法规、水利工程、航道运输、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学术研究和大事记等七个部分,保持了与《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时间跨度上,本书以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为起点,下接《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时间跨度长达7年,与《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一起,实现了运河申遗以来时间段的全程覆盖。在内容选择上,本书在充足的资料基础上,将7年间与运河有关的重要事件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筛选与编排,坚持去粗取精、提纲挈领,注重突出大理念、大举措、大行动、大影响,尽量压缩一般性事件,以求全面地反映运河申遗成功以来与大运河有关的各类重要思路、发展路径及良好成效,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较长时间跨度内运河相关事件的整体风貌。
摘自《中国大运河年鉴2015~2021》《中国大运河年鉴2023》前言,内容略微删减。
# 图书信息 #
内容简介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积极推进运河河道升级改造,不断提升运河航运水平,挖掘弘扬运河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古老的大运河在新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年鉴广泛搜集年度内与运河有关的各类资料,遵循年鉴的编写体例,按照政策法规、水利工程、航道运输、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学术研究、大事记几个方面进行编排,集中展现与运河有关的各类新规划、新举措、新动态,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者简介
丁延峰,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国家图书馆博士后,“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史记》研究会理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会员等,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运河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
策 划:佟 譞
编 辑:商露元
审 校:韩莹莹
转载自:人文万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