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丛书 | 深化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理解与把握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9-27 09:10   浏览量 14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9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思想的世界文明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作为一种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和深刻的理论渊源。今日为大家介绍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一书,从理论渊源、形成过程、核心理念、内在逻辑等方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较为系统而深入的阐释,以此呈现它的世界历史意义。


深化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理解与把握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之一。它高度概括了百年党史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向世人宣告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和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伴随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以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识的文明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由此,从历史高度、思想广度、表达深度等方面,对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作进一步的凝练和提升,深化对它的理解和把握,以适应并促进其更为广泛的传播,进而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与人类进步潮流,成为一个大势所趋的重大课题。
一 提炼以命运共同体为标识的人类文明概念
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以来,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对此加以阐释,就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思想界的热点问题,并形成了一些引发思想共鸣并产生较强影响的理论成果。综观这些成果及其核心观点,主要是从文化基础与文明交流出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现实意义、历史经验、构建路径、发展趋势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使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实现了从价值观到历史观再到文明观的升华。尤其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人们以作为文明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小写的文明”,即具体领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视角,进行了精准而翔实的探讨;而且基于“大写的文明”,即全人类进步与文明新形态的维度,做出了深刻而整体的把握,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解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由此,在总体上提炼出以命运共同体为标识的人类文明的概念,并围绕它展开系统而全面的探究,成为可进一步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权威英译“creating a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来看,它主要是从文明的核心要义——人类进步的表征——来界定,而非范畴本身来界定。一方面,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持续深化,是从倡议到理念直至升华为思想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超越了纯粹的价值观的层面,蕴含着兼具历史性与进步性的文明逻辑。不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基于理论的深度,还是立足实践的广度与依据文明的厚度,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都已展现出巨大价值及重大作用。基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性,重新梳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出场的,它从倡议和理念升华为思想,经历着怎样的发展过程,昭示着什么样的文明逻辑,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这样的文明新形态……这些构成了理解并践行“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的前提性工作。
二 坚持文本、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同唯物史观尤其是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具有高度的思想契合性。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有机互动的总体思路,在现实问题的导向下,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等一系列原文原著为基本依据,采取文本、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对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把握,具有学理上的可行性。不仅如此,文本、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还是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进行研究,有助于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理解框架。
具体而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文原著进行初步阐释。由此得出的内在逻辑,构成了思想阐释的首个内容。这里的现实问题,不是一般的经验事实层面的问题,而是真正的时代课题,也就是表征着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理论动向。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直面“时代之问”,即“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并从哲学高度向人类自身追问“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以此作为回答“时代之问”的前提。
思想阐释虽始于文本解读,但所得出的内在逻辑却远不止于此。从思想开放、发展的特质来说,思想阐释应当包括思想的演进过程即对历史的把握,也就是思想的批判、传承与发展。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来说,可以充分考察其理论渊源,系统阐释它从确立核心理念到打造“五大方面”的总体布局,再到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路径的发展;从与多个国家分别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到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欧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并延续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等新的重大倡议与丰富内涵,进而揭示它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
正所谓“论从史出”,在梳理思想演进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观点与重要的命题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提炼而出。因此,基本观点或重要命题的重释,亦成为思想阐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也不例外。思想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作为同一事物的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而存在。所谓“现实”,简言之就是“事实”加上“本质”,而这里“本质”即为“思想”。按照哲学原理的一般表述,思想作为客观实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本身就属于客观实在即现实的范围。可见,现实问题的解决是思想阐释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立足中国发展大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理解,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世界观方面和方法论层面的启示,彰显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把握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内在逻辑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上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将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作为研究对象,离不开对其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包括它的理论渊源、历史生成、内在逻辑、话语革命、经验依托、道路参照、文明使命、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等。
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实践总结,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个主要来源,昭示出其蕴含的坚实的理论根基、深厚的文明底蕴、独特的实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及其必然,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持续深化,是从倡议到理念直至升华为思想的历史过程;它超越了纯粹的价值观的层面,蕴含着兼具历史性与进步性的文明逻辑。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既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又是命运共同体,其内在要求维护全人类的普遍正当利益、承担文明召唤的时代责任,进而实现利益与责任的有机统一。
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普遍交往学说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分别用以界定人类存在,表述所有普遍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把握“个人的特殊利益”和“普遍的共同利益”的关系,依次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结构性超越、“文明冲突论”的系统性批判、“国强必霸论”的总体性解构。从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学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思想旨归的一脉相承,它们均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趋势具有深刻的把握,从而在价值同构上表现为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作用,还同时奠定了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作为世界各古老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形态,中华文明既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精神血脉,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形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精华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适应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能够为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生态绿色化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助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共生共荣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依托,尤其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创造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为百年党史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不论是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还是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立场探索共建共享之道,抑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经验依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路参照,而且积极融入全球文明的塑造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道路参考。
文明的存续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终极关怀。立足为世界谋大同,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引领世界走向繁荣、共创更加美好未来,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使命。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节选自《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导言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

杨洪源 等著

2022年9月出版/69.00元

ISBN:978-7-5228-0766-9


内容简介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从理论渊源、形成过程、核心理念、内在逻辑、话语革命、经验依托、道路参考、文明使命、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较为系统而深入的阐释,以此呈现它的世界历史意义。


书籍目录


导言 深化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理解与把握


第一章 作为文明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一 坚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 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 独特的实践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实践的总结与升华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生成与文明逻辑

一 解答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出场

二 洞察时代之变:打造“五大方面”的总体布局

三 回应时代之需: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路径

四 引领时代之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


第三章 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一 维护人类进步的普遍利益是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二 承担文明发展的时代责任是共同体的应有品格

三 关注人类文明的整体命运是共同体的高度自觉


第四章 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及其文明话语革命

一 相互依存理念与“西方中心论”的结构性超越

二 命运与共理念与“文明冲突论”的系统性批判

三 合作共赢理念与“国强必霸论”的总体性解构


第五章 坚持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验依托

一 始终用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二 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立场上

三 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参照

一 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三 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六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七章 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使命

一 世界文明危机变局及其破解之道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使命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使命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使命


第八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一 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

二 发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 共享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中国之道


第九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一 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揭示

二 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把握

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研究

刘传春 著

2022年9月出版

ISBN:978-7-5228-0589-4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更新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一方面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合作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相结合,围绕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利益交融的合作动力、互联互通的合作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目标,全面系统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创新内容,凝炼包括立足于中国构建点线面有机统一的合作网络、建设公正国际秩序在内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另一方面,将“合作”与“共赢”紧密结合,构建以“共赢”为总指标的实践效应评价体系,论证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创新的实践价值。


非彼无我  美美与共

石硕 著

2022年4月出版

ISBN:978-7-5201-9093-0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民族概念、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国民族史、藏族史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个案研究,旨在从多个视角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呈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彼无我、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书中作者立足宏观视角,既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研究领域内重要概念的阐释解析,也有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归纳升华;既有对“打箭炉”等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有对区域民族史书写等实践经验的总结。


历史哲思与未来想象

刘同舫 著

2022年2月出版

ISBN:978-7-5201-9705-2

本书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的个人论文集,为作者2008~2021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的学术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人类解放”“启蒙理性及现代性”“唯物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作者通过在历史追问中呈现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在未来视野、未来想象中回溯历史的位置与纵深,以期对相关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做出学理性阐释。


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下册):

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8)

王灵桂 主编

2021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7341-4

本书在2019年上海进博会期间召开的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会议成果基础上完善而成,围绕70年中国发展经验及其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讨论。全书由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组成,专题讨论包括国别观点、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模式、中国与世界、多双边关系、可持续发展共9个板块,集合了全球百余国家与会学者针对上述议题的讨论和观点。


新价值秩序研究

周丹 著

2021年4月出版

ISBN:978-7-5201-8132-7

本书提出“当代中国新价值秩序”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内容,融合其他先进价值理念,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新价值秩序。一方面以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集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深入阐述当代中国新价值秩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价值理念进行详细论述;考察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式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同时对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新价值秩序做出具体论述。


整体性发展论

邱耕田 著

2020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7122-9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基于发展哲学的视角阐述了整体性发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全书遵循着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的逻辑进路,在总述了社会发展和整体性发展的含义、整体性发展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分别从历史合力论、刺激应变原理、社会主要矛盾论、发展机制论、整体文明论、实践任务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角度论述了整体性发展问题,使整体性发展这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范畴获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现。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