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书单 | 25本书看世界外交风云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1-20 09:20 浏览量 168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外交关系纷繁复杂。本篇的25本外交主题图书,带你一同思索利益与强权,矛盾与策略。回望宏观历史,认识重要外交人物,细读外交风云中的中国与世界。
1
1
1
走过“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彭枭 著
2023年10月/98.00元
ISBN 978-7-5228-2296-9
本书聚焦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外关系的变迁,也充分关照了德国的历史与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德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力于理论与历史,涉及德国对外关系的理论解读、德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回溯,以及德国对外关系的布局设计;下篇着眼于实践与现实,包括周边层面的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大国层面的德国对美、对俄与对华关系,以及全球层面的德国当代对外战略。本书在促进国内对德国对外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也将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对德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2
1
德国统一的左翼观点:文献与研究(第1卷·外交与安全政策)
[德]德特莱夫·纳卡德(Detlef Nakath) 总主编
[德]艾哈德·克罗默(Erhard Crome) 主编
王超 岳伟 王莹 译
邢来顺 孙文沛 审校
2023年5月/158.00元
ISBN 978-7-5201-9464-8
《德国统一的左翼观点:文献与研究》(四卷本),着重从德国左翼的视角,叙说1990年德国统一前后的历史进程及其评价。本卷为该书第1卷,以外交与安全政策为中心,选取有关档案文献,并选刊有关论文,从历史事实和研究论述两方面,概要言说了德国统一的背景、由来、历程及其结局并做了必要的分析,可为学界观察研究德国统一的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与参照。
1
3
1
清季上海的美国人(1898~1905)
王慧颖 著
2023年5月/98.00元
ISBN 978-7-5228-1595-4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清末中美民间外交的新著。就晚清中美民间外交来说,既往中美学界特别重视传教士和美国商人的作用,在这方面已出版了不少优秀论著。本书则独辟蹊径,以1898年在上海成立的美华协会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探讨了1898—1905年旅居上海的美商和传教士两大群体如何结成一个联合体和他们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两大群体对晚清中美关系的影响,丰富和深化了对清末旅沪美侨和中美民间外交的研究,多有开拓和创新之处。
1
4
1
陆征祥评传
唐启华 著
2023年4月/89.00元
ISBN 978-7-5201-9977-3
陆征祥的一生颇具特色。自21岁进入外交界,从学习生、翻译官、参赞到公使、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历经1896年李鸿章访俄,1899年第一次海牙保和会,1901年中俄东北撤兵谈判,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07年第二次海牙保和会,1911年《中荷领约》、修改《中俄商约》,1913年《中俄协约》,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洪宪帝制,1917年参加欧战,1919年巴黎和会等重要交涉,到1920年淡出政坛,1922年出使瑞士,1927年完全退出外交界,此后归隐天主教修道院。本书使用了近年公开的民初外交密档,以及陆征祥回忆录、私人文书等资料,探讨他与近代中外交涉和文化交流的关联。
1
5
1
大象曼舞:后冷战时期的印度周边外交
肖军 著
2022年7月/148.00元
ISBN 978-7-5228-0458-3
在当今的国际权力政治中,印度已成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印度在维护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时深受其传统政治文化和战略文化的影响。后冷战时期,印度不断夯实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基础,不断推进周边外交的整合力度,在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不断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获取更大的外交与安全主动权,在地区层面崛起的同时为成为世界大国创造条件。本书在探讨印度的周边外交时主要探讨印度与巴基斯坦、伊朗(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阿富汗、中国、南盟、东盟、海合会以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印度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有效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的外交成效,也影响着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权力投射。
1
6
1
德国在欧盟角色的演变:从科尔到默克尔
杨解朴 著
2022年4月/98.00元
ISBN 978-7-5201-9977-3
本书就德国统一以来对欧政策的演变以及德国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重点探讨了政策演变背后的逻辑和动力,选取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新冠疫情以及传统安全领域的危机作为案例,分析了德国在欧盟应对危机中的领导角色及其国内外限制因素。作者认为,德国未来在欧盟的角色将呈有限领导与领导区域外溢的趋势,欧盟中德法联合领导模式将加强,德国文明国家内核和政治认同将保持不变。本书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是一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
7
1
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
刘德斌 著
2022年3月/128.00元
ISBN 978-7-5201-9718-2
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发表的相关论文,其中既有对中国史学发展进步的评价,也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冷战后国际关系走势的研判;既有对国际关系史阐释体系的深度思考,也有“探路国际关系研究‘历史路径’”的探索和尝试;既有从全球史角度对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介绍和评价,也有对软实力理论和“公共外交时代”的溯源和判定,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形势下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发展前景的展望。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对于关注历史与国际关系的读者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对于推动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两个学科的交流与对话,从而把更为丰富的历史经验纳入国际关系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8
1
以公理争强权:
顾维钧传
金光耀 著
2022年2月/89.00元
ISBN 978-7-5201-9427-3
本书的主人公顾维钧,是中国近代外交界的传奇人物。他最大的成就是代表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这使得他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记。本书利用《顾维钧回忆录》、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顾维钧档案”、蒋介石日记、作者的访谈和亲自搜集的信件等大量一手史料,将顾维钧作为传主,以传记的写法,描绘了顾维钧的一生。不仅包括他的政治生涯,还包括他的家庭生活等。
1
9
1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
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第3版)
牛军 著
2021年10月/99.00元
ISBN 978-7-5201-8871-5
1944—1946年是20世纪里特殊的几年。从国际关系的历史看,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结束到战后美苏爆发冷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历史看,它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并最终爆发全面内战的关键时期。在这两年多里,美国政府先后派遣了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位将军以总统特使身份赴华调处国共矛盾。他们直接深入参与了当时的国共谈判,结果均以失败告终,这对整个东亚地区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本书利用大量档案资料,细致叙述、深入分析了这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以及美国、苏联、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等四方之间的互动及影响。对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1
10
1
中国公共外交运行机制研究
李德芳 著
2021年10月/128.00元
ISBN 978-7-5201-8933-0
本书在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理念内涵、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公共外交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探讨了中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和文化公共外交的运行模式与实践,并从目标、主体、渠道、路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中国公共外交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对外宣传,伴随着新中国人民外交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和平外交理念指导下,中国公共外交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公共外交、战略沟通公共外交和文化公共外交运行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外交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应对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中国公共外交的路径和平台进一步拓展,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之路。
1
11
1
折冲之道:
以颜惠庆、傅秉常、张忠绂等为中心
左双文 等著
2021年9月/168.00元
ISBN 978-7-5201-7914-0
本书对民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外交家、外交学者及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专题研究,逐个梳理了相关人物的外交思想,从而呈现了民国外交思想发展的整体面貌。书中各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分别是王正廷、蒋作宾、颜惠庆、黄郛、张群、王宠惠、孙科、郭泰祺、宋子文、傅秉常、王世杰、张忠绂、周鲠生、王芸生,最后两章是对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刊物《外交评论》《外交月报》的研究,刊物中的许多作者,实际上也是当时外交界与言论界具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
1
12
1
朝贡与利润:
1652~1853年的中暹贸易
[泰]吴汉泉(Sarasin Viraphol) 著
王杨红 刘俊涛 吕俊昌 译
王杨红 校
2021年8月/79.00元
ISBN 978-7-5201-8780-0
朝贡制度是明清时期中国维持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个经济体系与精心设计的政治结构交织在一起。作为当时的朝贡国之一,暹罗(今泰国)与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朝贡贸易。本书考察了暹罗在朝贡关系下的海运贸易行为,并分析了中国在暹罗的海外贸易和国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13
1
“俾斯麦的使团”:
德国军事教官在中国(1884~1890)
[德]白莎(Elisabeth Kaske) 著
孙立新 顾年茂 译
2021年7月/79.00元
ISBN 978-7-5201-8355-0
本书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由30名退役德国军官和军士构成的团体,他们是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来中国担任军事教官的。一方面是厘清他们的出身、脱离普鲁士军队的原因、适应中国生活的对策、结束中国工作之后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各自对中国的认识;另一方面讨论德国教官在中国的工作条件、中国雇主对其职员的要求和中国舆论对他们的感知、德国外交官在现场的作用以及知识和技术传输的条件和成果。除引言和结论,全书共分八章。
1
14
1
德国统一的外交
周弘 主编
2021年6月/128.00元
ISBN 978-7-5201-7936-2
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外交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得到不断发展。数百年来,运用这种说服、妥协或强制力的艺术为国家获取利益、机遇和荣耀的事例不胜枚举,而由于外交策略失败丧失国家利益、发展机遇与民族尊严的例子亦俯拾皆是。本书主要研究30年前主张并推动两德统一的政治力量,如何在两德统一的外部进程中折冲樽俎,最终使受到国际法承认的两个主权德国实现和平统一这一罕见历史现象的博弈过程。
东西德国的分裂缘起于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因此两德的统一必然会牵涉国际格局的变动、国家间盟约的废立,以及东西方边界的改动,而这些变化又必须通过外交活动来交涉与安排。事实上,围绕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外交博弈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各方使用的手法包括:立场的直接对抗、审时度势的目标设定和对历史机遇的敏锐认知及把握。在这些博弈中不乏武力威慑与军备竞赛,也不乏制度竞争和意识形态鼓动,还有不可或缺的经济财政援助,以及不引人注目的社会渗透和引人注目的外交综合压力。在两德统一的最后冲刺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外活跃的外交谈判在多个层次同时进行。其间,美国的咄咄逼人、英国的煞费苦心、法国的深谋远虑、欧共体的张网以待、西德的张弛有度,与苏联的节节让步和东德的溃不成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
15
1
慕尼黑
[英]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 著
王林菁 译
2020年9月/59.00元
ISBN 978-7-5201-6794-9
1938年9月,希特勒一心一意要发动战争,而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一切地试图维护和平。当张伯伦的专机颠簸着飞过英吉利海峡,希特勒的专列无情地从柏林南下时,两个年轻人也带着各自的秘密踏上旅途。
休·莱格特是张伯伦的私人秘书之一,德国外交官保罗·哈特曼则是反希特勒团体中的一员。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在牛津大学结为挚友;但自六年前在慕尼黑不欢而散后,他们就彻底断了联系。欧洲的未来危如累卵,他们注定要在慕尼黑重聚。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你会背叛谁?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国家,还是你的良心?
1
16
1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
[美]约瑟夫·C.格鲁(Joseph C. Grew) 著
沙青青 译
2020年3月/99.00元
ISBN 978-7-5201-5438-3
《使日十年》第一次披露了十年间美日双方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诠释了二战中美日战争悲剧无法避免的根本原因。曾驻日本长达十年的格鲁大使详细讲述了美国究竟为何、如何与日本进行这场战争。他所描绘故事的依据均来自第一手的资料:他本人每天的日记、他私下及官方的各类文件、他发往国务院的公文。基于这些海量的资料,他得以巨细靡遗地为我们叙述自1932年“满洲事变”至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间日本走向全面战争的整个过程。
1
17
1
“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
陈永祥 著
2019年10月/89.00元
ISBN 978-7-5201-5207-5
在民国外交史上,“英美派”外交官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本书将“英美派”外交官置于1931—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全局视野里,考察“英美派”外交官群体产生的内外环境,探讨“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关系,揭示“英美派”外交官在国民政府美援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英美派”外交官主要代表人物相互之间及其与国民党高层政治之微妙关系,进而审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为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1
18
1
向和平宣战:
外交的终结和美国影响力的衰落(全2册)
[美]罗南·法罗(Ronan Farrow) 著
李茸 译
2019年10月/98.00元
ISBN 978-7-5201-4955-6
美国的外交政策正经历严峻的转变,其结果可能永久改变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向和平宣战》为濒危行业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书中采访到的政策制定者包括了从亨利·基辛格到希拉里·克林顿,再到雷克斯·蒂勒森在内的所有在世的美国国务卿。法罗认为,美国数十年来在政治上怯懦、在战略上短视以及在对外行为中公然为恶的结果,是美国的外交已然衰落——但这或许也为美国提供了一条摆脱争战中的世界格局的出路。
1
19
1
怀柔远人:
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版)
[美]何伟亚(James L. Hevia) 著
邓常春 译
刘明 校对
2019年8月/78.00元
ISBN 978-7-5201-4762-0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1
20
1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修订本)
唐启华 著
2019年1月/268.00元
ISBN 978-7-5201-2924-4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中国摆脱条约束缚的叙述典范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台海两岸均以“废约”历程为主轴诠释外交史,而“修约”则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探讨北洋修约之历程及其意义,一方面依据档案,重建北洋修约案例,探索其外交政策与交涉策略之发展;另一方面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史观对话,希望能更丰富多元地理解民国外交史。
1
21
1
拒日图存:
中国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及其影响
李斌 著
2018年11月/55.00元
ISBN 978-7-5201-3677-8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历史及其影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有助于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奋发图强,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跳出近代以来的“弱国外交”怪圈和陷阱。本书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1
22
1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齐锡生 著
2018年8月/188.00元
ISBN 978-7-5201-3014-1
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期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战斗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1
23
1
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侯中军 著
2017年12月/89.00元
ISBN 978-7-5201-0901-7
关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如中国参战问题、“二十一条”、巴黎和会问题等,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整体研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本书在借鉴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外交档案,力图整体考察中国的一战外交。具体而言,即对从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到中国内部关于参战问题的讨论、中国以工代兵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的讨论与最终决定、中国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筹议等重要节点进行系统论述。
1
24
1
九月的十三天:
卡特、贝京与萨达特在戴维营
[美]劳伦斯·莱特(Lawrence Wright) 著
邓海平 译
2017年8月/68.00元
ISBN 978-7-5201-1152-2
1978年,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梅赫纳姆·贝京(Menachem Begin)与吉米·卡特在戴维营中度过了13天,艰苦地达成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和平协议,这份和平协议迄今仍然是中东冲突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外交成就。莱特精彩地描述了这些会谈,将历史、政治与三个冲突的人格之间发生的引人入胜的戏剧融为一体,写成了这个充满阴谋转折和黑色幽默的故事。
1
25
1
傅秉常日记(1943~1945)
傅锜华 张力 校注
2017年6月/228.00元
ISBN 978-7-5201-0171-4
傅秉常(1896-1965),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是研究民国史之重要史料。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第一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
策划:张思莹
编辑:王 雪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