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新书 | 白松与铁轨:把瓦尔登湖作为动词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0-24 09:24   浏览量 28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海子


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作序推荐



村上春树曾写道他为什么跑步:我们的身体是一座神殿,通过跑步锻炼身体,保持身体的强韧、清洁和美丽。


这句话来自梭罗的“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庙宇,建设着这座庙宇”。


实际上,除了村上春树,许多作家都喜爱梭罗。


张爱玲认为梭罗与狄金森一样,是20世纪诗歌的前驱;郁达夫将《瓦尔登湖》视为奇书;诗人海子卧轨山海关,随身携带的四本书之一就是《瓦尔登湖》,并写下《梭罗这人有脑子》一诗;而经由海子推荐而阅读梭罗的诗人苇岸,更是践行梭罗的生活方式,在昌平郊外隐居,像梭罗一样记下日记。


(海子《梭罗这人有脑子》)


《瓦尔登湖》代表一种精神状态,远离城市喧嚣和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回归自然,过一种悠闲甜美的田园生活。但是梭罗显然并不容易亲近,很多人觉得《瓦尔登湖》和《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金刚经》《百年孤独》一样难读,被称为“催眠神器”,甚至连刘擎老师也说从来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


在《白松与铁轨》这本新书里,作者为我们重现了梭罗观察自然、书写自然、研究自然的完整经历,探寻梭罗的文学理想、生态思想和生活哲学,还原他复杂多面的人生,以及由他的生活观、生死观、处所观和含混的生态观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的美与暴烈,使我们看到一个敏锐的心灵,一位自然的吟游诗人。


“人类世”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我借来一把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预备造我的房子,我砍下一些箭一样高耸入云的年幼白松……我时常沿着铁轨走到村里,好像我是由这个锁链和社会相互联络。”


这就点名了他的主旨,自然与文明。在160多年前,梭罗已经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现代文明中那些压抑人本性的东西,开始思考现代社会的生活困境。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 J. Crutzen)在2000年提出“人类世”的假说,强调今天的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


他认为,自18世纪晚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成为影响自然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并且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各种影响将会延续很长的时间,甚至在5未来万年内都将是一个主要的地质推动力。


而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则认为,“人类世”应从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第一次试验爆炸开始。因为这既是原子能时代的起点,也是人类首次可以使用大量新能源的转折点。这个时间也可以通过很多地质线索在地质层中被有效跟踪。


不管怎样,“人类世”标志着工业、农业、森林砍伐、都市化、过度捕捞、化石燃料耗尽、废弃物积累等人类活动,成为影响自然和环境的主要力量。


在梭罗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技术发明、铁路的建设、城市化使美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的改善,也对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梭罗修建小屋所用的白松为例,它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树种,是美国独立的象征,在独立战争中,白松图像被装饰在邦克山战旗上。白松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南北战争以后,它被用来建造船只、谷仓、桥梁、房屋等,是美国经济的引擎,创造的财富是加州淘金热的三倍,可以说美国是建立在白松之上的国家。但是,经过约三个世纪的大量砍伐,到19世纪末,美国的大部分白松林都已灭绝,白松也被列为濒危物种。如今,美国的自然学家、林务人员和科学家正在致力于恢复白松林。


(AI绘制“白松”书签,随书附赠)


工业化的过程也导致人对自然的疏离和心理焦虑,城市将人类与自然相分离,使人们失去了与自然交流的机会,失去了从自然中获取生命之源的机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消费主义,使人异化为工具,失去恰当的目的,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只能通过不断地占有商品来满足自身无休止的欲望。


机械的绩效主义和功利主义迫使我们不断内卷,每个人都成了机器的一环,不跟着转动就会被甩出去,疲于奔命,人为物役,只能通过网红打卡、刷手机、看短视频来获得肤浅的、碎片化的短暂愉悦。



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法则


古罗马人认为森林是神圣庄严的,当他们为了让森林多透进一点阳光而砍掉一些树木时,他们会为此感到恐惧。


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环境改造能力的巨大提升,使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也使人与自然分离,这是异化的最初意义。


在梭罗看来,大地不仅是万物的归宿,也是万物的谷仓,里面贮满了生命的种子。自然能使人类强壮、产生美德、懂得谦卑、滋养诗歌和哲学,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活困境,要去自然中寻找答案。


我们都熟悉渔夫与银行家度假的故事,它说的是一个纽约的投资银行家去希腊某岛上度假,他遇到一个当地的渔夫,突发灵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可以把渔夫的生意做大,他鼓动渔夫听从他的建议,渔夫却一脸疑惑地问他:“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处呢?”银行家回答道:“等你有了一大笔钱,就可以像我一样到希腊的海岛上去度假了。”渔夫笑道:“可我天天都在度假啊。


渔夫不看书,也不做研究,但他知道“少即是多”,他每天浸润在自然中,用身体体验、用心感受,自然给予他的经验和智慧要比银行家、比大多数人多得多。


自然的法则是简单的,宇宙的规律并不复杂,人类维持生命或物质生存也不需要复杂的外物,只要依从自然法则就足够了。


因此,梭罗倡导过一种简单生活。所谓简单、从容的生活,就是深思熟虑,细致用心的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实验。


(《白松与铁轨》插图)


把瓦尔登湖作为动词


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梭罗,一年只需要工作六周,就能够维持一年所需,这六周他用来在田里耕种豆子,在其他时候,他外出散步、露营、观察自然,他完全过着一种“精神退休”的生活,也因此被康科德镇上的人认为是游手好闲的懒汉。


但梭罗认为,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日子并没有消耗他生命中的时间,反而增加了他的生命长度。


他远离镇子,是为了思考生活本身。他在不种豆子的时候阅读,他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德语,阅读了许多古典作品,也因此浸润西方古典文化。他在散步时带着铅笔和纸,细致地记录了瓦尔登湖周围的植物、动物和物候,成为非常有价值的自然研究史料。他去森林和山林露营时,带着“归乡”的心情,返回人类的生命之源,去体验自然,认识自然。不仅认识自然的美,也接受自然的残酷,直面自然中的不确定性、痛苦,甚至死亡,将它们变成有益于生命厚度的材料。


(《白松与铁轨》插图)


梭罗的“隐居”生活从来不是田园牧歌,他看似无所事事的随处漫游,也不是无目的地放弃人生。他时刻拷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值得活的,然后去实践它,他不愿意被按在现代生活这样一个普洛克拉斯特斯之床上。


和尼采一样,梭罗认为哲学的本质不是逻辑连贯和语言秩序,而是一个实践勇气的问题。真正的挑战不是设计出自己的理想模式,而是按照自己所赞扬的模式生活。


他一直在行动的路上,瓦尔登湖只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之后,梭罗离开自己建造的小屋,开始了新的生活实验。


(《白松与铁轨》内封)


因此,简单地将《瓦尔登湖》理解为田园牧歌、悠闲隐居的一种状态,是对梭罗的误解。瓦尔登湖应该是一个动词,代表了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每一天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正如梭罗所说的:“如果文明人所追求的并不比野蛮人追求的来得更加高贵些,如果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舒适的生活,那么他何必要有比野蛮人更好的住房呢?”


梭罗,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责任,他代表了对自己、对当下、对每一天负责,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成为具有巨大能量的人。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庙宇,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不断地建设这座庙宇。



书籍信息

白松与铁轨:梭罗生态思想研究

唐梅花 著

2023年9月出版/定价79.00元

ISBN 978-7-5228-2204-4


内容简介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我借来一把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预备造我的房子,我砍下一些箭一样高耸入云的年幼白松……我时常沿着铁轨走到村里,好像我是由这个锁链和社会相互联络。”


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彼此对立的恋人,也是相互为邻的朋友。人只有返回自然、观看自然、体验自然,才能认识自然,也只有认识到自然的残酷和恐怖,才能冷静细腻地抽象出自然的秩序、宇宙的原理,最终找到人自身的位置。这就是梭罗去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本质,也是他毕生的事业。


本书爬梳梭罗14卷日记与全部作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现梭罗观察自然、书写自然、研究自然的完整经历,探寻梭罗的文学理想、生态思想和生活哲学,试图还原他复杂多面的人生,以及由他的生活观、生死观、处所观和含混的生态观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的美与暴烈,使我们看到,认识自然是投入生活的基本路径。


作者简介

唐梅花,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南开学报》《中国比较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语文学中的气候书写研究”(20XWW008)。研究方向包括欧美文学、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等。


学者推荐

《白松与铁轨》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梭罗生态思想的多维性和含混性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影响,显示了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深耕生态批评多年的学术积淀。该书堪称梭罗研究领域新近问世的一部优秀之作。

——王立新,南开大学教授


在近年气候和生态变化加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唐梅花的这部专著带我们全方位了解“最优秀的自然书写者”梭罗,让我们反思如何与自然相处相融,如何找到一种“参赞化育”和“德配天地”的自然生活方式——这已经是一个极度迫切的大问题。

——章利新,新华社高级编辑


书籍目录


绪论 被低估的自然吟游诗人——梭罗生态思想的研究起点
美国学者生态视角的梭罗研究
梭罗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小结

第一章 像一株植物那样单纯——梭罗生态思想的形成原因
铁路时代
康科德
业余的自然主义者
借来的思想
小结

第二章 每一片树叶都是一部史诗——梭罗生态思想的多维表现
谁听到了鱼的哭声
自然知道最好的
我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树林里
简单些,再简单些,更简单些!
小结

第三章 我是文明的匆匆过客——梭罗生态思想的含混特征
文明世界的过客
这里才是真正的乐园
我有了负罪感
最明智的依然是关于人类
小结

第四章 诗人总能撷取最美好的事物——梭罗生态思想的深远影响
现代自然书写的先驱
每个城镇都应该有个公园
生态学出现之前的生态学家
最富中国特色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梭罗年表
附录二 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发展——梭罗生态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策划:方   丽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