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集刊 | 《环境社会学》(2023年第2期/总第4期)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10-13 09:16   浏览量 13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01

内容简介

《环境社会学》是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集刊。本集刊致力于为环境社会学界搭建探索真知、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本刊注重刊发立足中国经验、具有理论自觉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同时欢迎社会科学领域一切面向环境与社会议题,富有学术创新、方法应用适当的学术文章。





环境社会学(2023年第2期/总第4期)


陈阿江 主编

2023年9月出版

ISBN 978-7-5228-2336-2



02

内容摘要

卷首语


本期以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为专题。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已然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社会影响。在气候敏感脆弱区域,气候变暖导致的灾害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计,衍生了贫困、失业、社会纽带断裂、人口贩卖、疾病、死亡等多种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在政府、学界、媒体、公众等各个层面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各地在宏观政策指引下纷纷制定出台地方性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碳治理已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领域。然而,无论是高碳生产系统的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社会问题,还是社会生活的低碳化转向,均非轻而易举之事。如此背景之下,环境社会学理当加深气候与社会议题领域的研究,为社会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好的认知基础。


本期聚焦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社会感知、社会适应、社会应对、碳治理及产业低碳转型。其中,理论研究栏目中,《聚焦碳缘社会:气候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刍议》一文围绕碳缘社会讨论气候社会学建构的必要性,阐释高碳社会运行的基本过程及其结构再生产逻辑,作者提出基于碳排放“问题链”以及碳治理实践构建气候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学界的重要使命。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与社会适应栏目中,《全球气候治理中适应与减缓长期失衡的后果与前景》聚焦全球气候治理中适应与减缓长期失衡的重要问题,深入讨论这一问题引发的负面效应以及当下全球气候适应治理面临的众多障碍和瓶颈,并进一步强调深刻反思和转换思路,将适应和减缓相整合,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气候韧性的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藏北昂孜错湖面扩张及其生计影响研究》以藏北为研究区域重点探讨气候变化引起的湖面扩张、草场淹没问题对草地载畜量以及牧民生计的影响,并就通过建立新牧业经营方式、分类补偿机制等路径增强牧民气候危机适应能力做出讨论。《气候变化对河中岛居民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以孟加拉国戈伊班达县为例》一文基于对孟加拉国戈伊班达县河中岛家庭的实地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洪水灾害等致使当地出现住房破坏、牲畜及作物损失、教育中断、人口贩卖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虽然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一系列灾前、灾中、灾后适应策略,但其适应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气候变化的社会感知栏目中,《气候变化与非洲游牧民的感知》以西非尼日利亚中北部比达地区的游牧民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一群体对气候变化的发生有广泛而深刻的感知,他们对雨、草、热的变化极为敏感。气候变化对非洲游牧民产生了复合影响,而他们过去基于灵活性和流动性的传统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限制。《“自然敬畏感”与“想象共同体”的媒介仪式建构——以重庆居民微博高温讨论文本为例》以川渝高温为媒介事件,从媒介仪式建构的角度分析了居民对气候事件的态度、行动、互动,探讨人们通过何种途径以及如何建构了想象共同体的群体观念与自然敬畏的生态观念。


产业发展与碳治理栏目中,《燃料消耗与古代华北冶铁业的兴衰》以燃料消耗与燃料变革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古代华北地区的高能耗冶铁业的兴衰历程,也从侧面展现了区域产业发展与柴炭、煤炭等高碳型自然资源消耗的历史图景。《环境治理中的“沉默”之声——以秸秆禁烧中的农村社会为例》一文基于对农村秸秆焚烧中主体的参与研究,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展现了农民群体独特的“沉默”之声——“沉默”掩盖下的众声喧哗,作者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沉默”之声。《技术治理创新与工业低碳转型的地方实践机制》关注当前各地广泛开展的工业低碳转型实践,基于案例地的地方实践,分析了地方政府通过技术治理创新推动工业低碳转型的社会过程及深层逻辑,作者研究发现以技术治理为驱动的“低碳生产的经济化”与“经济生产的低碳化”相辅相成,是当地工业碳治理取得突破的关键。


学术访谈栏目中,受访专家方恺教授针对碳足迹测算及其转化应用、中国的碳排放权分配与区域协同减排、全球气候治理以及如何基于跨学科方法研究气候议题等方面的多个具体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我们理解气候治理领域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气候变化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制度、结构和文化根源,其应对需以经济生产和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转型为前提。面对这一重大任务,大到宏观制度和政策的重构,小到脆弱社区的气候韧性建立,都面临重重挑战。循沿社会学直面社会问题的历史传统,本集刊后续将持续关注气候与社会议题,为加快气候适应和应对的知识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03

目录

上下滑动进行查看


理论研究

聚焦碳缘社会:气候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刍议   王书明 王甘雨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与社会适应

全球气候治理中适应与减缓长期失衡的后果与前景   胡玉坤 马玉荣


气候变化背景下藏北昂孜错湖面扩张及其生计影响研究   张晓克 刘渊国 杜心栋


气候变化对河中岛居民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以孟加拉国戈伊班达县为例   〔孟加拉国〕Babul Hossain(著) 程鹏立(译)


气候变化的社会感知

气候变化与非洲游牧民的感知   傅凱儀


“自然敬畏感”与“想象共同体”的媒介仪式建构——以重庆居民微博高温讨论文本为例   孟伦 王喆 任丽雪


产业发展与碳治理

燃料消耗与古代华北冶铁业的兴衰   赵九洲


环境治理中的“沉默”之声——以秸秆禁烧中的农村社会为例   司开玲


技术治理创新与工业低碳转型的地方实践机制   罗亚娟


学术访谈

与“碳”结缘的学术足迹——方恺教授访谈录   方恺 罗亚娟 闫春华


《环境社会学》征稿启事


Table of Content & Abstract







拓展阅读

新书 | 《何以为善: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第1辑)》

新书 |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新书 | 《场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新书 | 《治道与治术:县域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机制》

新书 | 社会心理建设丛书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Karsten Würth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