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新书速递|论发展型国家:中国道路实践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3-11-16 09:26   浏览量 20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这本书的写作计划筹备已久。

长期以来,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向。增长主题是如此宏大而迷人,许多学者前仆后继,这意味着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创见必然困难重重,实现新的突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增长问题的重要性又是如此显而易见。

近年来,我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由于工作关系变动和环境影响,我对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现实问题也有所关注,不过这些现实问题的理论内核仍然紧紧围绕经济增长与政府治理展开,这是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回应国家发展所需的过程。回顾这段历程,记得在早期的学习和日常讨论中,自由主义思潮长期弥漫学术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通往奴役之路》更是长期作为中外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陪伴许多青年学子度过了早期求学生涯。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许多人因此对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经济持有一些偏见,仿佛不批评政府,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经济学者一样。不过,随着对现实世界的不断观察,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以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经济体为例,这些国家的发展策略常常与教科书大相径庭。真的是这些国家做错了吗?可它们的进步又是如此明显,这不得不令我们结合经验事实,调整观察角度,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反思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政府-市场关系。

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蔓延和保护主义的兴起,人们对自由主义的反思愈加深刻。

根据我的观察,对于经济增长中的政府角色,许多经济学人沿循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思想源流,大多非常警惕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过真实的历史却是这样的:伴随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政府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我相信这是一个实证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事实上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对政府角色最有洞见的研究恰恰来自美国经济学者。最终,我发现所有的经济活动往往是一项政治经济活动。这非常有趣,经济增长与政府治理随后成为我的研究方向,并且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时至今日,大多数经济学者关注的仍然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尝试运用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等政治结果。沿着第一种思路,政府虽然重要,但在根本上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存在的,很少有人关注经济增长的结果带来了什么样的政府,也就是关于政府行为的经济解释。第二种思路下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公共选择文献,以及国家中心主义的兴起。但是,无论何种思路,都不能为政府变量的内生变化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乔尔·S.米格代尔(Joel S. Migdal)指出,国家主义者错误地假设国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实现其领导者意图的潜力或能力,而忽视了国家在不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不同。真实的国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而是双向的,既要看到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社会(经济)对国家的影响,二者处于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彼得·埃文斯(Peter Evans)进一步认为,米格代尔只看到了国家和社会(经济)间冲突的一面(零和博弈),未看到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增进,实现双赢。为了更清晰地呈现经济增长全貌,需要将研究扩展到政府和国家属性上来,将宏观的政治社会结构和理性选择的微观经济基础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动态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实进行理论整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曾言,“上山的路也是下山的路”,这令我们思索缘何相同的发展道路在不同国家引致的发展结果会大相径庭?在理论解释上,无论是立足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还是依托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赶超理论,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既忽略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发展伊始所具有的不同资源禀赋特征,又割裂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阶段客观存在的市场联系。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认为,国家之间的发展往往呈现非常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上,而且体现在发展中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技术体系上,直接模仿或借鉴的各种制度性手段也应因地制宜。

我相信,发展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又是有成本的,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必须根据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国内外环境,选择成本最低和现实可行的发展方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避免制度自负和价值观束缚是第一位的。

其中,制度自负主要指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端自负,这种自负集中表现为对西方民主价值观和自由主义的盲目认同,哪怕这种民主制度在当前遭遇了重大的危机。我不知道这种制度自负从何而来,但我认为务实的研究应该是基于情境事实(Context Specific)而不应该是被意识形态束缚(Ideological Lock-in)的。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无论是制度演变还是技术进步都是有成本的,我们不能先验地假定某种制度或者发展策略是最理想的,所以就一定要采用,成本太高当然就不适合采用。

其实,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促进发展的问题上要求所有国家遵循某一种“良好的经济行为”模式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且多数国家也不会接受……归根结底,所有成功的国家都会发展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模式。二战以来,发展较快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离经叛道的独特政策。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治理之间建立一个更为紧密和动态化的逻辑关联。显然,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宏大的课题,需要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基于政治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本书尝试基于发展型国家理论构建以偏向性政策为核心纽带的政府-市场互动机制。立足发展型国家场景,本书通过“偏向性政策”这一工具变量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扩张之间初步建立了分析框架,完成了发展型国家—偏向性政策—经济增长—政府扩张的理论模型建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经济体的早期发展阶段,政府可以通过偏向性政策优先扶持战略性部门发展,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使得其相互协作、利益溢出成为可能,从而激发了广大主体的生产性努力,同时产生了对政府的内在需求,政府扩张由此产生。我想,这种尝试对摆脱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片面讨论经济增长所需的政治条件、深化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三个问题指向的是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先天性缺陷,这种缺陷集中体现在偏向性政策导致的阶层分化上。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经济的起飞,一些发展型国家的政府被既得利益群体绑架,甚至沦落为掠夺性国家。当然,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发展阶段变化对偏向性政策实施动态优化,从而避免偏向性政策带来的利益固化,激发持续的生产和创造热情,尽管这种主动的动态优化并不容易实现,但是中国等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经验表明这一点并非完全不可能。

为了更好地解释发展型国家的动态演变,本书引入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案例。经济特区是我早年的主要关注对象。可是我很快便意识到,如果仅仅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来看,那么经济特区研究就是一个局限在个别区域的研究,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多是经济规律的具体应用,忽略了局部和整体的内在关联。显然,一旦把经济特区看作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特殊策略的话,经济特区研究就拔高到了中国整体发展的研究范畴,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认识国家整体和局部区域的有机联系。事实上,经济特区正是发展型国家偏向性政策在区域层面的鲜明体现,经济特区的动态演进(从最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到沿河、沿边开放区,再到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动态演变路径)浓缩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经济特区这一局部区域的策略性价值就此得以呈现,个体和整体的发展、单个区域的开发和中国整体道路能够得到更好的统一,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而且有助于以小见大,洞悉发展型国家的理论逻辑,这是中国样本对发展型国家的理论贡献。


第四个问题关乎发展型国家的未来。随着发展型国家的经济逼近生产可能性前沿,发展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是否也就此结束了?一些学者即便认可政府在发展中国家中扮演的角色,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如创新驱动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强大政府也会终结。按照这一逻辑,中国发展道路不过是西方自由市场模式的渐进实现版本罢了。在发展型国家的理论场景下,政府-市场关系并非谁的作用大一点或小一点这么简单,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溯及国家发展的具体场景和历史轨迹,需继续向深挖掘国家属性和国家能力,以及政治的整合问题,这是一个政治学和公共管理意蕴很强的方向,显然,这也意味着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幽窗冷雨孤灯,苦思冥想之后尤觉困惑很多,在理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上仍不理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将引起广泛争议,却又如此重要。

本书试图抛开先验的价值判断,尽量从事实的角度一一印证这些问题,尽管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得出的结论也许更加合理和富有说服力。实证主义也是贯穿本书的基本准则,我始终认为,实证主义既是一种方法论,亦是一种生活姿态。正如埃思里奇(Ethridge)所说,一种非常有益的品质是心理和感情的成熟,它能使你识别个人所特有的信仰或价值观与受到证据支持的结果或概念之间的不同。这种能力尽管不能保证,但能促进人们的成熟,从而设法区分事情是怎样的和我们希望它是怎样的这两者间的不同,这种成熟并不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形成的……

最后,所有的知识,就像所有的无知一样,具有一种在机会主义歧路上偏离真理的倾向。回顾过去时人们当然承认这一点,但在我们自己的思维里则丝毫不曾察觉。因此,始终保持履中守正、沉静谦逊的姿态对可持续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摘自本书序言部分



图书信息



姬超/著

反水投注网站



作者简介


姬超,深圳大学经济学博士,山西大学政治学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许昌学院教授,广东省南方三农咨询服务中心特聘专家,Routledge学术出版集团匿名评审人。长期致力于经济增长与政府治理的互动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跨学科、跨界研究经验。2017年获得“香江学者计划”资助,与香港城市大学在“一带一路”和香港专业服务领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成果、政策倡议屡获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正面回应;2018年获评河南省委组织部首届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获评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国际贸易问题》《农业经济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江苏社会科学》等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



内容简介


在宏大而迷人的经济增长主题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所需的政治条件。然而,“上山的路也是下山的路”,同样的政策制度在不同国家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经济表现。本书是对如何更好地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一个新探索。政府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征性事实。在政府和市场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增长模式、政府角色、发展绩效等因素共同定义了“发展型国家”。本书从发展型国家视角出发,从产业政策、特区发展等中国实践中提炼出“偏向性政策”理论,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



目  录


 

一 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

二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增强

三 发展型国家框架的构建

四 发展型国家与中国实践


第一章 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对政府的拒斥

二 经济增长实践对政府干预的拒斥

三 政府回归与政府-市场互动关系

四 政府扩张原因的代表性理论假说

五 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关系检验

六 小结


第二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化路径

一 世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

二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路径

三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路径

四 发展中国家增长失败的原因

五 小结


第三章 发展型国家: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一 发展中国家的失败尝试

二 发展型国家的路径探索

三 发展型国家的增长逻辑

四 发展型国家的政治意蕴

五 发展型国家面临的挑战

六 小结


第四章 发展型国家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经验

一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事实描述

二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理论构建

三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的实证检验

四 小结


第五章 发展型国家的经济效率与资源错配问题

一 中国经济效率的测算与分解

二 政府扩张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三 中国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性

四 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配置情况

五 政府扩张的资源错配效应理论模型

六 政府扩张的资源错配效应实证检验

七 小结


第六章 经济特区: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区域实践

一 偏向性政策与经济特区

二 中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类型

三 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使命

四 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争议

五 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创新


第七章 经济特区的动态演进与中国发展道路

一 经济特区的动态演进与中国道路

二 中国非均衡发展道路实践的形成

三 中国发展道路的增量改革内涵

四 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化方向


第八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案例观照:蛇口工业区

一 案例的选取依据

二 蛇口试验的整体回顾

三 蛇口试验的增量改革逻辑

四 蛇口增量改革的理论创新

五 蛇口增量改革的当代启示


第九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动力演变与政策转向

一 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动力机制

二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梯度演进性

三 以创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构建

五 小结


第十章 发展型国家的发展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 发展型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政府扩张

二 发展型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三 发展型国家理论的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浏览)


策划:fym

编辑:hnj

审校:fym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