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短视频平台中的身体表演与身份认同》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0-26 13:37   浏览量 15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当下,“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短视频平台为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群,提供了进行个体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场所。

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于以短视频为主要形态的自我表达和身体表演中,以原生态的生命叙事宣告其存在,并在更广泛的互联网空间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寻找和重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针对这一现象,《短视频平台中的身体表演与身份认同 》一书借助保罗·利科的叙事理论,从“自身解释学”的角度出发,对当代青年借助短视频平台建构身份认同的路径进行了探讨。青年通过叙事完成对自我的解释,在叙事中获取了一种叙事身份。尽管叙事身份指向主体本身并不意味着叙事主体就抵达了主体自身,但对于青年而言,这是一个逐步认识和构建主体的过程。

(引言摘自本书相关内容)



绪论:以他者重回自身

文 | 郭沛沛


一 问题:从一个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说起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短视频已全面侵入我们的生活。这不仅来自经验性的观察,更有数据的支撑。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2019)发布的《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在用户规模上,短视频以32% 的同比增速达到了8.21 亿人的月活跃用户数,且在使用时长上首次超过长视频;2020 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宣称用户注册规模超过8 亿人,以当时我国9.86 亿人的手机网民总规模来说,所占比例极高,称之为“国民短视频平台”一点也不为过;《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至10.12 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68 分钟,超过2.5 个小时。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这意味着除工作和睡觉外,我们有超过1/4 的闲暇时间被短视频支配。我无意赞颂短视频平台在商业上的成功,事实上,技术的革新助推传播媒介的变迁在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中并不稀奇。然而当一种媒介可以像短视频一样吸纳如此大的用户规模,或者说,可以让用户心甘情愿献出自己的时间以成就其伟大时,这种现象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短视频为什么那么火?它到底有何魔力?这一系列直观问题是促使我不断深入以期窥探个中秘密的最初原因。这当然跟短视频及其平台的物质属性有关,我会在后面介绍。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与其说我关注短视频火爆的现象,不如说我更关注其中的人,他们背后的心理驱动是我跃跃欲试期待挖掘的巨大宝藏。从现象上看,我们可以明确感知,普通公众已可以自主接触和使用短视频这种技术门槛较低的表达工具,且存在强烈的主观表达意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物质条件的富足,公众在实现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必然对更高的社会需要和自身价值展开追求。那么,短视频满足了公众哪些更高层次的需求,又是如何满足的,便成为本书继续追问的问题。

二 对象:我关心青年

对于短视频的影响以及公众心理动因的考察,显然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命题。本书选取青年为研究对象,一是从经验以及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用户中的占比最高,选取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可行性;二是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对于该群体命运的关心也必然使我将目光自觉投向这一群体,至少,我更希望真正地了解他们,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并不算少。周晓虹(1988)在考察青年文化时指出,对于中国青年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往往将青年文化视为某种消极现象。这一现象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仍对青年内心需求的关照不足、对青年现实需要的认识不清,这对于青年群体树立积极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实。

开始研究前,我们仍需对青年年龄的界定和选取做一个说明。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青年一直被寄予厚望,然而学界对青年概念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年年龄的界定尚未统一,世界各国目前也无明确的统计口径。我国对共青团员的年龄界定为14~28 岁;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 年根据全球人的身体素质和平均寿命,将青年界定为14~44 岁;黄志坚(2003)在对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中总结道,“表现在下限年龄上的差异有3 个:13、14 和15。表现在上限年龄中的差异多达10 个:24、25、28、29、30、39、40、44、45 和49”;李毅红(2007)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提出应将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8~35 岁。

冷熙亮(1999)根据考察角度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将对青年年龄界限划分的研究归纳于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化、文化、政策法律、人口、教育七个角度。由此可见,出于不同学科领域或政策要求,人们对青年的概念和年龄界定的评判标准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也有学者(郗杰英、杨守建,2008)从现实情况出发,认为人生各个阶段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模糊的,在以年龄来划分这些界限时,要考虑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相对合理且有弹性的年龄范围,以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具体工作的需求。

“青年”不仅意味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单一的年龄标准,而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格的独立和社会认同。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精神文明的推进,尤其是处于当下信息量和知识量爆炸、社会关系极度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完成学业以及社会化的难度有所增加,过程必然延长,若以28 岁为青年的年龄上限未免严苛。尤其是在重大科研和学术领域,对于青年科学家的评选年龄上限一般设置为45 岁,有的高达49 岁,比如2002 年北京“首届优秀青年企业家”的30 位候选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9 岁(黄志坚,2003)。此外,除了年龄的划分,郗杰英、杨守建(2008)认为,青年的概念还体现为一种自我感知,是自我从自身身体机能和心态上的判别,虽然从社会认同的角度上讲有些人已经过了青年期,但他们在自我认同的维度上仍将自己认知为青年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8)发布的报告中,在对“青年”的概念进行三种不同的界定后指出,在实践中,因青年群体社会、经济、心理等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人们往往很难对其有统一且全面的定义。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根据社会实践情况,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因此,本书认为青年是一个相对概念,青年不仅包含构成其规范基础的年龄特征,更包含广义上由“年轻”(强调心理状态)赋予其的边界模糊性,带有随意性和经验性的认知特征(吴烨宇,2002)。结合我国目前78.2 岁的平均寿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本书将研究对象——短视频平台中的当代青年的年龄范围选取为14~45 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已极为丰富,青年群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需求已较完整地形成,并且在自我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方式设定上呈现鲜明且与上一辈人迥异的特征。青年群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身份认同决定了其行为模式,短视频平台的出现给予了他们自我呈现并借此重新找寻和确认自我身份的机会。

本书即是由短视频平台表现出的繁盛景象入手,对其中当代青年的行为及其背后暗含的深层次心理动机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变迁及互联网媒介平台在青年群体个人成长和自我确认中承载的功能。

节选自《 短视频平台中的身体表演与身份认同 》一书绪言部分。


书籍信息

短视频平台中的身体表演与身份认同

郭沛沛 著

2023年9月出版/定价88.00元

ISBN 978-7-5228-2334-8


内容简介

短视频公共平台已成为公众尤其青年群体进行个人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新空间,也成为当代青年构建身份认同、积累社会资本的新场所。本书采用保罗·利科的叙事理论,从“自身解释学”的角度出发,对当代青年建构身份认同的路径进行探讨。

短视频平台具有物质性和可供性,为当代青年在其中的表演和叙事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短视频平台中,当代青年以与价值符号相对的、来自生命最本真的身体和生活状态作为其表演的原初动力与原始材料,通过“预理解”“情节化”等环节将短视频平台变成承载他们对可能生活的想象的“文本世界”。借由叙事,当代青年完成了对主体的再认识和对自我的再把握,超越“我思”,经由“我说”,到达“我在”——一种“叙事身份”由此获得。

保罗·利科的叙事理论虽为当代青年获取身份认同提供了一条可取的路径,但作为内心自洽的一种方式,叙事身份指向主体本身,却并不意味着抵达了主体自身,对于主体的认知和建构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接近的过程。

作者简介

郭沛沛,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师资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媒介与国家治理、国际传播等。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等。获第三届“启皓奖”之“学术新秀奖”。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项目。曾担任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现《中国网信》)杂志“网络传播沙龙”主持人,北京冬奥组委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宣传综合副经理,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采访并报道。

书籍目录

绪论 以他者重回自身
一 问题:从一个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说起/001
二 对象:我关心青年/003
三 概念:主题登场/007
(一)身份认同/008
(二)身体与身体表演/016
四 理论:身份认同何以可能/021
(一)保罗·利科的话语理论/022
(二)“三重摹创”/024
(三)叙事身份/认同/028
五 方法:普遍观察与重点分析/030

第一章 作为“文本世界”的短视频
一 脉络:不是所有的“短”视频都叫“短视频”/036
二 成因:多重耦合/039
(一)技术外因/039
(二)公众动因/041
(三)社会心理诱因/045
三 社交:让“间距”显现/048
(一)短视频平台的功能性设置/050
(二)以人为媒的社交关系再造/052

第二章 当代青年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身体表演
一 基于真实生活的身体表演/062
二 基于文化认同的身体表演/068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069
(二)青年亚文化的参与者与推广者/072
三 基于职业认同的身体表演/074
(一)知识生产的创新者与推动者/074
(二)新职业形象的代言者与彰显者/078
四 基于阶层认同的身体表演/081
(一)消费娱乐的践行者与引领者/081
(二)“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体验者与倡导者/083

第三章 当代青年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叙事与身份认同
一 身体作为工具彰显自身/094
二 叙事作为中介缝合生命故事/101
(一)个性化与圈层化标识寻找归属/103
(二)“情节化”整合内心/110
三 想象与现实中确认身份/117
(一)身份再生产:社交想象增进身份认同/118
(二)跟随与模仿:他者生活照进主体行动领域/122

第四章 叙事身份与“我”之嬗变
一 身份凸显:注意力稀缺时代积累社会资本/129
(一)异质性他者迅速跻身“顶流”/132
(二)新一代电商挑战阶层跃迁/140
二 叙事转变:青年心理主导接受美学/144
(一)主流媒体叙事话语被倒逼革新/145
(二)特色化叙事深受青睐/148
三 “我”之嬗变:表达的“内卷”与成名的“幻象”/156

结语/163
参考文献/165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