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期刊目录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11-23 09:18   浏览量 34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重点打造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六大版块,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专论:学术与思想”“青年:探索与争鸣”“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等专栏。
投稿网站:xbbjb.ucass.edu.cn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第10期目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研究


我国当代生态环保话语的形态流变分析

孟登迎(5)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法律问题研究


重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发行人责任

彭   冰 (21)


证券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机制

陈   洁 (41)


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从市场化到行政化:两类养老服务平台的比较分析

王   晶 (58)


何以养老:就地养老的概念、实践与反思

——以B市就地养老的多元模式为例

孙弋帏 (74)


中世纪英国社会史研究


再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雇工的劳动态度

王超华 (89)


青年:探索与争鸣


日本美学中国化阐释的演进历史

徐婷婷 (105)


第10期摘要


我国当代生态环保话语的形态流变分析


【摘要】

本文对我国生态环保界普遍使用的三种意义上的生态环保话语——自然科学和技术治理意义上的环保话语、生态文艺和生态哲学意义上的环保话语以及生态权益维护和公民环保责任意义上的生态环保话语——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和分析,提出要从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中去审视这些生态环保话语涉及的社会历史和生态文化问题。同时,强调要从生态哲学和伦理层面对生态环保话语、生态文明和个人生活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做出有机的阐释,促使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生命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者简介】

孟登迎,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重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发行人责任


【摘要】

随着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我国展开,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诉讼呈现失衡状态,其中发行人往往承担了巨额赔偿责任。但是,发行时的虚假陈述和持续披露中的虚假陈述在民事责任上性质不同,应该区分对待。在持续披露中的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上, 要求发行人承担严格责任、全面赔偿投资者,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应当对其赔偿额度加以限制,引导投资者追究实际控制人的赔偿责任。


【作者简介】

彭冰,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证券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

认定机制


【摘要】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证券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新司法解释借鉴域外市场欺诈理论,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分别规定了交易因果关系和损失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新司法解释对因果关系层次的区分、特定交易者的获赔资格以及被告的抗辩事由等方面做的修订和完善,总体上维护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原被告间的利益平衡,也避免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异化为给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损失提供保险的工具。


【作者简介】

陈洁,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市场化到行政化:两类养老服务

平台的比较分析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带来了养老服务模式的变革,本文比较了两种平台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市场化养老服务平台模式以平台经济为基础,打通服务商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而行政化养老服务平台模式,由于平台服务商嵌入行政系统,行政化机制取代了市场化机制,平台和服务商都只能依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维持生存,最终造成服务低效率、低质量、高成本的问题。在政策建议上,本文认为随着平台企业的发展成熟,政府的角色应逐步从补供方转向补需方,给予服务对象选择权,保证养老服务质量。


【作者简介】

王晶,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工作和福利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何以养老:就地养老的概念、实践与反思

——以B市就地养老的多元模式为例


【摘要】

老龄化对全球人口和社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应对这一挑战的主导性方案。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就地养老理念对这一方案具有适用性。就地养老指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是对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优势整合。本文以B市的就地养老实践为例,根据社区类型详细介绍了家庭养老型、居家社区养老型、商业机构嵌入型、医养结合嵌入型、三位一体型等多种养老模式,展现了就地养老的具体运行方式和优势特征。当然,目前的就地养老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如多元主体合作困境、养老服务供需错配、流动老人异地养老困境等。为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以老人核心需求为切口协调多元主体、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实现供需匹配、改革异地养老制度吸纳流动老人等改进性建议。


【作者简介】

孙弋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再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雇工的劳动态度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前工业时代的雇工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不求改变,工资上涨只会滋生其懒惰情绪,而不会带来收入的最大化。这种叙事模式既源于中世纪以来社会精英对劳动者的偏见,也与17世纪重商主义评论家的进一步阐发密切相关。然而,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雇工面对高工资做出的选择难以用上述观点来解释。雇工不仅大多兼有多重身份,为增加收入,一年中从事多种不同工作,而且追求消费标准的提升和个人财富的积累,甚至还参与公共生活,着力改变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可见,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雇工既不懒惰,也不是“挥霍者”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面均有追求,“从上往下看”的传统叙事模式有待改变。


【作者简介】

王超华,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日本美学中国化阐释的演进历史


【摘要】

20世纪初至今的百年间,日本美学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自 20世纪初的“取径东洋学西洋”到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时期对日本存在主义美学的关注,再到21世纪对日本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化,虽演绎迁变,历经多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但国人始终以自身的阐释方式理解和梳理着日本美学脉络,用中国叙事重构着日本美学资源,在视域融合中阐释着日本美学的中国化历程。梳理中国对日本美学研究的百年历史脉络,把握历史主动,可蹈机握杼了解中国百年社会变迁的演进逻辑,为构建中国美学的历史叙事和展望中国美学的发展前景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徐婷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