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期刊目录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10-24 09:21   浏览量 38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 订购本刊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平台:www.mkszyyj.net

创刊于 1995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是以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为宗旨的大型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强调思想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刊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文章,同时积极刊发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本刊第一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刊工程,现已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 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目录,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期刊数字影响力 100 强”等多项荣誉,刊物的权威性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01
目  录


02
摘  要

本刊特稿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特性和叙事体系

王永贵


【内容提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价值追求上的“异中之同”,也是各国人民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其以独特的东方话语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旗帜。从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的不同维度出发,辨析其与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的霄壤之别,打破“普世价值”织就的“理论幻觉”,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属性、治国理政和国际交流的丰富实践、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全球治理的集体本位以及和平发展的共识凝聚等六大维度,全方位、多层次阐明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的深刻意蕴、鲜明特质及现实意义,全面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的独特属性和叙事体系。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 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王永贵(1964-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南京  210023)。


名家访谈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创的实践智慧——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木才教授

本刊记者


戴木才,男,1965年生,江西吉安人,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宣部政研所副所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总编辑、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2014年2月24日为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专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政治伦理等研究。先后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著作《兴国之魂》入选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物,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入选2014年百种优秀图书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成功》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图书,以中文、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和越南语等九个语种出版发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入选“经典中国”和“丝路书香”反水比例最高的网站 工程重点项目,以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尼泊尔语等语种出版发行;《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样的路》即将以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语种出版发行。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两个大局”的世界意蕴

陈远章


【内容提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中国之路”因应“世界变局”,以“中国之治”应对“西方之乱”,以“中国之理”回答“世界之问”,进一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探究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有利于读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未来。

【关键词】“两个大局”  中国之路 中国之治  中国之理

作者简介:陈远章(1971-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北京  100089)。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汪亭友


【内容提要】制度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如何在落后的中国推进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事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实践表明,中国搞现代化离不开有力的制度支撑,离不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实现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既需要全党全社会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又需要党领导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全方位地推进制度建设。深刻认识制度变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探讨在改革创新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要求。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汪亭友(1968-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检监察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图景

赵付科


【内容提要】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理论创新中书写了立体多维的方法论图景,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相互贯通中推进理论创新,三是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中推进理论创新,四是在重要会议、纪念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提供的历史契机中推进理论创新,五是在领袖个人贡献与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协同互动中推进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图景剖析了理论强党的逻辑机理,解码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理论自信的深层奥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理论创新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简介:赵付科(1977-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大问题

王延中


【内容提要】在分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大关系时,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中华文化的主干性、主体性和时代性的三大原则,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大问题。正确处理这三大问题,可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主干性  主体性 时代性

作者简介:王延中(196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北京10008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孙来斌


【内容提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优势和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独特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重点体现在规约市场自发逻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宝贵思想资源,从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手段、外交之道、风险治理、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层的精神文化力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孙来斌(1967-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曾  楠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当代样态。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认清其生成条件、内涵特质及价值意义。从唯物史观视野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条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蕴含历时态与共时态双重向度的复合文明,是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高级文明,是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新型文明。从中华文明维度、社会主义文明维度、人类文明维度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曾楠(1986-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  5105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关于家庭建设重要论述的意蕴及价值

尹旦萍


【内容提要】家庭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就是家庭总量巨大的现代化,因而家庭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习近平积极回应家庭领域的新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部署家庭建设,擘画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家庭目标体系,确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为思想资源、以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主体、以家教家风为主要抓手的家庭建设实践路径。这些重要论述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构建起新时代家庭建设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探索出一条家庭现代化的新道路,为新征程上的家庭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家庭建设

作者简介:尹旦萍(1973-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4)。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研究

董晓辉


【内容提要】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当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我国科技创新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论、方向论、战略论、动力论、道路论等重要方面,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严密的系统思维、高度的自信自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等理论特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  科技创新 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董晓辉(1981-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  410073)。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世界意义

王  璐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在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国际和国内的关系等方面产生许多重大理论成果,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些成果涵盖发展目的、发展保障、发展理念、发展主线、发展任务、发展战略、发展方法,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深入回答了“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谁领导经济工作”等重大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蕴含的这些原创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既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藩篱,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21世纪的新阶段,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1世纪世界经济学

作者简介:王璐(198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刘明明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党的组织形式、指导思想和行动策略,丰富了有关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的意涵。他们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性,其不仅是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关键和纽带,也是协调工人之间的竞争、避免被资产阶级分化的必然选择。在回答团结与自主、团结与斗争、团结与原则、团结与权威等多重关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如何维护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的方法论。伫立于当今的时代境遇,着眼于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重温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对于我们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无产阶级政党  团结统一

作者简介:刘明明(1986-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350)。

《资本论》的历史叙事逻辑及其辩证结构

付文军


【内容提要】以“论资本”为名的《资本论》深刻解答了“历史之谜”。马克思以现实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为基点,以历史性思维分析了人类社会或历史地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继而确证了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以生产为核心的历史性生成过程。同时,马克思还深入到社会经济腹地而展开了对人们身处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矛盾的辩证考察,并推出了以“发展论”来考察资本主义和审视人类历史进程的操作程式,资本主义的“崩溃逻辑”与共产主义的“发展逻辑”也得以辩证地铺叙开来。《资本论》是马克思遵循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展开的合乎逻辑的历史叙事,它实现了逻辑地呈现社会历史状况和历史地解释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题中之义,也充分印证了《资本论》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经典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  历史的逻辑 逻辑的历史  辩证结构

作者简介:付文军(1986-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杭州  310058)。


世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百年英国共产主义政党历史演变与衰败的原因分析

宋雄伟


【内容提要】英国共产主义政党虽然日渐式微,影响力有限,但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观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主义政党发展趋势的窗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英国共产主义政党长期分裂衰败的内部原因主要有六点:一是创始阶段思想分歧严重,未形成统一的政治目标;二是逐步偏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意识形态混乱;三是党内亲苏势力顽固僵化,难以保持独立自主性;四是党内宗派主义严重,从未形成真正的内部团结;五是缺乏有吸引力的政治纲领,无法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六是组织松弛涣散,从未形成纪律严明的政党。梳理英国共产主义政党百年历史演变及其衰败原因,对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英国  共产主义政党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宋雄伟(1983-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91)。

英国新左翼的历史兴衰与时代反思

黄  斐


【内容提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新左翼运动,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新左翼运动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浪潮。其兴起是国际环境与英国国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政治运动活跃期,英国新左翼通过创办期刊、举办论坛、开办俱乐部和咖啡馆等推动新兴思想的讨论和传播,积极参与核裁军运动以影响现实政治,并尝试通过动员工人阶级来扩大政治影响力。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英国新左翼将重心转向了思想领域,《新左翼评论》成为其思想的主要传播平台,动态展现了其思想倾向的演变历程。英国新左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本土化,为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西方政治思想资源。但在政治实践和思想层面,英国新左翼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以英国新左翼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西方左翼的当代困境,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时代机遇。

【关键词】英国新左翼  《新左翼评论》西方左翼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黄斐(1990-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动态与信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202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尤  琳


2022年12月11日,“202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龚建文,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汪立夏,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加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周利生主持开幕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进行了研讨。



以唯物史观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化研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  尹


为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内涵特征,全面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2023年6月22—24日,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文汇报》《探索》编辑部共同协办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分别致辞。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来源: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