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资讯】公告 | 第二届雅努斯资助计划入围译者短名单

作者: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3-11-24 09:22   浏览量 28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23



  JANUS  


2021年,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和甲骨文工作室联合发起“第一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资助遴选出的活跃于学术与文学事业的优秀中文译者。


雅努斯计划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它并不是简单地着眼于某一本译著的出版与传播,而是将目光投向投身于文化和文学交流事业的幕后译者群体,向付出种种艰辛努力的他们表示敬意和支持。


雅努斯(Janus)是古罗马的双面神,一面回顾过去,一面眺望未来。今年1月,我们启动“第二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并将计划按照回顾与眺望模式划分为“杰出译者资助计划”和“未来译者资助计划”。


今天,我们荣幸公布入围第二届“杰出译者资助计划”和“未来译者资助计划”的短名单。




特别鸣谢“友邻优课”对本项目的长期支持


学无用的英文 做自由的灵魂







★入围译者名单★

(按姓氏音序排列)




第二届雅努斯杰出译者资助计划

入围译者(8名)




包慧怡,英语译者,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代表译作有《爱丽尔》《好骨头》《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老负鼠的实用猫经》《岛屿和远航》等。



包慧怡从事英语(现代英语、中古英语、古英语)和法语文学与社科作品翻译,迄今出版译著近20种,逾250万字。译作广受读者和出版界认可,持续再版或出修订版。目前正从中古英语西北方言翻译十四世纪头韵诗人“珍珠”诗人(《高文》诗人)作品全集,并从古英语翻译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叙事诗与抒情诗选集。

——王升远



陈以侃,英语译者,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代表译作有《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川流复始》《刀锋》《给青年叛逆者的信》等。



对中英文严谨而圆熟的掌握、对文本精微的体察鉴赏、对文学与翻译持久的痴迷——当这三者罕见地相遇,我们便得到陈以侃这样一位天才译者。他为自己设定的神圣职业是锻造最好的句子,无论其材料是英文还是中文,因为“文字之间是可以互相沟通的”。正是基于这一信念,我们看见这位复旦年轻才子如何以文学为业,在数百万字译著中苦行、耕种、跋涉、采掘、锻造,毫不妥协地追求文本的“精确”和“精妙”的微妙平衡。从麦克劳德到毛姆,由他翻译的每部作品,都在汉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但汉松



李康,英语译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译著30余部,1500余万字,代表译作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教育思想的演进》《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等。



李康先生的翻译事业从九十年代中期持续至今,三十年从未中断。他的翻译对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表现在对社会学母语术语系统的有力转译和着意构建。他学术背景开阔,成熟把握了不同学者思想和风格的多样性,译笔精准专业。

——张向荣



李双志,德语译者,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教授。出版译作17部,专著3部,代表译作有《现代诗歌的结构》《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浪漫派的将来之神》《风景中的少年》《荒原狼》《我们互诉黑暗之语》等。



很高兴看到,李双志教授在从事德语文学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投入很大力量于翻译,造福广大读者。他的翻译选题,如霍夫曼斯塔尔、巴赫曼和黑塞的作品,都是德语文学经典,对译者功力的要求极高。相信他的中译本也将会成为经典。

——陆大鹏



李玉民,法语译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代表译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幽谷百合》《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



李玉民在法国文学翻译领域潜心耕耘约四十年,翻译了多部影响甚广、译文隽永的经典作品。长期的翻译实践,使他修炼出自己的翻译策略,在注重译文准确流畅的同时,还尽量保持原语言的质感、节奏和风格。无论他翻译的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还是加缪、纪德或阿波利奈尔,均有各自的面孔、习惯和腔调,这都基于他的文学、语言修养和对作者作品的深度理解。更令人钦佩的是,老先生耄耋之年仍激情不减,笔译不辍,是让文学翻译后辈敬重并效法的样板。

——余泽民



秦亚青,英语译者,国际关系理论家,比利时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他是第一位将国际关系领域的建构主义流派引入中国的学者。代表译作有《二十年危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等。



秦亚青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译著数量多、质量高的一位主要学者。卡尔的《二十年危机》、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等等一系列重要而难译的经典作品,都经由秦亚青精准的翻译而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理论资源。

——张健



阎克文,德语译者,浙江大学兼任教授、浙大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韦伯著作翻译与研究中心”主任。代表译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阎克文是一名长时间只做一件事的优秀译者,近二十年一直专心做德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全集的翻译与韦伯社会学思想研究工作,其英语德语韦伯作品版本相互参照的中文译本,术语准确,用语雅训,属于高品质的当代汉语。除《学术与政治》及与姚燕合译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外,其重译的韦伯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无疑是最优秀的韦伯中译著作。

——杨全强



袁筱一,法语译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表译作有《温柔之歌》《生活在别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袁筱一热爱文学翻译,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法语翻译家,译有《生活在别处》《温柔之歌》《西西弗神话》《法兰西组曲》《流浪的星星》等数十部文学杰作,翻译功底深厚,对词语的细微差别和作品风格极其敏感,有精准的审美和极致的艺术追求。

——黄  荭




第二届雅努斯未来译者资助计划

入围译者(11名)




步朝霞,英语译者,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代表译作有《木星的卫星》《理智与情感》《向海明威致敬》《我不想知道的事》等。



艾丽丝·门罗是气息悠长的短篇小说高手,她的短篇不以速战速决取胜。她说“故事可以说是我的一种延伸,它曾经跟我紧密相连,从我身上生长出来”,这种生长并非那种青春期的快速成长,而是成年期的长久而漫长的沉积,所以,她的短篇小说带有长篇的时间感,是带有长时间品质的短时间,像是生活在写它自己。《木星的卫星》是门罗的短篇集代表作,典型代表了成熟期门罗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或许是因为原作的风格,步朝霞的译文节奏如日常生活一样舒展,如明白自然的日常说话,不追求节奏的峻奇,不在辞采上显个性,就像日常穿得舒适的衣裳,这种汉语风格是很贴合门罗的小说美学的。

——杨全强


步朝霞的翻译有一种对中、英文语言节奏以及文字间流动气韵之留意与精准传递,达其意而雅于言,殊为难得。

——王升远


译者在译著《木星的卫星》中很好地把握了门罗特有的那种既简洁细腻、又隐忍抵抗的“女性声音”,在源语与目的语间的转换中,找到了较为自然的平衡点,传达出作者叙事的声调与节奏,是门罗作品中文版中的一部佳译。

——余泽民




董树宝,法语译者,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代表译作有《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知识考古学》等。



董树宝是罕见的学者型译者。得益于对当代法国思想的深厚研究,他在翻译《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时格外驾轻就熟。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安全感——他的译文,不只是对西文学术在语言上可靠的转换,也是董树宝对于该领域概念史的精研水平的绝佳体现。

——但汉松


福柯等法国哲学家的著作自译介华土以来,影响长盛不衰,译本也迭代完善,逐渐摆脱了“译本比原著难懂”的窘境。董树宝先生的译事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向荣



顾枝鹰,拉丁语、古希腊语译者,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代表译作有《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拉丁语语法新编》等。



作为青年译者,顾枝鹰上溯至西方文明的古老源头,专注古希腊语、拉丁语文献的翻译,从事古典学最具底蕴的基础性工作;他对西方同行的纠错,显示了新一代汉语西方古典学者“入室操戈”的雄心。

——张向荣



侯健,西语译者,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代表译作有《33场革命》《沙漠中的战斗》《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等。




近些年,译者不仅接连推出多部具有研究价值的非虚构作品,如《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终了之前:萨瓦托回忆录》《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勾勒出拉美文学的全景,而且他翻译的《33场革命》《沙漠中的战斗》拓宽了我们对拉美文学的视野,是一位很值得关注的壮年译者。

——余泽民



刘慧宁,英语译者、图书编辑,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代表作有《夏》《中世纪之美》《英雄与恶徒》等。




自2016年开始,英国作家阿莉·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在每年的相应季节推出,四部作品前后交织,以优美细腻的笔法书写了英国脱欧、新冠流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现实困境与精神状态。如詹姆斯·伍德所评,在阿莉·史密斯的小说中,现实与超现实、传统与实验,被巧妙地编排在一起,而幻想与寓言的混合则是小说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夏》是“季节四部曲”的终章,也是“四季”中各种人物、奇遇、主题交织之处。这本书的翻译颇有难度,一方面,书中随处可见史密斯对于传统的呼应,从莎士比亚到济慈到狄更斯到曼斯菲尔德等等,频频用典;另一方面,作者还力求还原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大量使用流行语、俚语、双关甚至emoji。对于语体的把握和还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而译者刘慧宁在深入研究时代背景和作者风格的基础上,将种种文字游戏巧妙、流畅地译入中文,令人倍感惊喜。

——杨全强



专业性与准确性一直是刘慧宁译作的口碑保证,但它们绝不是这位年轻翻译家值得我们推崇的全部原因。在《夏》这样的文学翻译中,她表现了一种难得的勇敢,即将译者内心隐秘的情感与诗意,细腻而又妥帖地编织到译文的创造中,从而与阿莉·史密斯这样的极具抒情意味的女作家形成了某种妙不可言的共生关系。

——但汉松



鲁冬旭,英语译者,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硕士。代表译作有《平面国》《王尔德奇异故事集》《快乐的理由》等。




优秀的海外教育背景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使她可以从容驾驭《平面国》这样一本极具智识挑战力的先锋文学作品。她的译笔功力老道,充满了一种成熟的节制感,因为她完全相信优雅的当代汉语可以传递英文中深邃复杂的高维思想。

——但汉松



王渊,葡语译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代表译作有《所有的名字》《生者与余众》《遗忘通论》等。




在大学“非升即走”的达摩克里斯剑下,王渊倔强的选择和焚膏继晷的工作展现出一名译者对“句子的技艺”超然物外的精进追求。

——王升远


王渊对萨拉马戈等葡语文学经典的翻译和阐释非常见功夫,需要强大的语言功底和文史知识才能如此美妙地为我们呈现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陆大鹏


从萨拉马戈到阿瓜卢萨,再到安图内斯,王渊将译事和学术、教学同等对待,持续向汉语世界译介当代葡萄牙语文学,他选取作家的眼光、对原著的准确传递、汉语表达的文学性,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张向荣



韦清琦,英语译者,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代表译作有《爱达或爱欲》《刀锋》《人性的因素》等。




韦清琦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翻译过毛姆、阿特伍德、格林、纳博科夫等名家名著。作为大师晚年的巅峰之作,长篇小说《爱达或爱欲》对译者(和读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韦清琦教授在纳博科夫文字的“幽洞和深井”里再现了作家繁复、细腻、斑斓的行文风格,在充满互文、隐喻和文字游戏的迷宫里找到了诗意的出口。

——黄荭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知识分子型的小说选手,是品味广泛而高迈的写作者,是独具个人品质与风格的诗人,她在文体、修辞以及人类问题等方面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实验精神,或许也恰好是她不太被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待见的原因。《羚羊与秧鸡》是其所谓“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创作于其六十岁出头的鼎盛期,她的多数小说不仅在语言风格上,而且在对人类问题的关怀上,多多少少都带有某种她自己的诗性品质与观念追求,韦清琦(和袁霞)的这个译本基本上体现了阿特伍德的写作风格,断句,节奏感,对应语汇的选择,体现了在汉语里朝向阿特伍德写作美学与风格的一种努力与逼近。

——杨全强


《爱达与爱欲》的译文相当成功地将纳博科夫一贯敏感细腻、洁净顺畅、富于诗性、充满生活哲理的文字风格移植到了中文版中,大量简介而必要的注释体现出译者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和学术上的严谨用心,能够帮助中文读者尽可能读到作品的原貌。

——余泽民



轩乐,西语译者,出版译作十余部,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提名。代表译作《族长的秋天》《潘多拉文件》《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等。




文学翻译是轩乐唯一的工作。她在中、西语之间的双向译介提示我们何谓“世界中的我们”和“我们身上的世界”。

——王升远



杨晓琼,英语译者,代表译作有《想象共和国》《扳手》《中亚行纪》《维塔》等。




从纯文学翻译转到学术翻译,杨晓琼以这本篇幅巨大的医学人类学译作(《维塔》)证明了自己驾驭理论话题、平衡原作中理性和感性笔触的卓越能力。期待译者能继续将此类作品带给中文世界。

——张健



赵俊,专攻非洲历史与政治的英语译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代表译作有《剑桥非洲史·20世纪卷(1940-1975年)》《非洲通史(第四版)》《卢旺达危机:种族大屠杀史》等。



赵俊对非洲历史的深耕和执着能够让广大读者对非洲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功绩。


——陆大鹏


典型的研究者兼译者。对于非洲研究这样牵涉多个学科的话题而言,没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深厚的学术、语言功力,是非常难以传达原著者的意境的。赵俊选书精当,译笔平实准确,给中文世界读者了解非洲大陆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

——张健




发起人


许知远,作家,出版人,单向空间创始人
董风云,“甲骨文”书系品牌创始人,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工作室 (分社) 社长
许   楠,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创办人,水手计划发起人



终评评委
(咨询委员会)

高   兴,《世界文学》原主编、诗人、译者
黄昱宁,知名出版人、作家、译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译者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   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复评评委


文学组

黄   荭,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译协理事
杨全强,知名出版人,“新行思”品牌主理人
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
余泽民,匈牙利语译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特聘讲座教授,第一届雅努斯未来译者


社科组
但汉松,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译者
陆大鹏,世界史研究者,英德译者,代表作《德意志贵族》
王   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张向荣,历史作家,代表作《祥瑞》






主办单位

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

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



战略合作伙伴

友邻优课






-END-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