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活动】回顾 |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No.5 田野中的县域社会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11-23 09:22   浏览量 28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以下简称“研习营”)为社科文献出版社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由学术传播中心联合群学出版分社发起,聚焦呈现社会学学者如何完成一次好的研究、享受一次学术写作之旅、打造一部高品质的学术著作的完整过程实施要素。


研习营第一季聚焦“田野中国的方法与技艺”,旨在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社会学学者真诚地与社科领域的学子、研习者、爱好者们回顾其研究过程与技艺——讲述他们在田野研究背后的故事,分享他们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如何进一步聚焦研究议题、如何转化为可行的研究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分析资料,以及如何在理论与资料的穿梭审视间发展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与论点。我们希望以群学分社的学术出版物为桥梁、以研习营为媒合平台,打造出一个学者与读者间的学术共同体。




往期活动

回顾 |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No.4 清华社会调查:传统、接续与再出发

回顾 |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No.3:民族研究中的田野和田野研究中的民族

回顾 | 社科方法研习营No.2:北大社会学的田野传统与新生

回顾 | 社科方法研习营No.1:“看见”卡车司机背后的故事


社科方法研习营第五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徐宗阳,以“田野中的县域社会”为主题,展开交流分享。



反水投注网站 副总编辑童根兴担任本场主持人。他表示,将高质量著作写作、调研的思路和方法分享给各位学术同仁,是设置“田野中国的方法与技艺”系列讲座的初衷。该讲座设立以来,已经举办五场,在社会上尤其是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三位老师来主讲“田野中的县域社会”。俗话说,“县域安则天下安”,县域自古以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县域开展社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和意义。


现场回顾

王春光老师以“县域研究方法的探路和反思”为题,向大家介绍了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县域社会。

首先,王春光老师对“县域”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他强调了县域研究的重要性。“县域”不是指“县”的行政编制,而是一个复杂的、完整性的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生活共同体。关于县域的社会学研究很少,但县域范畴含括着我国约94%的陆地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1.63%,县域现代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次,他提出把县域作为方法。县域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因此有必要反思研究县域的方法。把县域作为方法,是指县域具有相对独立自主的主体性和方法论价值,可以把县域作为认识的主体来观察。空间视角(地理、人文和社会空间视角)、结构视角、历史视角以及政治视角都需要纳入到研究方法的设计和使用中。

随后,王春光老师剖析了太仓和晋江两个县域研究的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县域方法的运用。

最后,他梳理了县域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期待县域研究能够在地方性理论、空间社会学与现代化方面进一步探索。



付伟老师以“探寻县域产业的社会基础”为题,分享了以县域为单位,乡村产业形态的分析。



首先,他阐述了县域产业的地方性和生产逻辑。县域产业蕴含着三个地方性特点:空间集聚性,即有地域边界;历史性,有长期演化的历史;本土化特征,与家庭高度结合。

县域产业表现为自下而上的产业形态,具有内生性的发展动力,是基层社会的经济增长点,在乡村振兴和县域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所以从县域的角度研究产业,是因为县域是产业成长、发展的地方,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中国特色的现象。

其次,付伟老师指出,我们值得重视从社会基础维度对县域产业进行的讨论。他围绕县域产业的社会基础,从要素供给方式、劳动力性质、合作网络和心态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最后,他分享了自己在田野过程中的三点总结与反思。第一,采用整体的视角长期跟踪观察,对县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从县、乡、村三级展开多层级的观察,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维度。第二,运用横向的区域比较方法,细致地理解一个个县域的具体特征,最终达成总体的理解。第三,用移情的方式,从心态上去理解产业发展的内在的动力和源泉。



新书 | 付伟:《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历史、实践与思考》



徐宗阳老师以“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与挑战”为题,分享了一个农业规模经营的研究案例。



该研究基于农业规模经营在实践中进展并不顺利、遭遇重重挑战的背景,意图探究为什么农业的规模经营不顺,遇到了哪些问题。

通过对一个农业规模经营公司的实地调查,徐宗阳老师发现,农业规模经营在县域的展开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他从规模经营、机械化、与周边村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产生监督成本、土地流转费、雇工费用高,导致规模经营最终失败。于是人们对土地进行再分包,农业规模经营在现实中走向了规模的反面。

土地分包过后面积仍然较大,但因为农业机器的监督成本高、协调困难,使得农业机械化进程没有成功发展。案例中的农场最终在麦客的帮助下实现规模经营。这告诉我们,农业规模化经营并非一定需要集中土地,还可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最后,徐宗阳老师围绕农场与周边村庄的关系,分析偷盗等社会事件为什么会产生。提出农民具有三种观念:集体观念、交情、熟人之间的舆论体系。因此应当扎根乡土,与农民创造交情,引导双方拓展其划分内外的界限。


新书 | 徐宗阳:《内外有别: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


三位老师以丰富的调查经历、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切的社会关怀,让大家学习到县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感受到县域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可谓收获颇丰。


感谢来到现场以及在线上与我们共同学习的朋友们,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与支持后续活动~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